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網頁制作 >> 交互設計 >> 如何在設計中尋找產品的性格

如何在設計中尋找產品的性格

如何在設計中尋找產品的性格 三聯教程

  在前一文發表之後,我收到了不少郵件,有點出乎意料但又在猜想之中的是,這些郵件之中交互設計行業遠多於工業設計行業,互聯網行業遠多於實體產品行業,而我仍想從事實體產品的工業設計。

  但我也確實對交互設計對互聯網非常感興趣,甚至有意願涉足,這種想法來源於對設計行業的變化的認同和理解。設計發生變化了,表面看或許是交互設計及相關設計的興起,傳統工業設計在一些情形上的隱退等這一些現象,但更深層的是整個設計的變化,不只是一個領域的設計替代另一個領域的設計,工業設計同樣也發生了變化,如果說有機會參與到這個變化中的探索過程,無疑是激動人心的事。我們能感覺到不同設計以及任何單獨一領域的設計,它們的邊界已經模糊並且相互擴散,這些模糊的邊界就像新大陸一樣吸引人。

  本文將以實例的方式探討變化之下的設計可能性,選定的主題是最有代表性的,即手機。

  手機作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一直是設計專業人員尤其是學生喜歡設計的對象,有意思的是這十多年來的變化,而現在學生設計中手機設計的比例已經大大下降了。在摩托羅拉 V70 時代,我曾經在雜志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凡是能想到的手機新方式我們都想到了,那個時代是沉浸於翻蓋、旋屏等各種新的手機形式,當時這句話對我有點打擊,既然他們都想到我還設計什麼,當然我也相信新的設計是不能夠被窮盡的。在新的方式探索沒落之後,人們可不想手機像變形金剛一樣翻變花樣,最終手機的形式還是停留於幾種基本的,而手機的設計朝新的方向進發,我們可以籠統稱之為樣式即 style,原本認為手機設計不再有什麼精彩的人們找到了新的認識,原來手機設計的一切都是關於樣式,同樣是直板形式的設計可以有無數種形象鮮明的樣式,通過設計可以清晰傳達出產品以及品牌的形象,就像汽車設計一樣,各品牌手機有了自己的設計語言和設計語匯,同時能派生出針對不同消費需求的設計體系,精彩紛呈。

  但是 iPhone 出來改變了這一切,手機進入了全屏幕觸摸操作時代,全屏幕觸摸操作帶來的是用一塊完整的矩形屏幕覆蓋了幾乎手機的整個正面,而手機界面設計由新的設計專業即交互設計來完成,所以簡單說,在手機上工業設計師的可施展面積已縮減到原來的一半,而這正面的一半實際中幾乎是原先定義一個產品的全部,沒多少人在意於手機的背部是怎樣的出眾,即使說背部仍然是很大一塊面積,但又能如何。在 iPhone 之後,有多少全屏幕觸摸手機能夠給人們留下鮮明印象的呢?尤其是今年爆發的 Android 手機,我們似乎很難找到有識別性很強的產品,我們也很少見到人們談論某一部 Android 手機的設計如何如何,難道全屏幕觸摸手機真進入平淡無奇的時代?難道一部手機的塑造完全依賴於它的交互設計或者說界面設計?

  不是。不是說工業設計在全屏幕觸摸手機上仍然重要因為它是承載產品的實體,而是,以上的這種認識是狹隘的,拘謹不是源自屏幕的方框,而是傳統的設計"專業視角"帶來的方框,我們需要跳出這個方框,否則不是設計手機而是畫手機。

  我們需要從"專業視角"中看設計跳出到產品跳出到整個大眾消費需求,所以如果我們從另一條線來看這十多年手機的變化,簡單說大概是這樣的,開始它作為科技新產品進入大眾生活,首先是由工程師設計師塑造這個產品進入消費,它是承載一種革命性功能的新工具,由於它的特殊性,比如無可比擬的日常性,使它很快融入大眾生活形成消費文化生態,所以大眾消費者也就很快進入塑造這個產品的隊伍,大眾消費者塑造產品靠的是需求,而設計師開始從發明者改變成發現者,手機雖然還是一個工具,但是大眾消費文化讓其變成一件特殊消費物品,而 iPhone 帶來的變化不只是觸摸操作的直覺和新鮮,而是背後十多年的大眾對互聯網消費的變化,所以我們說手機從工具的消費轉向了內容的消費。

  在開始實例探討之前,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這只是一個設計探討,所以局限性是明顯的,設計執行也是停留於能說明主題階段,我也沒有從事過手機設計,但我一直很關注這個主題,也很喜歡這種狀態下的可能性探索。以下的實例設計限定於偏向實際,而不是非常大的創新,盡管我認同任何時候大的創新設計都是可能的,這一題目類似於"現在來設計一款 Android 手機",但也不是十分受制於此,畢竟外部環境是缺失的,比如廠家或者說什麼樣的 Android 。

  產品的性格

  全屏幕觸摸操作手機因為屏幕面積的占據,讓手機實體的設計面臨施展空間壓縮的挑戰,手機的工業設計依然重要,或者可以說變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是數字消費品,它需要它的識別性,需要它的形象,需要它的品牌,它需要被某一個有特定屬性的消費者認識出、喜愛上並進入他的生活。

  產品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很多途徑,就像文章開頭說的大眾也參與到產品的塑造中一樣,或許一個產品只有最普通不過的設計,但是可以借助其他方法塑造出它獨特的品牌,在大眾中它的形象,比如媒體,比如廣告,廣告中我們稱之為 "bullshitting" 的品牌闡釋詞匯比如"為品味定制"也能發揮它的作用,甚至比 "bullshitting" 更糟糕的糊弄和說謊。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一個產品的品牌形象基礎就是產品的性格,不是來自公司的文化創始人的氣質。性格以前有一個常用詞就是個性,但個性已經成為多樣化中的一個訴求,即"其中之一",沒沒有太強的本質屬性的表達即"其中唯一",當我說某一個產品有個性很多時候是指它的不一樣,而塑造一個產品的品牌需要更多,需要性格。

  Ideas are bulletproof, 沒有 ideas 驅動的設計就如同給你一張紙和一支筆說"你就畫",而畫不是設計,畫出來的設計也不能防彈,只是一副面具。

  產品的性格是一個源泉,它能帶來可追溯的歷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縱深體驗,而不是淺嘗辄止的平面體驗。但產品性格又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它不是靠事先給定一些語言上的定義詞語,然後可以在這之上進行發展,它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尋找。

  現在手機的軟件,它的交互設計成為人們使用這個產品最主要的內容,但它的實體設計依然在打造產品的性格占主要地位,一個原因是軟件的生態決定的,iOS, Android, Windows Phone 7, Palm OS ……它們不可能像硬件一樣可以發展出無數獨特的個體,即使一些 UI 是可以定制的,另外同樣作為屏幕占主要的產品,手機和平板電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產品,相比而言作為電視有時一塊屏幕足夠了,但是作為手機一件日常使用的便攜物品,它更動態,需要更多可容納生活的空間。還有重要的一點,它成為人們日常便攜物品之前是市場上的商品,市場帶來的消費行為必然將基於性格的識別性擺在第一位,這也就是我們從樣式手機時代進入觸摸屏手機時代感到無趣的一個原因,因為它們看起來差不多。

  面對這些新的挑戰,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思考嗎?

  我們先從傳統的方式著手,看上去它依然可行。

  一、一種新的造型理念 (砥 / whetstone)

  全屏幕觸摸手機帶來了什麼變化,它帶來了大屏幕,幾乎覆蓋手機正面的大屏幕,排除一切的大屏幕,從此手機上不再有很多按鍵,那是原先刻畫一部手機形象非常主要的重要的部分,不同品牌的手機的鍵盤設計有自己的風格,諾基亞手機在鍵盤設計上就非常出色,現在它們統統不在了。而大屏幕並沒有一眼就能看到的識別性,屏幕基本都差不多,屏幕基本都是平的而且是矩形的並且比例有一定的規格,即使能定制但受制於軟件以及人們的視覺體驗。那麼一旦大屏幕定了,其他一切似乎很難作出一些變化,手機一般需要手持也就是正面大概最多只能有一個邊框,正面受制於平面,同時平面影響到側面和背面,因為很多造型比如曲面需要面積來作緩和變化,背面作花樣那是畫蛇添足……這樣就陷入死胡同了。

  既然是大屏幕,為什麼不強化它的形象呢,它的形象有什麼可以強化的,不就是一個平面,是的,它只是一個平面,但是平面有千千萬,各有各的不同,桌面和椅面不一樣,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不一樣,太湖和西湖的湖面也不一樣,刀削面和方便面也不一樣……手機的屏幕平面是它一切呈現所在,人們的體驗就在這方寸之間,它坦平又能湧現信息,它是抽象的,它像互聯網的一個斷面,如果互聯網像一長條面團,它就像一刀切下面團,在一個完美輪廓下層面出誘人的斷面肌理……

  我喜歡這個斷面肌理,很多斷面的肌理都是很誘人的,樹樁、一疊紙張、蔬菜水果 Fruit Ninja ……而我最喜歡的是石頭的斷面,完整平坦的斷面,不是自然的,而是人工的,如同用一把激光劍一樣把一大塊硬石劈開露出它那包裹了幾十億年真容,觸摸它如同觸摸一個時代……人們喜歡平面,喜歡石頭的平面,無論從遠古的對工具或器具的認識,還是到現在對其物質形式上的喜好。

  我喜歡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作品,特別是它的石頭雕塑,有一種神秘親切但又抽象的吸引力,他的多數石頭雕塑設計到斷面,其中有一系列石井是通過一塊大石頭的中間暗藏水源讓水從人工切制的斷面漫出,雖然沒機會看到這個作品,但是這種感覺非常誘人。

  那麼為什麼不在手機上加強這種平面或是斷面的感覺,對於全屏幕觸摸操作手機來說這是近水樓台,那麼如何去加強這種屏幕的平面或者斷面肌理感,因為平面本來就是平的?如深澤直人的輪廓說一樣,輪廓也是環境周遭決定的,這個斷面感的加強就用它的周圍來塑造。

  這就是: 砥 / whetstone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