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谷歌開發者養成記!

谷歌開發者養成記!

   編者按:生物工程學系的他,剛被Google授予專業開發者的稱號,同時擁有一個堪稱Android 界最富饒的設計資源聚集地的個人網站,現在經常被邀請到世界各地作演講,從一個門外漢到設計大牛,他的身上有太多經驗值得學習,非科班的同學趕緊來看,你們的榜樣在這裡!

  @NovaDNGinAction :Taylor Ling 是一位不懈倡導優質 UI 與 UX 設計的設計師。 在 Android 界他以自己那專注於令應用變得清晰與易用的 “(re)design” 活動而聞名。 同樣的, 他也經常被邀請參加世界各地的大會並作出宣講。

谷歌開發者養成記! 三聯

  Taylor 的博客 Androiduiux 可以說是 Android 界最富饒的設計資源聚集地和靈感發源地。 而在 Google+上, 他也經常分享一些關於設計的洞見與實戰, 以及各種關於 UI, UX 的資源。 當然, 最近他分享得更多的是關於新的Material Design。

  我們與 Taylor 聊了很多, 比如用戶體驗設計, Android Design 的未來, 如何在你的領域中做到最好以及數字設計師的責任, 以下文段中粗體代表作者, 正文是 Taylor 的回復。

  在幾個星期之前您被 Google正式授予 Google專業開發者(GDE)的稱號,恭喜~ 對於您來說, GDE 的角色和職責是怎樣的呢?

  這和我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沒什麼區別:分享一些小技巧, 與社區裡的成員們互動, 幫助大家解決設計上的問題。 我經常與想要接觸 Android Design 或想要為 Android 做設計的設計師們交談, 我努力讓大家意識到設計師是如何幫助開發者解決一些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設計問題的。 所以稱為 GDE 其實沒什麼差別, 至少是對我來說。

  對我來說, 成為 GDE 之後最大的目標便是努力彌合開發者與設計師之間的鴻溝。

  填平這道鴻溝是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因為大部分時間設計師雖然能做出很漂亮的設計稿, 但是開發者卻完全不明白應該如何實現出這些東西。 主要的問題就是開發者們弄不清楚為什麼我們設計師要做這樣的設計。 故此作為一個 GDE, 我們可以插入到設計師與開發者之間, 對設計師說: “嘿, 除了做出那些花裡胡哨的設計之外, 你需要讓開發者弄清楚為什麼要把東西做成你想象的這樣, 為什麼這對用戶交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這個圖標是有意義的。 你不能隨便用另一個圖標去表示這個操作, 因為。。。 ” 如此這般, 等等。

  我經常看到很多從有著不同設計背景的人轉到移動設計這一領域來, 他們有的曾是工業設計師, 平面設計師或者出版設計師。 當然, 我的意思是, 移動設計領域正在不斷成長。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 他們之前的經歷給他們的移動應用設計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他們並不知道移動設計的基礎, 也不清楚開發者們是如何把他們的設計轉變成一行行代碼的。 而且更致命的是, 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於移動應用的設計規范沒有任何概念。 所以我們一直試圖在博客文章中, 在大會宣講中, 以及其他很多地方傳播這樣的理念:請做出些開發者能夠理解的並使用的設計來。 我經常聽到開發者說: “設計師給我發了一份設計稿, 但是他卻從來不會干切圖這碼子事兒, 所以我不得不親自動手切不同分辨率下用到的素材。” 所以我們不斷努力分享自己的知識, 經驗以及遇到的問題, 希望能夠幫開發者們分憂。

  三年前我們的目標還是創建一個社區。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 雖然沒大到那種程度, 但是已經初具規模了。 我們可以從社區裡學到很多東西。 於是 GDE 就作為了更加正式的信息獲取途徑, 通過這些信息來縮小開發者與設計師之間的鴻溝。

  設計師與開發者不應該處於敵對立場, 而應該是占有 —— 他們密不可分。 只有他們緊密的合作, 才有可能創造出最好的東西。

  您一直傾注心血於 UI與 UX設計上。最近,UX這個詞變得愈加火熱,反而迷失了它真正含義,所有人都想稱為 UX 設計師,僅僅因為它很酷很潮。於是,作為一個在 UX 領域浸淫多年的前輩,您是如何定義UX的呢?

  唔, 這個問題真是一如既往的難應付啊。 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應該都有不同的答案。 很多人都認同用戶體驗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但是它又是無形的, 難以捕捉。 這不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東西, 它存在於完成的產品中。

  當一個應用的用戶體驗很糟糕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這東西的用戶體驗很糟糕,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意識到好的用戶體驗。

  沒錯。 當我們談論用戶體驗的時候, 通常都是拿差勁的用戶體驗開涮的。 但很少有人會記住好的那些用戶體驗, 因為在優秀用戶體驗這樣的前提下, 用戶們都滿意的達成了他們的目的。 如果用戶體驗很差勁的話, 你會一輩子記恨並且到處宣揚 “媽呀這東西太 難用了!”

  當然, 從定義的角度來說, 用戶體驗就是用戶的體驗。 但是如果你要說 UX 設計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我會說:它意味著將一種態度貫穿於整個產品甚至公司中。 做到與用戶感同身受, 了解用戶的體驗等於明確了你的產品能達到多高的境界。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你的產品會僅僅因為用戶的喜愛而獲得成功, 但這至少是成功的第一步。

  UX 是一套理念, 一種態度, 而它與產品的每個部分都是相同的:交互, 界面, 樣品。 產品的每一個部分都在優秀的用戶體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名 UX 意見領袖, 他走遍了整個國家(譯注:馬來西亞)來宣傳 UX 的重要性。 他甚至去求職網站尋找所有和 UX 設計相關的工作, 然後他接受了各種面試 —— 出於研究的目的。 他想要知道這些公司到底請不清楚他們想要招聘到什麼人。 也許在西方國家的情況會好一些, 但是在這個國家(譯注:馬來西亞), 他發現 95% 以上的公司都找錯了人。 這些公司在尋找一匹獨角獸:一個既能碼代碼, 又能做設計, 又能干其他雜七雜八事情的人。 這個有趣的小實驗也告訴我們, 推進 UX 這件大業還需要很多的努力。 如果你想讓你的產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 可不是隨便雇一個人就能自動讓你的產品變好並且讓用戶愛上這麼簡單的。

e7a89459a06b7e65fd154cce7edef165

  您是怎麼意識到自己想要從事 UI 與UX 設計的呢?您的職業道路是如何誕生的?

  很多人都對我的生物工程學背景感到吃驚。 我很愛生物工程學。 生物工程是個解剖學與工程學交叉的可愛學科, 但是在我們國家卻很難找到實驗室以外和它相關的工作。 而我又不想一直耗在實驗室裡。 這太無聊了。 於是我開始尋思自己還能做什麼。 我一直以來就對設計很感興趣, 在上大學之前我就很喜歡畫畫, 而且還得了一些小獎。 設計和藝術大概是流動於我的血管中的。 我熱愛藝術。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功能分析師, 這個工作的性質是幫助產品經理將他們的需求翻譯成更低級別的需求集合, 以便於開發者們能知道該干什麼。 但是, 當然的, 團隊裡是沒有設計師的。 所以我必須自己做設計, 設定布局, 做所有的事情。 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有一天我可以靠干這個賺錢。

  直到三年前我開始看博客。 我發現了 Juhani Lehtimäki 的博客(譯注:Juhani 的博客已經很久沒更新了。。。), 他在博客裡談了很多和 Android Design 的東西。 我想, “喲, 有好多人都在談論移動界面設計啊, 有意思~” 那個時候我對於移動界面設計也沒什麼清晰的概念, 因為 Juhani 也是一個開發者, 而我又沒什麼技術背景, 所以我也不是很確定這在這方面有沒有我可以做的事情。

  那個時候我拿到了我的第一台 Android 手機, Sony Ericsson Xperia X8(譯者:索尼大法好!)它的屏幕非常小。 我很認真的研究了它, 並且被這麼個小小的東西上能做到那麼多我先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驚到了。 那時候仍然是 Gingerbread 的時代, 有那麼一些應用是經過設計的, 但是應用之間基本沒有什麼一致性。 在那個時間, 第二代 iPhone 發布了, 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麼高質量的應用通常只會在 iPhone 上出現? iPhone 很貴。 我不覺得我必須要花很貴的價格在設備上才能買到高質量的數字體驗。 為什麼我不能在 Android 上得到優秀的數字體驗呢?

  於是我花了更多的功夫琢磨 Android, 然後從本地運營商那裡買到了一台 Nexus S —— 那個時候已經進入了 Ice Cream Sandwich 的時代了。 為此我萬分激動並且做了我人生中的一個 Photoshop Android UI Design Kit。 在那之後, 我便決定開一個關於 Android Design 的博客。 時間是 2012 年六月 —— 我寫了一篇關於側邊抽屜和導航的文章。 那就是我寫下的第一篇博客。 那是一個新的起點。

  一開始的時候, 我只是打算和大家分享一些東西。

  您得到了回復麼?

  有啊。 大家的回復很積極, 於是我便意識到, “對呀, 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 於是我便買了http://androiduiux.com 這個域名, 很 Android 吧哈哈~ 這個域名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 專注於純粹的 Android 上。

  於是不斷有反饋出現, 人們積極的討論, 我很高興。 對我來說其中有兩個人尤其重要:Juhani 和 Roman Nurik。 他們給予我靈感, 讓我明白了如果有什麼觀點或者意見, 不要畏於分享它們。 於是我便開始更深地鑽研和設計相關的東西。 在開博一年後, 人們開始找上門問我能不能幫他們做重設計。 我從來沒有計劃過這些東西, 但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就變成了一個自由設計師。

  但是Juhani Lehtimäki 和 Roman Nurik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