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發展史是介紹計算機發展de歷史.計算機發展歷史可分為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紀早期、20世紀中期、20世紀晚期-現在,四個階段.
早期計算機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算盤,廣泛應用於商業貿易中,算盤被認為是最早de計算機,並一直使用至今.算盤在某些方面de運算能力要超過目前de計算機,算盤de方面體現了中國人民de智慧.
直到17世紀,計算設備才有了第二次重要de進步.1642年,法國人Blaise Pascal(1623-1662)發明了自動進位加法器,稱為Pascalene.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Wilhemvon Leibniz(1646-1716)改進了Pascaline,使之可以計算乘法.後來,法國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發明了可以進行四則運算de計算器.現代計算機de真正起源來自英國數學教授Charles Babbage.Charles Babbage發現通常de計算設備中有許多錯誤,在劍橋學習時,他認為可以利用蒸汽機進行運算.起先他設計差分機用於計算導航表,後來,他發現差分機只是專門用途de機器,於是放棄了原來de研究,開始設計包含現代計算機基本組成部分de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
Babbagede蒸汽動力計算機雖然最終沒有完成,以今天de標准看也是非常原始de,然而,它勾畫出現代通用計算機de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個突破.
在接下來de若干年中,許多工程師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de進步,美國人Herman Hollerith(1860-1929),根據提花織布機de原理發明了穿孔片計算機,並帶入商業領域建立公司.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6-1957)
1946年2月15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de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de裡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de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 第一代計算機de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de,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de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征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57-1964)
1948年,晶體管發明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de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de 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de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de一些部件:打印機、磁帶、磁盤、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de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de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deCOBOL和FORTRAN等語言,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de職業(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和整個軟件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