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電腦入門 >> 因特網的起源與發展介紹

因特網的起源與發展介紹

因特網的起源與發展介紹:

  因特網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資助的ARPAnet。該計劃局是1957年成立,主要針對前蘇聯的Sputnik(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做出的反應,其任務是打造美國國防及軍事應用科技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ARPA主持研究了用於軍事研究的計算機實驗網絡ARPAnet。該網絡的設計思想是:要求網絡能夠在遭受嚴重破壞的條件下(如某些節點不能工作或某些線路中斷),仍然能夠保持運行。因此,ARPAnet被設計成可在計算機間提供許多線路(即“路由”)的網絡,使計算機能夠通過其中任一線路而不是只通過其中某一固定線路來發送信息。“包交換”的含義就是把數據分解成不同部分,每部分經由不同路徑發送,最後再重新組合成完整的數據。

  在1969年底,建立起一個由4台計算機(節點)互連的分組交換試驗網絡ARPA網。這四個節點分別是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學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和猶他大學。1976年,ARPA網發展到57個節點,連接了100多台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網絡用戶發展到2000多個。

  1982年,ARPA網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作為民用,即早期的Internet。為了將不同的計算機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互連,即解決網絡之間相互通信的問題,ARPA提供基金支持工業界和學術界從事新的研究項目,最後ARPA網決定采用網絡互連協議 IP(Internet Protocol)來取代網絡控制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如果把Internet的發展劃分階段的話,1968~1984年的這個時期可以看作是Internet的提出、研究和試驗階段,這時的Internet以ARPA網為主干網。由於ARPA網采用離散結構,不設中央網絡控制設備,實現了網絡渠道的多樣性,從而減少了系統徹底崩潰的可能性,網絡的生存能力得到保證,實現了ARPA的最初構想。
後來,Internet的發展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從1984年到1992年可以看作是Internet的實用發展階段。為了使全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能夠共享那些過去只有軍事領域和少數人才能使用的超級計算機設施,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於1985年提供巨資建設了全美6個超級計算中心(分別是匹滋堡超級計算機中心、康奈爾超級計算機中心、約翰•馮諾依曼超級計算機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聖地亞哥超級計算機中心、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同時建設了將這些超級計算中心和各科研機構互連的高速信息網絡NSFnet。 1986年NSFnet成功地成為Internet的第二個骨干網(並取代ARPAnet,1990年ARPA網停止運行)。NSFnet對 Internet的推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使得Internet不再是僅有科學家、工程師、政府部門使用的網絡,而是進入了以資源共享為中心的實用服務階段。

  到1991年底,由於Internet發展太快,NSFnet主干網已無法滿足需要,且美國政府也負擔不起整個Internet。於是基金會要求私營公司承擔某些責任,IBM、MCI和Merit組建了高級網絡服務公司ANS。ANS建立一個新的廣域網,取代NSFnet,成為目前T3級 Internet主干網——ANSnet。1992年以後Internet開始進入它的商業化發展階段,開始向全世界擴展。在Inter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