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顯示器故障 >> 液晶顯示器發展史

液晶顯示器發展史

    想要對一件新事物產生清晰的認識,了解它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液晶顯示器從無到有,從單色到彩色,期間風風雨雨也經歷了40多年的歷程,從下面的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液晶顯示器的幾次技術轉變過程。
     液晶顯示技術最早於1968年問世,不過真正運用在產品上還是在1973年。SHARP公司在其生產的小型計算器上首次采用了LCD,它所采用的是扭轉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液晶顯示技術,畫面反應時間較慢,且輸出的光線亮度不高,所以稱為“被動式”。這一類液晶顯示器對動、靜態影像的顯示表現都不好。而且可視角度小,拖影現象十分明顯,因此僅被應用於計算機面板、電子表及電器零件顯示器,及早期的低價位筆記本電腦等對圖像顯示質量要求不高的設備上。
     在其後的10年間,液晶顯示器技術發展的十分緩慢,當1985年東芝公司推出全球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時,液晶顯示器立即與筆記本電腦融為一體,頻繁地“拋頭露面”。但那時的液晶顯示器色彩單一,亮度很低,用戶所能看到是沒有色度的黑白顯示屏。
     一年後,(STN)液晶顯示器出現了,STN是“Super Twisted Nematic”的縮寫,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知道“Super Twisted Nematic”是“Twisted Nematic”的改進增強http://.型。STN的出現首次讓LCD出現了色彩,STN主要應用於一些顯示屏尺寸較大要求不高的產品中。
     1989年,在東芝公司的努力下,第一台彩色的DSTN顯示器正式應用在筆記本電腦中,這次革新讓筆記本電腦用戶所面對的黑白世界瞬間進入了真正的彩色世界。DSTN是Dual Scan Tortuosity Nomograph的縮寫,中文稱之為“雙重掃描被動式”,我們也把DSTN俗稱“偽彩”。盡管實現了彩色輸出,DSTN顯示器依然存在著許多令人無法忍受的局限性,由於視角狹小、圖像品質較差、分辨率和彩色深度低等缺點,DSTN顯示只能提供EGA(640×350)分辨率,顯示出16種色彩。
     1994年,東芝公司又推出了專為筆記本電腦設計的TFT液晶顯示屏,並且迅速登上時代的舞台,成為當今IT業界的主流選擇。TFT(Thin Film Transistor)液晶即薄膜場效應晶體管液晶,是有源矩陣類型液晶顯示器(AM-LCD)中的一種,其具有更高的對比度、更豐富的色彩和更新頻率更快等特性,俗稱“真彩”。相對於DSTN而言,TFT液晶的主要特點是為每個像素配置一個半導體開關器件,其加工工藝類似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由於每個像素都可以通過點脈沖直接控制,因而每個節點都相對獨立,並可以進行連續控制。這樣的設計方法不僅提高了顯示屏的反應時間,同時在灰度控制上也可以做到非常精確,這就是TFT色彩較DSTN更為逼真的原因。
     近兩(電腦沒聲音)年來,隨著TFT制造技術的逐漸完善,產品成品率的提高,TFT的價格下降了許多,加上一些新技術的出現,使得TFT液晶顯示器在響應時間、對比度、亮度、可視角度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進一步拉近了與傳統CRT顯示器的差距。
     目前,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都在50ms以下,亮度在200cd/m2左右,可視度達到120°以上。

點擊浏覽下一頁 
液晶顯示器發展史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