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查詢命令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要求查看主機信息的需求,掌握一定的查詢命令是比較實用的,包括對主機配置查詢、進程情況查詢、系統性能查詢以及硬盤使用情況、鏡像情況的查詢等等;下面簡單介紹下常用的幾個查詢命令:
1.1 系統配置信息(prtdiag)
該命令為查看系統配置最為常用的命令之一,使用該命令可以了解服務器的基本配置情況以及板卡的接口情況,執行該命令後頁面將呈現出:System Configuration、系統的時鐘頻率、內存大小、內存硬件數量、狀態以及所在槽位;另外,還包括了IO接口卡的擴展情況;
1.2 檢查IO狀態信息(iostat)
該命令用於IO狀態查詢,以便更好的掌握系統資源利用率,其中常用的參數為:
-c:統計CPU的使用情況:用戶進程使用率、空閒率;可以加入時間參數進行統計;
-C:更詳細的列出每塊盤的使用信息以及CPU的使用情況;
-e:返回磁盤的error記錄,詳細的列出每塊盤的error信息,包括傳輸、讀寫;
-E:該參數返回每塊磁盤的大小、廠商、型號等信息,一般保修時使用,最常用的參數;
1.3 統計查詢內存使用情況以及進程信息(vmstat、prstat)
vmstat命令用戶查看內存、cup使用情況以及進程等待情況,可以分析如下幾列數據:
procs:r列正在處理的進程數,如果該列頻繁出現較高的數值則表明有一直等待的進程需要處理,Solaris系統一般情況下該列的數值不會大於CPU的個數;
memory:當swap列數值大於free列數值的十分之一時則說明有將死的進程,這是就需要結合ps –el 命令找到S列為:Z的進程PID,然後Kill掉;否則將會一直占用內存資源;
prstat命令則列出每個進程的資源使用情況並按cup的使用情況進行排序;也是較為使用的一個命令,值得關注的數據為CPU一列以及最後一行的load averages(可以詳細的查看下幫助命令)
1.4 進程管理命令(ps)
建議詳細閱讀下幫助手冊。
2 修改命令
2.1 修改主機名
主機名的修改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即臨時修改與永久修改:
臨時修改:不需要重啟服務器,修改後立即生效,但當服務器重啟後將丟失;執行hostname+主機名即可完成修改,重新登陸後方可查看結果;
永久修改:編輯/etc/hosts、/etc/nodename輸入新的主機名保存後重啟即可;如果有需要還可以修改/etc下的hostname.hmeX的文件,修改此文件將完成主機名與IP的一個對應映射;
2.2 修改IP地址
修改IP地址也分為臨時修改與永久修改兩種(修改之前可以簡單的查看下網卡的數量ifconfig –a):
臨時修改:ifconfig hme0 inet 新IP地址 netmask 新子網掩碼 up;重啟後即丟失。
永久修改:永久修改一般需要編輯三個文件包括子網掩碼、網關:/etc/hosts、/etc/netmasks、etc/defaultrouter;修改後重啟即可生效。
2.3 修改時間
修改時間一般用:date +時間數字的形式即date 1234.56,則系統時間變為12:24:56
3 常用技巧
3.1 提示登陸用戶本服務器的重要信息
當telnet到某台服務器上當完成用戶名、密碼的驗證之後一般都會提示本服務器最基本的系統信息,包括:操作系統版本以及補丁等等;如果本服務器為比較重要的服務器,而系統管理員需要在提示登陸的用戶在操作的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可以進行/etc/motd的編輯;輸入提示後保存即可;(建議修改之前做好備份);
3.2 發送消息給當前登陸用戶
在進行關機或重啟操作時給予當前正在進行系統操作的用戶提示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可以應用用戶通信來完成此項操作:
發送單個用戶提示信息:write username +提示信息;輸入完畢後執行ctrl+D發送消息;
將文件內容作為消息發送:write username<message;
4 格式化分區
格式化與分區是磁盤管理的一項重要操作,因此掌握分區與格式化的操作是極其有必要的,首先先了解下如何查看已有分區、以及磁盤使用情況:
A、執行df –k命令後查看磁盤掛接情況,能夠查看出磁盤的文件系統、總大小、使用大小、掛接點;
B、執行metastat 能夠查詢出當前磁盤的鏡像情況,分為哪些鏡像組以及子鏡像的關系;從而結合df –k命令確定尚未分區使用的磁盤;
向一塊硬盤寫入數據之前,首先需要將其分區和格式化,這個過程一般可以分為3個步驟:
1、物理格式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LLF);
低級格式化的時候,硬盤被分成若干個磁道,這些磁道又被分成若干個扇區,每個扇區填充了隨機數據。幾乎所有的硬盤在出廠前都已經被低級格式化過,所以,用戶只要對硬盤進行下面兩個步驟(分區和邏輯格式化)就可以了。
2、分區;
分區與格式化一定要熟練掌握format工具,現在以c0t11d0盤為例做一說明:執行format命令後結果顯示如下:
Searching for disks...done
AVAILABLE DISK SELECTIONS:
0. c0t10d0 <SUN18G cyl 7506 alt 2 hd 19 sec 248> lzm
/sbus@3,0/SUNW,fas@3,8800000/sd@a,0
1. c0t11d0 <SUN18G cyl 7506 alt 2 hd 19 sec 248>
/sbus@3,0/SUNW,fas@3,8800000/sd@b,0
2. c0t12d0 <SUN18G cyl 7506 alt 2 hd 19 sec 248>
/sbus@3,0/SUNW,fas@3,8800000/sd@c,0
3. c0t13d0 <SUN18G cyl 7506 alt 2 hd 19 sec 248>
/sbus@3,0/SUNW,fas@3,8800000/sd@d,0
Specify disk (enter its number):
選擇1後敲回車,顯示結果如下:
Specify disk (enter its number): 1
selecting c0t11d0
[disk formatted]
FORMAT MENU:
disk - select a disk
type - select (define) a disk type
partition - select (define) a partition table
current - describe the current disk
format - format and analyze the disk
repair - repair a defective sector
label - write label to the disk
analyze - surface analysis
defect - defect list management
backup - search for backup labels
verify - read and display labels
save - save new disk/partition definitions
inquiry - show vendor, product and revision
volname - set 8-character volume name
!<cmd> - execute <cmd>, then return
quit
format>
我們可以先查看下目前的分區情況,輸入“p”後回車,顯示結果如下:
format> p
PARTITION MENU:
0 - change `0' partition
1 - change `1' partition
2 - change `2' partition
3 - change `3' part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