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全國21個省市的消協共收到網絡消費投訴5530件。"日前,在 "網絡消費安全座談會"上,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相關統計顯示,目前網絡消費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主要包括:宣傳與實物差距大、商品質量良莠不齊、格式合同有待規范、物流配送問題頻出、售後服務爭議、貨款支付中可能存在風險以及消費者信息安全風險等。
除了跟日常線下消費類似的消費糾紛外,近幾年伴隨網絡消費發展而產生的網絡欺詐行為也引起消協及與會代表的關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網絡消費安全研究報告》顯示,以釣魚、木馬為特征的網絡詐騙產業鏈初步形成,正在成為威脅網絡消費者利益的第一殺手。
該報告顯示,目前常見的網絡詐騙手法包括:中獎設誘、低價設誘、第三方假冒賣家客服騙貨、拖延時間導致超時打款、誘導無貨付款、空頭承諾騙訂金、網絡拍賣欺詐、謊稱海關查扣、設釣魚網站盜取賬號密碼、利用木馬程序篡改付款鏈接騙取用戶資金等。這些網絡詐騙者利用消費者對網絡犯罪的警惕性不高,通過科技型手段進行違法犯罪,不僅給部分消費者造成了直接損失,也阻礙了整個中國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
對此,中國消費者協會方面人士建議,消費者在網絡消費過程中要謹慎選擇交易對象,盡量選擇信譽好、安全性較高的網站購物。同時盡量選擇支付寶等安全可靠的支付手段。
中國消費者協會表示,在保障網絡消費安全的過程中,應該鼓勵第三方支付企業及銀行等支付服務提供商主動承擔更多的安全保障責任,比如支付寶率先針對快捷支付提出72小時全額賠付等,盡量減少消費者個人需要面臨的風險和技術門檻。
對於網絡欺詐的司法打擊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表示,因其單筆金額小、筆數多,往往立案難、管轄地不明確,證據鏈及證據有效性存在問題,建議由各有關部門聯合探討,制定聯動計劃,快速、高效予以打擊,切實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