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名義寬帶速率”稱為“假帶寬”或許值得商榷,但多數用戶實際下載速度達不到標准網速,以及網費太貴,卻不容忽視。
12月22日,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中國寬帶用戶調查》(簡稱《調查》)稱,中國絕大部分互聯網用戶在使用“假寬帶”,所謂“假寬帶”,即網民使用的實際寬帶下載速率低於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
DCCI認為,過半數用戶平均上網速度達不到標定網速。費用方面,《調查》發現,內地網民實際每月為1Mbps寬帶的支出是越南的3倍,美國的4倍,韓國的29倍,中國香港的469倍。
對於“假寬帶”,有專家認為是“炒作”:“如果說假寬帶,全世界都用的是假寬帶,比如說4M帶寬,是運營商允許你用最高不超過4M的帶寬。至於實際帶寬,要受服務器、傳輸多種因素影響。全世界沒有一個實際帶寬和標稱最高帶寬是一樣的”。
盡管該言論不受網民待見,但客觀看,他說的並非沒有道理。“假寬帶”跟“寬帶缺斤短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前者是假問題,而後者才是真問題。上過一些網速測試站點的人都知道,“名義寬帶”速率並不等同於實際下載速度,它們一般會明確指出,實際下載速度等於名義網速除以8,也就是說,4M寬帶的下載速率應達到500KB/s左右。
《調查》發布者提到三個概念,一是“名義寬帶速率”,二是“實際寬帶下載速率”,三是“標定速度”。把“名義寬帶速率”稱為“假帶寬”,確有一些炒作色彩,但《調查》又指出,超過半數用戶上網實際下載速度達不到標定速度,這卻是個真問題。也就是說,用戶購買了運營商4M的帶寬,即便按500KB/s標定速度衡量,仍有半數以上不合格。
更關鍵的是,既使用戶發現這些質量問題,也常投訴無果,因為,還沒有一個中立的權威檢測機構能出來維持公道,一切以運營商的說法為准。比如,投訴下載速度不高,一些下載通道遭封殺等,用戶都很難及時得到運營商的正面答復。
比服務更令用戶關心的是資費問題,《調查》說,內地網民實際每月為1Mbps寬帶的支出是香港的469倍,這或許有些誇張,但其反映出的內地網費太貴的現實,卻不容忽視。對此,《人民郵電報》表示承認,但又稱,香港地域小、人口密,具有推廣高速寬帶的獨特優勢。可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同樣是地域小、人口密,為何寬帶服務差距這麼大?
說到底,內地寬帶用戶遇到的問題,本質上還是與壟斷有關,用戶在面對低質服務時,往往只有被動接受的份兒。此前,國家發改委已經啟動了通信反壟斷調查,現在,DCCI進一步披露了真問題,那麼,問題的解決值得期待。
一方面,運營商必須一改過去“捨我其誰”的姿態,認真對待並切實改進服務,包括更新硬件;另一方面,通信壟斷必須打破,只有在充分的競爭中,運營商才能以用戶為本,根據實際成本提高網速、降低資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