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於MySQL內存表的特性與使用的文章,看看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吧!
內存表,就是放在內存中的表,所使用內存的大小可通過My.cnf中的max_heap_table_size指定,如max_heap_table_size=1024M,內存表與臨時表並不相同,臨時表也是存放在內存中,臨時表最大所需內存需要通過tmp_table_size = 128M設定。當數據超過臨時表的最大值設定時,自動轉為磁盤表,此時因需要進行IO操作,性能會大大下降,而內存表不會,內存表滿後,會提示數據滿錯誤。
臨時表和內存表都可以人工創建,但臨時表更多的作用是系統自己創建後,組織數據以提升性能,如子查詢,臨時表在多個連接之間不能共享。這裡只討論內存表
創建表是,用engine=heap可創建(mysql5.5中已經不支持type,以後都用engine,形成習慣)。
create table test
(
id int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state char(10),
type char(20),
date char(30)
)ENGINE=MEMORY DEFAULT CHARSET=utf8;
內存表的特性
內存表的表定義是存放在磁盤上的,擴展名為.frm, 所以重啟不會丟失。
內存表的數據是存放在內存中的,所以重啟會丟失數據。
內存表使用一個固定的記錄長度格式。
內存表不支持BLOB或TEXT列,比如varchar與text字段就不會被支持。
內存表支持AUTO_INCREMENT列和對可包含NULL值的列的索引(網上大多說不支持,這是錯誤的)。內存表支持大於(>) 小於( <)操作,網上也說不支持。
mysql重啟後,主鍵、自增、索引仍然存在,只是數據丟失。這也是對網上的一些錯誤文字糾正。
內存表表在所有客戶端之間共享(就像其它任何非TEMPORARY表)。
MEMORY存儲引擎執行HASH和BTREE索引。你可以通過添加一個如下所示的USING子句為給定的索引指定一個或另一個:
內存表初始化,可以使用--init-file來初始化,避免重啟mysql後數據被清空。比如--init-file="/data/mysql/init.sql", init.sql格式為:
在數據庫復制時,如果主機當掉,則會在binLog中自動加入delete from [內存表],將slave的數據也刪除掉,以保證兩邊的數據一致性。
內存表不支持事務。
內存表是表鎖,當修改頻繁時,性能可能會下降。
內存表的使用
內存表使用哈希散列索引把數據保存在內存中,因此具有極快的速度,適合緩存中小型數據庫,但是使用上受到一些限制。
heap對所有用戶的連接是可見的,這使得它非常適合做緩存。
僅適合使用的場合。heap不允許使用xxxTEXT和xxxBLOB數據類型。注:操作符 “<=>” 說明:NULL-safe equal.這個操作符和“=”操作符執行相同的比較操作,不過在兩個操作碼均為NULL時,其所得值為1而不為NULL,而當一個操作碼為NULL時,其所得值為0而不為NULL。
一旦服務器重啟,所有heap表數據丟失,但是heap表結構仍然存在,因為heap表結構是存放在實際數據庫路徑下的,不會自動刪除。重啟之後,heap將被清空,這時候對heap的查詢結果都是空的。
如果heap是復制的某數據表,則復制之後所有主鍵、索引、自增等格式將不復存在,需要重新添加主鍵和索引,如果需要的話。
對於重啟造成的數據丟失,有以下的解決辦法:
在任何查詢之前,執行一次簡單的查詢,判斷heap表是否存在數據,如果不存在,則把數據重新寫入,或者DROP表重新復制某張表。這需要多做一次查詢。不過可以寫成include文件,在需要用該heap表的頁面隨時調用,比較方便。
對於需要該heap表的頁面,在該頁面第一次且僅在第一次查詢該表時,對數據集結果進行判斷,如果結果為空,則需要重新寫入數據。這樣可以節省一次查詢。
更好的辦法是在mysql每次重新啟動時自動寫入數據到heap,但是需要配置服務器,過程比較復雜,通用性受到限制。
小記錄,MyISAM與InnoDB互轉
// InnoDB轉MyISAM
ALTER TABLE `tablename` ENGINE = MYISAM
// MyISAM轉InnoDB
alter table tablename type=innodb;
ALTER TABLE `tablename` ENGINE = InnoDB
以上就是精品為大家整理的MySQL內存表的特性與使用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