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箱寬度
小機箱依然還不是市場主流
首先機箱作為一個硬件承托者,對內部的空間自然是有一定要求的,以目前市場來說,ATX架構機箱占據主流地位,全塔、小機箱、HTPC等,只能暫時靠邊站。
機箱的寬度對於散熱的影響非常重要
當然的,對於機箱尺寸的要求,每個用戶都有不同的要求,這個自然沒有絕對的定論,不過從兼容性來考慮的話,機箱寬一些為佳,比如目前市面普通ATX機箱,一般寬度在180mm左右,對於普通塔式散熱來說足夠了,不過偏大一點的,或是側板有風扇需求的情況,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側吹散熱器與寬度的搭配要留心
如果想擁有較強的散熱器兼容性,那麼機箱的寬度最好在210左右為佳,這樣即使背板留出叫寬裕的走線空間,也能支持目前大多數的高端散熱器使用。
USB3.0
最新的7系列主板 全面支持USB3.0
在去年,Intel的7系列主板正式登場,其中非常明顯的改變便是全部支持USB3.0接口,似乎預示著,USB3.0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有設備 沒接口 將非常尴尬
而在機箱上,配置USB3.0接口的風氣也在逐漸成形,部分100元左右的機箱,也開始標配其USB3.0接口,實在是讓人比較欣慰。想想也知道,機箱的更新周期遠長於硬件,現在如果不買配置USB3.0接口的機箱的話,到2~3年後,將會出現有設備而沒有前置接口使用的尴尬場面……
USB3.0接口的普及 可謂說非常迅速
既然說到了USB3.0接口,那麼小編這裡也提一提機箱內部的針腳問題。因為目前並非所有機箱USB3.0接口都采用針腳式接口,部分產品還是保留有延長線模式。
機箱上延長線式USB3.0接口設計
而在選擇時,小編還是建議盡量避開選擇延長線式的機箱,畢竟這種設計只是一種過渡產品,而且其不僅會浪費主板上接口,更浪費了I/O區的空間,可以說有不少的短板。
板材厚度
板材縮水似乎成為機箱市場的主流
現在的機箱產品,功能豐富是不容置疑的,不過在功能豐富的同時,板材的厚度卻在不斷縮水,像市面很多性價比產品雖然有著不錯的功能設計以及周邊配置,不過板材卻是僅有0.4mm左右,稍微用力一按,凹了,實在是有點不堪入目。
薄板材面對多風扇的話 估計就只能吵了
而一般來說,稍好一點的機箱產品,需要保持板材厚度在0.6、0.7mm以上,而頂級一點的,基本在1mm以上。因為板材薄,不僅讓板材更容易變形,而且更容易與內部硬件產生共振,引起更多的噪音。
走線空間
就目前來說,走背線設計幾乎成為了標准設計(只有少數廠商還在恪守傳統……),很多入門級的產品上,也都配置上了背部走線設計。而對於背線機箱來說,走線空間、孔位、走線槽等設計,直接制約著機箱背線的實用性。
背板空間直接制約著走線難度
首先是背部空間要足夠,就目前的使用習慣來看,主板托板側板之間的距離最好能夠控制在1.7cm左右,而1cm左右走起線來已經是比較勉強了。
電源線材通過孔
走線孔對於背部走線也是非常關鍵的,而在這麼多的背線設計中,走線孔的要求也是最低的,因為從目前主流的走線孔設計來說,要滿足基本的背部走線需求,那也是綽綽有余的。
針對幾種不同的主板 有不同的走線孔
目前主流的走線孔設計,是在ATX架構主板安裝位的右側,設計一排走線孔,一般來說是3個,當然也有更多,在下方也會有一個較大的走線孔,電源的線材通常是通過此孔穿到後方來進行走線。而在比較高端的機箱中,有針對不同架構的主板來進行孔位設計,雖然說提升效果不大,不過還是比較貼心的。
你家的機箱有留CPU走線孔麼?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孔位,便是CPU部分的走線孔,因為在部分背線機箱上,你是找不到這個孔的……有換句話說,部分機箱的走線,都要將CPU線材繞行或者跨越顯卡,極大的提高了線材長度需求以及破壞美觀度。用戶在選擇機箱時,一定要留意機箱是否設計了這個孔。
專用走線槽
至於走線槽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機箱產品在這一塊都參差不齊,也沒有統一,主打這一塊功能的產品非常少……不過用戶只需留意,在走線孔附近,有沒有對應的凹槽,便可以進行區分,難度也是不大的。
散熱防塵
令一個問題自然就是散熱防塵的問題,這也是機箱設計中,最難均衡的問題。
目前比較流行的混合散熱風道
畢竟針對與不同的平台,散熱需求也不同,因此機箱風道也並沒有特別固定的設計方法,目前市面上見得最多的幾乎就是混合風道設計,前方以及底部入風,頂部以及背部出風,這樣的散熱基本已經能夠滿足絕大多數普通用戶的使用。
尼龍質防塵網更適合一般環境下使用
不過散熱與防塵兩者相輔相成,如何在保持散熱的同時,盡量避免破壞防塵效果,非常考驗機箱設計師的能力。而在選擇機箱時,一定要注意,如果不想頻繁的對硬件清理灰塵,選擇的機箱在頂部、側板以及底部的散熱孔,都需要配上防塵網,以尼龍質防塵網為佳。
寫在最後
其實上面說的林林總總,歸納起來也比較簡單,不外乎就是好機箱需要有較高的硬件兼容性、符合硬件潮流的周邊配置、良好的用料、足夠的走線空間以及舒適的硬件運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