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電腦入門 >> 計算機發展史:電腦的發展歷史介紹

計算機發展史:電腦的發展歷史介紹

 個人電腦(PC)問世已有40余年,其發展歷程猶如人類進化般,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個人電腦的重要程度日益劇增,人類工作生活皆離不開它。恰逢科技網站《PCWorld》創刊30周年之際,該網站撰文回顧了PC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瞬間。

30年前的3月,《PCWorld》首期紙質刊物發表。長達310頁的雜志涵蓋當時流行的行業新聞、人物采訪、PC功能介紹、評論等眾多內容,30年間個人電腦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個人電腦對所有消費類電子產品,包括音樂播放器、智能手機,及所有可連接至互聯網的設備都影響重大,社交共享也始於PC平台。

如今,PC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笨重的商用電腦到超薄高性能產品,人們利用PC工作、游戲,PC重要度有增無減。下面就來回顧一下個人電腦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瞬間。

1983年:第一台便攜式電腦Compaq Portable亮相

有關誰是第一部筆記本電腦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不過康柏在1982年推出的“Compaq Portable”不能忘記。這是康柏公司的第一件產品,也是市面上第一台IBM PC兼容的便攜式電腦。

1984年:PC公司出場

一位大學生在他的宿捨裡創辦了一間小小的公司,幫助他人定制PC計算機,他就是今天全球最大PC制造商之一的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

1985年:Windows 1.0發布

Windows 1.0操作系統,是微軟第一次對個人電腦操作平台進行用戶圖形界面的嘗試,也是微軟公司發布的第一個電腦版本。 

1986年:英特爾386 CPU誕生

英特爾386是該公司第一款32位處理器,隨後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產品開始進入32位時代。

1987:VGA標准建立

VGA(Video Graphics Array)是IBM在1987年隨PS/2機一起推出的視頻傳輸標准,具有分辨率高、顯示速率快、顏色豐富等優點,在彩色顯示器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988年:EISA出現

EISA分區是EISA集團為配合32位CPU而設計的總線擴展標准,它吸收了IBM微通道總線的精華,並且兼容ISA總線。

 1989年:HTML問世

“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89年創建了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一年後他基於HTML創造出了萬維網。

1990年:Windows 3.0發布

Windows 3.0在用戶界面、互動和內存管理方面都有巨大的改進。同時為了方便其他軟件公司設計Windows中的應用程序,微軟發布了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並一直沿用至今。

1991年:PCI總線開發成功

PCI是Intel公司開發的一套局部總線系統,它支持32位或64位的總線寬度,頻率通常是33MHz。目前最快的PCI2.0總線速度是66MHz。PCI總線允許十個接插件,同時它還支持即插即用,是目前最主流的一種接口類型。

1992年:AMD獲權出售X86克隆處理器

1992年,AMD獲得了允許可以生產和銷售8086和8088處理器。而就在第二年,AMD推出了Am286處理器,Intel 286純粹的復制品,唯一不同在於Am286處理器的頻率要高一些。

如果說Am286是AMD在X86處理器中的處女秀,那麼AM386就可以算得上是AMD的奮力一擊。該處理器推出於1991年,同樣也和Intel 386設計一樣,但是其核心頻率要更高。

而Intel為阻止AMD銷售新款處理器,宣稱兩家公司簽署的X授權協議只限於80286及之前的處理器,但最終AMD贏得了這場官司。


1993年:Mosaic網頁浏覽器發布

1993年,美國伊利諾州的伊利諾大學的NCSA組織,發表了第一個可以顯示圖片的浏覽器,命名為“MOSAIC”。Mosaic的出現,點燃了因特網熱潮。 

1994年:Windows 95發布

微軟在1995年推出的Windows 95是一個混合的16位/32位Windows系統,第一次拋棄了對前一代16位X86的支持,同時也是第一個特別捆綁了一個版本的DOS的視窗版本(Microsoft DOS 7.0),帶來更強大的、更穩定、更實用的桌面圖形用戶界面,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操作系統之一。 

1995年:首款重量級桌面3D顯卡芯片

3D游戲加速時代始於1995年Rendition Vérité 1000和3Dfx Voodoo發售的時候,它們的出現將顯卡帶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1996年:USB出現

與串行和並行端口不同的是,USB讓用戶能夠自由配置外接設備,極大地簡化了鍵盤、鼠標、攝像頭等瑣碎的小工具,同時開創了全新的U盤行業。

1997年:DVD播放機和光盤開賣

DVD驅動器出現在PC上並成為普遍采用的標准光驅,乃至後來出現的藍光光驅都未能超越其地位。


1998年:DMCA法案通過

DMCA即數位千禧年著作權飯,它的內容大致上就是禁止任何人散布可“回避”著作權保護機制的軟硬件。

1999年:802.11a/b標准建立

802.11是最初制定的一個無線局域網標准,旨在促進和保證基於那些基於標准的產品。它的出現標志著無線網絡技術的盛行。

2000年:美國藝電(Electronic Arts)《模擬人生》

由威爾·賴特設計的《模擬人生》是一款模擬普通人生活的PC游戲,是電子游戲史上最暢銷的游戲。它成功的將市民的生活與朋友、鄰居間的互動關系緊緊結合,可以說是最早期的社交游戲。

 2001年:Windows XP降臨

將Windows 2000和Windows ME合二為一,32位操作系統Windows XP是微軟史上最成功的操作系統。

2002年:平板電腦首次亮相

盡管在微軟Tablet PC規格出現之前平板就已存在,但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卻使人們開始認識到這種設備的真正含義。盡管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產品未能成功滲入市場,卻為Windows 8平板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2003年:AMD推出64位X86處理器

AMD的Athlon 64系列給了英特爾公司迎頭一擊,它同時提供64位寄存器和64位內存尋址。與此同時,微軟也開始設計64位Windows版本。在這兩家的推動下,英特爾也於兩年後開發出自己的64位X86處理器。

2004年:英特爾奔騰M處理器

在英特爾設計團隊的努力下,奔騰M 處理器誕生,並在前一代奔騰III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修。奔騰M 它強調功率勝於主頻,它是英特爾公司後代處理器產品的前身。

2005年:蘋果vs英特爾合作開始

PowerPC在性能和功耗上走到盡頭,將蘋果個人電腦事業逼近死胡同。最終蘋果選擇放棄PowerPC並開始使用英特爾處理器,迎來了自己事業的新高峰。

2006年:英特爾Core 2 Duo處理器

在Pentium 4架構基礎上,英特爾開發出了新一代Core 2 Duo處理器。Core 2 Duo主頻偏低,但更大的指令集效率最終幫助英特爾從AMD手中奪回了寶座。此外,Core 2 Duo在減少電源消耗和降低運行溫度方面也比當時的AMD處理器優越不少。

2007年:蘋果iPhone首演

蘋果iPhone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在其重壓之下谷歌不得不研發出Android以應對蘋果的強大攻勢。當然微軟也注意到了iPhone的成功,並開始將觸摸和用戶友好界面帶入自家的PC和移動操作系統當中。


2008年:筆記本銷量超越台式PC

移動成為電腦設計的關鍵,對Wi-Fi的廣泛支持和價格下跌將大批消費者推向筆記本電腦。在很多情況下,筆記本電腦甚至成為人們唯一擁有的PC。

2009年:Windows 7發布

在經歷了Windows Vista的失敗後,微軟憑借Windows 7成功逆襲。Windows 7界面精簡,可兼容Windows XP電腦,它同時引領了32位系統向64位系統的過渡。

2010年:蘋果發布第一代iPad

與微軟曠日持久地努力發展平板電腦事業相比,蘋果憑借iPad在短時間內成功地占據了市場。iPad是一個純粹的平板產品,它與PC毫無關聯卻又對PC影響巨大。它讓用戶以更低的成本購買過硬的應用程序,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2011年:英特爾提出Ultrabooks概念

模仿了蘋果MacBook Air的設計理念,英特爾針對便攜式電腦提出了Ultrabooks這一概念,幫助PC制造商設計和制造超薄筆記本電腦。在隨後的2年多時間裡,Ultrabooks逐漸成為主流,銷售數字證明好壞半參,但Ultrabooks已真正地走進了人類生活。

2012年:Windows 8亮相

Windows 8是微軟自Windows 95以來分歧最大的操作系統,它引進了Windows Store的概念,並移除了開始界面中的開始菜單。當然可想而知,它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人們要麼愛它要麼恨它。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