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電腦安全問題就是如何查殺電腦病毒。去年的“尼姆達”、“紅色代碼”,今年的“求職信”等病毒的發作給全球計算機系統造成巨大損失,令人們談“毒”色變。但電腦病毒遠非PC安全課題的全部,它更包括了軟件漏洞、非法**作、文件誤刪除、系統物理故障等多方面的問題。現有的殺毒軟件還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計算機安全的問題。 誤區二:病毒制造者是造成計算機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病毒制造、傳播者固然令人痛恨,但而造成病毒危害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就是軟件自身的各種漏洞不斷被破壞和利用。去年給全球帶來超過30億美元損失的“紅色代碼”病毒,就是利用了微軟ISS網絡服務器軟件的一個漏洞大肆進行攻擊和破壞。我國著名的信息安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指出,軟件漏洞是一切信息安全問題的根源。即使沒有病毒的攻擊,它也可能給計算機的應用帶來巨大的隱患和危險。 誤區三:對待電腦病毒的關鍵是“殺”。對於電腦病毒,很多人都有一種深惡痛絕的感覺,恨不能把它們通通殺光。但實際上這種方式並不足取,因為殺毒軟件很有可能良莠不分,把本來合法的軟件也當作病毒一刀“喀嚓”了,這就很容易造成數據的丟失和損毀。因此,對待電腦病毒應當是以“防”為主。 誤區四:文件被刪除後就不可恢復。不少人以為被刪除的文件從“回收站”徹底清空後就永遠消失,從而放棄了因誤刪除數據和文件後重新恢復的努力。事實上,一些全新技術,如全息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的運用,使得恢復被刪除、損壞的數據成為可能。 誤區五:殺毒軟件的定位就是“電腦醫生”。目前絕大多數的殺毒軟件都在扮演“事後諸葛亮”的角色,即電腦被病毒感染後殺毒軟件才忙不迭地去發現、分析、治療。這種被動防御的消極模式遠遠不能徹底解決計算機安全的問題。安全軟件應該是立足於拒病毒於 PC門外的“健康專家”。 誤區六:在內部網上共享的文件是安全的。其實,你在共享文件的同時就會有軟件漏洞呈現在互聯網的不速之客面前,公眾以及您的對手將可以自由地訪問您的那些文件,並很有可能被有惡意的人利用和攻擊。因此共享文件應該設置密碼,一旦不需要共享時立即關閉。 誤區七:面對新病毒的紛紛湧現必須頻繁升級你的殺毒軟件。現在新病毒的出現可謂層出不窮,因此電腦上的安裝的殺毒軟件由過去每年升級一次變成每月升級幾次,甚至可能是天天升級。這樣的結果毫無疑問就是花更多的錢和精力去和病毒“賽跑”,也使自己的硬盤和系統資源被越來越多地占用。電腦用戶已經厭倦了這種枯燥乏味的重復勞動以及對新病毒無邊的恐懼。這種無休止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升級大戰,,也意味著原有的殺毒軟件技術理念已經走到了盡頭。真正具有領先的反病毒技術的安全軟件是無需頻繁升級的,省錢、省力又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