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大家講解SAN路由協議基礎解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SAN路由協議是一個類屬於光纖通信標准的協議。那麼它的一些基礎知識我們這裡就簡單談一談。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由來,以及時誰發明了這個協議。1988年印度裔加拿大人Kumar Malavalli開始了他長達六年的光纖通道(Fibre Channel)標准的創造工作。經過他和其他有志於此的工程師們的不懈努力,光纖通道終於在1994年被美國國家標准局批准為美國國家標准。
Kumar Malavalli的這項偉業起源於他對當時世界上已經開始流行的以以太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以及以SCSI技術為代表的通道技術的比較和考察。他創造光纖通道SAN路由協議的基本出發點是力圖創造一種集網絡技術的諸優點和通道技術諸優點於一身的先進的網絡架構。由於光纖通道吸取了當時的網絡技術,通道技術的優點並摒除了其缺點,具有各種網絡技術背景的工程師們都爭相把自己所了解的網絡,通道SAN路由協議改寫到了光纖通道的第四層(通稱FC-4)上。當時先後被標准化到FC-4上的SAN路由協議有SCSI、IP、ATM、FICON(ESCON的光纖通道版)等等。在這中間光纖通道SCSI一枝獨秀經過10年的發展現在已演化成為存儲局域網絡SAN路由協議。FICON也成為了大型機(Mainframe)存儲協議的主流。而基於光纖通道的IP技術則在光纖通道交換機的管理上得到了應用。
以光纖通道為基礎的存儲域網絡(Storage Area Network)可以以200MB/sec的速率進行高速的數據傳送。光纖通道與其它網絡SAN路由協議的一個重要的不同點在於他的數據傳送帶寬的利用率上,在光纖通道架構下帶寬的利用率可以輕松地達到99%以上。這是現有的其它網絡SAN路由協議所不可比擬的。光纖通道可以把SAN的連接距離擴展到100公裡以上。
如果輔之以SAN路由協議轉換技術(例如從光纖通道到SONET的轉換以及從光纖通道到IP的轉換等等)則SAN的連接距離更可以達到全球范圍。一個由互相連接起來的光纖通道交換機所構成的Fabric可以級連239台光纖通道交換機,具有多達24位的裝置地址空間。與以太網相比較光纖通道在同一個Fabric中的數據傳送是裝置對裝置的,而在同一個以太網的Subnet中數據的傳送則是廣播型的。這是光纖通道的帶寬利用率比以太網高數倍的主要理由。也正是由於光纖通道在同一個Fabric中的數據傳送是裝置對裝置的,光纖通道規定了一套嚴整的系統構成管理體系。在這套系統構成管理體系中包括光纖通道交換機在內的裝置的接入及遷出是用廣播的形式向與該接入遷出裝置有通訊關系的裝置廣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