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靠著自籌資金,廣州4位90後大學生研制出國內民間第一枚火箭,然而受資金以及試驗條件的限制,4位大學生首次真正意義上的火箭發射實驗失敗。大家或許還記得這幾名大學生實驗失敗後的失望神情。不過昨日,他們又興奮地告訴記者,時隔半年,他們已經制造出目前國內民間最大也是最先進的火箭,它能將1公斤重的小衛星或儀器送入2萬米的高空,其航電設備能靈敏感應10cm的細微位移。
企業捐10萬元助力造箭
昨天,火箭小組的核心人員胡振宇告訴記者,去年年底火箭發射失敗之後,他們曾一度因資金困難想打退堂鼓。“但沒過多久,竟有一家家電企業主動聯系上我們,表示願意提供贊助。”本已打算各奔東西的胡振宇、羅澍一下子又來了精神。最後,這家企業贊助了他們10萬元,而且還提供精密數控車床加工,甚至代買部分實驗器材。
有了資金支持的火箭少年,干勁一下上來了。在華工附近,他們專門租用一間實驗室。“除了上課,我們就整天待在實驗室裡做實驗。”
胡振宇負責火箭發動機的燃料設計。上次發射失敗後,他們發現問題出在燃料上。找出失敗的原因之後,小胡一頭扎進了一堆化學原料當中。在實驗室的桌上,擺滿大大小小的玻璃瓶,都是火箭發動機燃料的所要用到的各種材料。小胡的任務就是在不同的材料之中反復配方,反復試驗,然後找到最佳配方的燃料。
火箭小組展示之前試驗失敗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左)和現在新研制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小胡最後終於研制出了滿意的燃料。“每一次我們都要用X光機進行密度測試,最後的成品可以說已經達到理論值了,也就是燃料內部找不出任何氣泡或縫隙,密度已經達到最高值。”
新火箭所有系統雙備份
羅澍是火箭小組的另一位核心成員,主要負責火箭的航電系統與監控系統的設計。最讓他感到自豪的是新火箭先進的航電與監控系統。“在國內業余火箭探空項目,絕對是最先進的。”羅澍告訴記者,新火箭所有的系統都是雙備份的,雙備份意味著萬無一失。“即使電源線在發射過程中發生了短路,也可以通過備份線路轉過彎進行操作。”“新火箭配備了航天級的CPU,它可以精確操作火箭在飛行當中的航向姿態參考,GPS慣性組合定位……”羅澍一口氣說出一大串專業詞匯,見記者有點不明白,他打了一個比方,“簡單說就是系統能精確監測火箭的任何一個細微動作,火箭只要位移了10cm,我們都可以監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