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朋友問到摳玻璃的問題,新手對摳取透明物體還是不怎麼理解,今天發個摳玻璃的教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先貼原圖和底圖一幅:
參考圖
參考圖
第一摳:圖層模式摳圖
圖層模式摳圖:充分運用了圖層模式裡的“屏幕”和“正片疊底”的性質來摳圖。說直白點就是某個圖層運用了“屏幕”後,該層的白色看得見,黑色看不見了;運用了“正片疊底”後該層的白色看不見,黑色看得見。
具體摳法大家往下看。
1、首先用工筆工具或套索工具勾出不透明的部分。注意:紅框裡的工具都是可用的,我一般都是喜歡用精確的鋼筆工具。
圖1
2、按ctrl+enter鍵,路徑轉為選區了。如圖所示:(順便說句:大家看到我圖層裡有兩個圖,我是留著做最後做底圖用的,與摳圖過程沒關系,不要管它)。
圖2
3、按ctrl+j後在背景層上方自動生成圖層1,如圖:
圖3
4、將圖層1拖至最上方,點圖層1按右鍵,將圖層1改名為“不透明部分”(當然不改也行,我這裡便於大家能一目了然好理解)。
圖4
5、回到背景層,用魔棒工具選取白色區域。
圖5
6、進行反選,這樣一來就選取了玻璃了,大家看,螞蟻線這次是圍住了玻璃。如圖:
圖6
7、不要取消螞蟻線,按ctrl+J,生成圖層1,隱藏背景層,顯示效果如圖所示:
圖7
8、復制圖層1為"圖層1副本",拖至"底圖2"上方,打開底圖2圖層前的眼睛,讓圖層2為可見狀態。具體如圖所示:
圖8
9、將"圖層1副本"設定為"正片疊底",注意看紅色橢圓裡的內容。大家看,設定正片疊底後,玻璃下的白色消失了,但是玻璃顯得暗淡,沒有光澤感,不自然。所以摳圖還得繼續。
圖9
10、再次回到“圖層1”,復制圖層1為“圖層1副本2”,並移到“不透明部分層”的下方(順便說句:大家在操作時注意看我的圖層的隱藏與顯示,有眼睛的為顯示,沒眼睛的為隱藏)。
圖10
11、將“圖層1副本2”應用圖像命令,如圖所示:
圖11
12、將混合模式設定為"正片疊底"。大家看,圖像明顯變暗了。為什麼要讓圖像變暗呢?目的就是要使圖像的黑白反差加強,讓圖像暗淡,只留最強的高光區域便於摳圖。
圖12
13、再重復使用剛才的應用圖像命令二次,所得效果顯示如圖:
圖13
14、將前景色定為黑色,用畫筆工具以30%的不透明度向玻璃上塗黑。
圖14 15、注意用紅圈圈住的周邊不要全塗黑了,因為那些最終才是玻璃光亮的部分。
圖15
16、將圖層1副本2設定為"屏幕"或"濾色"。注意紅色橢圓裡的內容。大家看,這次玻璃有光亮了,但原圖的白色還隱隱存在,必須繼續塗抹黑色從而減淡白底。
圖16
17、這次將畫筆的不透明度設定為10%進行塗抹。
圖17
18、讓不透明部分層前的眼睛出現,為可見。大家看,玻璃摳出來了。
圖18
19、換個背景看看效果。哇...玻璃顯得更明淨了。
圖層模式摳圖到此完畢了!
圖19
第二摳:抽出摳圖
1、保留幾個必要圖層,如圖所示:
圖20
2、新建圖層1為"圖層1副本"。
圖21
3、新建圖層2,填充黑色。
圖22
4、將圖層1副本與圖層2合並,並移至藍色底層上方。如圖所示:
圖23
5、ctrl+L色階調整,具體如圖所示:(為什麼要用色階調整呢?目的與前一種方法是一樣的,加強圖像的黑白反差,便與摳圖。後面還有兩種摳圖方法裡都有用到ctrl+L色階調整,其目的都是一樣的。)
圖24
6、用抽出命令,如圖:
圖25
7、抽出面版出現了,注意左上角用紅色橢圓圈住的地方,"邊緣高光器工具",用這個工具往玻璃上塗抹綠色(塗抹其它顏色也可以,不一定非得塗抹綠色),邊緣高光器筆頭的大小可自由設定,在綠色矩形處設定筆頭大小。
圖26
8、塗抹完後,"強制前景"旁添上勾,顏色為默認白色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