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聽過D&B,中性灰,雙曲線等等名詞。
這些詞語到底什麼意思?它們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麼?
D&B是一種後期思想,而中性灰、雙曲線是它的具體手法。
怎麼理解這句話?
D&B的英文是Dodge & Burn,直譯成中文就是減淡和加深。
其本質就是通過減淡(增加光)和加深(減少光)來改變畫面的光照分布。
我們知道,畫面的光影信息是人類來判斷物體形態、距離大小等要素的重要參考標准。
當一束光從右邊打過來,如果在一個物體的左側出現了陰影,我們就可以借此判斷這個物體的大小、具體、高度等信息。
同理,如果我們修改畫面的陰影,那麼我們人對這個物體的判斷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舉個簡單的例子(僅供演示,不是很精細):
圖中的光影關系可以讓我們明顯感覺得到顴骨的存在。
我們通過D&B的手法,改變畫面明暗分布,直接就可以改變人物的面部外觀。
這就是D&B的一個重要應用:重塑結構。
因此,借助D&B,我們可以通過光影關系,讓我們的臉變小,也可以讓我們的鼻梁更挺。
D&B的另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磨皮了,其本質也是通過改變光影關系:人物面部中的斑點等瑕疵一般是以較暗像素的形式存在著,我們通過減淡(增加光)就可以增加它的亮度,從而與周圍的皮膚亮度達到一致,實現磨皮的同時又不破壞肌膚的紋理。
因此,D&B可以修飾我們的皮膚,讓我們貌白。
我前面說了,D&B是一種思想,那這個思想需要通過哪些路徑去實現呢?
有很多路徑,例如直接使用加深/減淡工具,例如做一個選區然後用曲線,例如用中性灰,例如用雙曲線等等。
那為什麼人們經常聽說中性灰,雙曲線,甚至有人直接把D&B等同於中性灰、雙曲線呢?
這是因為這兩種手法有著獨到的優勢。
以加深/減淡工具為例:
我們知道,減淡/加深工具是無法疊加的。
但我們的中性灰是基於圖層,所以說其屬性是可疊加的,我們再復制一層不就可以了嗎?
同時,減淡/加深工具的影響區域你只能通過原圖對比查看,不准確,且無法即時預覽,而中性灰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就是中性灰方法的優勢:可疊加性和可視性。
什麼意思?
我給大家看一個圖層:
這是剛才我們那幅圖的中性灰圖層。
你可以從圖層直接看到你對圖像的哪些部分進行了處理。
這是減淡/加深工具無法實現的。
同時,如果你覺得效果不夠強烈,可以直接復制這個圖層,相當於效果加強,這也是減淡/加深工具無法實現的。
說了這麼多,什麼叫中性灰呢?
簡單理解:
中性灰的原理是什麼呢?它是運用了PS裡面一個特殊的混合模式:柔光。
你可以這樣簡單理解柔光混合模式:當一個圖層的混合模式為柔光模式時,如果A位置的像素亮度高於50%灰(中性灰),那麼這個圖層下面圖層A位置的像素會變亮。
同理,如果A位置的像素亮度低於50%灰(中性灰),那麼這個圖層下面圖層A位置的像素會變暗。
如此一來,我們新建一個填充50%灰的新圖層,把混合模式改為柔光,這時候畫面不會發生變化,但是我們一旦使用畫筆工具進行塗抹,那麼這個圖層的亮度必然高於或低於50%灰,這時候反映到下面的圖層不就發生相應的變亮、變暗的變化了嗎?
這就是中性灰的原理。
相信你這時候對中性灰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了。
再談雙曲線。
雙曲線又是D&B的一個應用。
雙曲線最基本的結構是這樣的:
通過這個圖層結構,相信你也明白雙曲線的原理了。
我們先通過一根曲線提亮,然後再通過一根曲線壓暗,然後用蒙版把兩根曲線都隱藏。
如果我們需要加強A區域的亮度,那麼我們就用畫筆工具在提亮曲線的蒙版那裡用白色畫筆塗抹,這樣一來,被提亮的畫面就顯現出來了。
同理,我們也可以以此來顯示被壓暗的區域。
雙曲線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隨時修改,你覺得白色塗過了,塗黑色就行,可以隨時修改,非常便捷(中性灰也可以隨時修改,只要把畫筆設為50%灰即可,但其便捷性不及雙曲線,一是需要切換畫筆色彩,二是需要調整不透明度)。
當然,各位如果在網上看過雙曲線的修圖教程,裡面通常還加了一個觀察層。
觀察層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你要明白觀察層的作用。
所謂觀察層,其實就是一個增強對比的層。
它的作用就是增強畫面的明暗對比,更加便於你觀察出畫面的細節,例如皮膚的瑕疵。
因此,無論教程講得怎樣天花亂墜,你記住觀察層的出發點就可以了。
OK,這些你應該明白了什麼是雙曲線了。
那麼,D&B有什麼應用呢?
用處太大了!
增強光影!增加細節!強化質感!改變結構!皮膚處理!
再比如:
轉換成黑白你就可以看到D&B的痕跡:
總而言之,D&B是圖像精修的一種常用思想,其在重塑光影和保留皮膚質感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掃一掃關注專業實用易懂的原創後期教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