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21311">
;
1.“boot=”
此參數指明包含引導扇區的設備名(如:/dev/had),若此項忽略,則從當前的根分區中讀取引導扇區。
2.“root=”
此參數告訴內核啟動時以哪個設備作為根文件系統使用,其設定值為構造內核時根文件系統的設備名,可用的設備名有:
(1)/dev/hdaN~/dev/hddN:ST-506兼容硬盤,a到d上的N個分區
(2)/dev/sdaN~/dev/sdeN:SCSI兼容硬盤,a到e上的N個分區
(3)/dev/xdaN~/dev/xdbN:XT兼容硬盤,a到b上的N個分區
(4)/dev/fdN:軟盤,A:(N=0)或B:(N=1)
(5)/dev/nfs:由網絡取得根文件系統的標志
3.“nfsroot=”
若需通過NFS提供根文件系統來引導無盤工作站,此參數為內核指定了網絡根文件系統所在的機程序、目錄及NFS,其格式為:nfsroot=(〈server_ip〉:)〈root_dir〉(,nfs_options〉)
4.“nfsaddrs=”
設定網絡通訊所需的各種網絡界面地址,如無此參數,則內核會試圖用反向地址解析協定(RARP)或啟動協定(BOOTP)找出這些參數,其格式為:nfsaddrs=〈客戶端IP〉:〈服務端IP〉:〈網關IP〉:〈子網屏蔽〉:〈客戶端名稱〉:〈網絡設備
名 〉:〈auto〉
5.“image=”
指定Linux的內核文件。
6.“delay=”
設定引導第一個映像前的等待時間。
7.“disk=”
此參數為某一特殊的硬盤定義非標准參數。
8.“append=”
為內核傳遞一個可選的參數行,其典型的應用是為不能完全由系統自動識別的硬盤指定參數,如:append = "hd=64,32,202"
9.“label=”
此參數為每個映像指定一個名字,以供引導時選擇。
10.“read-only”
設定以只讀方式掛入根文件系統,用於文件系統一致性檢查(fsck)。
11.“install=”
安裝一個指定文件作為新的引導扇區,缺省為/boot/boot.b。
12.“loader=”
說明所使用的鏈加載程序(chain loader),缺省為/boot/chain.b,如果不是從首硬盤或軟盤啟動,那麼,此選項必須說明。
13.“table=”
說明包含分區表的設備名,如果此參數忽略,引導加載程序將不
能傳遞分區信息到已引導的操作系統。
14.“init=”
內核初始化時執行的程序,通常過程為init、getty、rc和sh,版本1.3.43以來的Linux內核能夠執行/sbin/init說明的命令行,若在引導過程中出現問題,則可設置init=/bin/sh直接跳到Shell。
15.“ramdisk_start=”
由於內核不能放在壓縮的內存文件系統映像內,為使內核映像能夠和壓縮的內存映像放在一張軟盤內,加入“ramdisk_start=〈offset〉”,這樣內核才能開始執行。
16.“mem=”
此參數的目的之一是為Linux指定使用的內存數量:如mem=96MB,目的之二是指定mem=nopentium告訴內核不要使用4MB分頁表。
17.“vga=”
設置顯示模式,如80×50、132×44等。
18.“linear=”
產生用於替換硬盤sector/head/cylinder地址(硬盤幾何參數)的linear扇區地址。linear地址在運行時產生並且不依賴於硬盤幾何參數。某些SCSI硬盤和一些以LBA方式使用的IDE硬盤可能會需要使用這個參數。
19.“prompt=”
給出“boot:”提示,強制bootloader等待用戶的鍵盤輸入,按下回車鍵則立即 引導默認的操作系統,而按下Tab鍵則打印可供選擇的操作系統。當“prompt”被設置而“timeout”沒有被設置時,系統會一直處於等待狀態而不引導任何操作系統。不設置該參數時,bootloader不給出“boot:”提示而直接引導默認操作系統,除非用戶按下了Shift、Ctrl、Alt三鍵中的任何一個。
20.“timeout=”
設置等待鍵盤輸入的時長,單位是0.1秒。超過這段時間沒有輸入則為超時,系統將自動引導缺省的操作系統。如果不設置本參數,缺省的超時時間長度為無窮大。
21.“other=”
設置包含非Linux操作系統,如DOS、SCO UNIX、Windows 95等系統引導映像的文件或設備。
22.”alias=name”
給當前操作系統起一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