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系統由硬件和軟件組成,按功能劃分為多級層次結構。
2. 計算機系統結構作為一門學科,主要是研究軟件、硬件功能分配和對軟件、硬件界面的確定,即哪些功能由軟件完成,哪些功能由硬件完成。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組成和計算機實現是三個不同的概念。計算機系統結構是計算機系統的軟硬件的界面;計算機組成是計算機系統結構的邏輯實現;計算機實現是計算機組成的物理實現。
3. 計算機系統結構的分類
(1) 通常把計算機系統按照其性能和價格的綜合指標分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
(2) 按用途可分為科學計算、事務處理、實時控制、家用等。
(3) 按處理機個數和種類,可分為單處理機、多處理機、並行處理機、關聯處理機、超標量處理機、超流水線處理機、SMP(對稱多處理機)、MPP(大規模並行處理機)、機群系統等。
(4) Flynn分類法。按照指令流和數據流的不同組織方式,將計算機系統結構分為以下四類:
¨ 單指令流單數據流SISD(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stream )
¨ 單指令流多數據流SIMD(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stream )
¨ 多指令流單數據流MISD(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stream )
¨ 多指令流多數據流MIMD(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stream )
(5)馮氏分類法。提出用最大並行度對計算機系統結構進行分類。分為:
¨ 字串位串WSBS(Word Serial and Bit Serial)
¨ 字並位串WPBS(Word Parallel and Bit Serial)
¨ 字串位並WSBP(Word Serial and Bit Parallel)
¨ 字並位並WPBP(Word Parallel and Bit Parallel)
(6)漢德勒分類法。根據並行度和流水線提出的分類方法。
4. 計算機系統設計者的主要任務
(1) 確定用戶對計算機系統的功能、價格和性能的要求。
(2) 軟硬件的平衡。
(3) 設計出符合今後發展方向的系統結構。
5. 計算機系統設計的主要方法
(1) "由下往上"(bottom-up)設計。
(2) "由上往下"(top-down)設計。
(3) "由中間開始"(middle-out)設計。
6. 系統結構的評價標准
(1) 用基准測試程序來測試評價機器的性能。
(2) 成套的基准測試程序。
(3) 程序執行時間
(4) 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MIPS = =
(5) MFLOPS(Million 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MFLOPS =
7. 計算機系統設計的定量原理
(1) 加快經常性事件的執行速度(Make the common case fast)。
(2) Amdahl定律:系統中某一部件由於采用某種更快的執行方式後整個系統性能的提高與這種執行方式的使用頻率或占總執行時間的比例有關。
Fe表示(改進前可改進部分占用的時間)/(改進前整個任務的執行時間),Se表示(改進前改進部分的執行時間)/(改進後改進部分的執行時間),則:
改進後的整個任務的執行時間為:
, 其中 為改進前的整個任務的執行時間。
改進後的整個系統加速比為:
(3)CPU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