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TTP協議中,有Content-Length的詳細解讀。Content-Length用於描述HTTP消息實體的傳輸長度the transfer-length of the message-body。在HTTP協議中,消息實體長度和消息實體的傳輸長度是有區別,比如說gzip壓縮下,消息實體長度是壓縮前的長度,消息實體的傳輸長度是gzip壓縮後的長度。
在具體的HTTP交互中,客戶端是如何獲取消息長度的呢,主要基於以下幾個規則:
響應為1xx,204,304相應或者head請求,則直接忽視掉消息實體內容。
如果有Transfer-Encoding,則優先采用Transfer-Encoding裡面的方法來找到對應的長度。比如說Chunked模式。
“如果head中有Content-Length,那麼這個Content-Length既表示實體長度,又表示傳輸長度。如果實體長度和傳輸長度不相等(比如說設置了Transfer-Encoding),那麼則不能設置Content-Length。如果設置了Transfer-Encoding,那麼Content-Length將被忽視”。這句話翻譯的優點饒,其實關鍵就一點:有了Transfer-Encoding,則不能有Content-Length。
Range傳輸。不關注,沒詳細看了:)
通過服務器關閉連接能確定消息的傳輸長度。(請求端不能通過關閉連接來指明請求消息體的結束,因為這樣可以讓服務器沒有機會繼續給予響應)。這種情況主要對應為短連接,即非keep-alive模式。
HTTP1.1必須支持chunk模式。因為當不確定消息長度的時候,可以通過chunk機制來處理這種情況。
在包含消息內容的header中,如果有content-length字段,那麼該字段對應的值必須完全和消息主題裡面的長度匹配。
“The entity-length of a message is the length of the message-body before any transfer-codings have been applied”
也就是有chunk就不能有content-length 。
其實後面幾條幾乎可以忽視,簡單總結後如下:
1、Content-Length如果存在並且有效的話,則必須和消息內容的傳輸長度完全一致。(經過測試,如果過短則會截斷,過長則會導致超時。)
2、如果存在Transfer-Encoding(重點是chunked),則在header中不能有Content-Length,有也會被忽視。
3、如果采用短連接,則直接可以通過服務器關閉連接來確定消息的傳輸長度。(這個很容易懂)
結合HTTP協議其他的特點,比如說Http1.1之前的不支持keep alive。那麼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Http 1.0及之前版本中,content-length字段可有可無。
2、在http1.1及之後版本。如果是keep alive,則content-length和chunk必然是二選一。若是非keep alive,則和http1.0一樣。content-length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