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Windows Vista教程 >> 微軟自曝從Vista到Windows 7蛻變歷程

微軟自曝從Vista到Windows 7蛻變歷程

也許,你真的應該考慮買一套Windows Vista,你將因此見證一個舊時代的終結。因為這個擁有5000行代碼、開發時間長達6年;曾經試圖進入千家萬戶的PC操作系統將具有一個奇怪的歷史價值——證明取代它的那個軟件多麼完美。

  10月23日,伴隨著Windows 7操作系統的全球發布,微軟新任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念堅宣布,中國市場正式進入Windows 7時代。

  Vista的軟肋

  美國西部城市西雅圖郊區的雷蒙德從來不是平庸之地。對許多人來說,雷蒙德代表著軟件研發的極致:桌面軟件的不斷創新讓人們生活在自信中,失敗和失望在這裡沒有容身之處。然而,當Vista不能讓微軟的用戶買賬,一場真正的反思在這裡開始醞釀。

  2008年夏季的一天,微軟的實驗室一個被稱為“Mojave”的實驗正在進行。幾名來自不同行業的用戶被請來給Windows Vista打分,在1—10分的范圍內,他們給Windows Vista打了3分。這些“評委”大部分之前只是聽說過Windows Vista。隨後,實驗者向這些客戶展示了一款Windows 的新產品,在演示了這款名為“Mojave”的軟件功能和易用性後,這款新產品得到了8分。實驗場景的視頻片段放到微軟的官方網站上,並在電視節目中播放,很快微軟的客服收到很多電話定單,說他們要購買“Windows Mojave”。

  而事實是,“Mojave”根本不存在,那就是Windows Vista SP1。

 失敗的迷霧開始消散,工程師們找到了Vista的真正軟肋——兼容性——雖然相比XP系統Vista穩定性更好,安全性更高,畫面也更加精美,但至少要有1G的內存才可能運行Vista系統,而要流暢的運行就必須有2G以上的內存,CPU要求也相應提高,這就是說,基本上前兩年的PC都不能夠有效運行並體現出Vista的優勢。第七代操作系統Windows 7必須改變。

  微軟由此開始了長達三年的不懈努力,以便設計出一款新的Windows軟件既要輕便易用又不能降低 Windows的品牌價值。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微軟的工程師在開發周期的最初就對產品雛形進行明確規劃,讓合作伙伴能在微軟正式發布產品之前一年甚至更早就開始針對Windows 7進行產品開發。

  “我們從未如此賣力地工作過。” 負責微軟全球Windows 平台策略的全球副總裁Mike Nash說,身為Windows專家,Mike Nash和他的團隊在過去兩年內開始對Windows業務的長期商業規劃、IE浏覽器產品的市場推廣和宣傳。而大部分的時間,Mike Nash部門的使命是打造Windows 平台生態系統建設等等。“微軟內部很明確一點,就是一方面去測別人的應用可不可以在Windows 7上兼容,更重要的就是向應用廠商發布說明,配合他們開發產品以便和Windows 7兼容。”

  最早進入“共同聯盟”的包括全球最大的IT設備制造商惠普,今年年初,惠普成立全球項目組進行對Windows 7相關產品的培訓和支持。

  而微軟在全球最大的用戶,西門子整體業務中80%的操作系統是基於微軟的Windows平台,將西門子覆蓋全球的超過36萬個客戶端逐步過渡到Windows 7是一個龐大的工作。為了在系統應用和兼容性問題方便提供保障,微軟和西門子的工程師必須一起從行業角度考慮系統的穩定性、投資保護、遠程管理支持、用戶習慣、相關培訓、安全性等等。

通過世界上最大的反饋征集系統,微軟收集大量有關企業和個人用戶使用Windows 的行為信息,並通過可用性實驗室觀察用戶的使用習慣。以便在開發Windows 7過程中進行優化。微軟大中華區Windows 商用產品部總經理 Adam Anger稱,在和獨立市場分析公司進行合作後,他們走訪400家企業的決策人,以便通過他們的反饋意見對Windows 7的功能進行優化。目的是“強調的是現在和未來的需求,而不是根據過去需求來做。”

  早在Vista發布之前,比爾·蓋茨就開始接納並試圖在內部宣揚互聯網的意義——“在任何地方、任何地點、任何時候都能用上你想用的軟件,做到你想做的事情。”

  因為曾對Windows Vista進行了重大的結構化的調整,所以除了在反病毒軟件、防火牆軟件方面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兼容性的開發外,Windows 7能很好繼承Windows Vista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並不需耗費大量精力做產品結構調整,開發的工作進展順利。

  Windows 7: 兼容之謂美?

  雖然Vista的兼容性問題飽受病诟,Windows 7並沒有改變Vista的內核。經過反復研究和分析之後,微軟總部決定Windows 7中除英文以外的22語言的1300多種軟件的兼容性測試及錯誤調試(debug)工作交給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集中完成,以確保Win7在全球的順利發布。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服務外包合作伙伴中國軟件企業文思為了爭取這個項目,早在2008年初就成立一支精通多國語言的測試團隊。據該公司副總裁吳建將這次“會戰”描述成一次“多國部隊的合作戰役”,據他透露,當微軟總部考察團初次來到這家中國軟件企業時,一支精通各國語言的多國部隊早已坐滿了文思的會議室,以至於微軟的考察人員立刻取消了去往其他國家的考察計劃,下定決心將這個項目放在中國。

 除了與合作伙伴的無間合作,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工程師們也總在談論“兼容”。在對合作伙伴提供的數據和消費者行為進行多番調研後,硬件創新中心觀察到有三大領域的硬件設備兼容性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滿意度,網絡銀行的軟件和USB Key、3G上網卡和網絡電視卡。為了解決網絡銀行的軟硬件兼容性問題,過去只有在領工資的時候才去趟銀行的工程師,現在成“拜把子兄弟”。

  “兼容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微軟硬件創新中心的項目經理宋鴻鳴告訴記者,2008年初他們與國內運營廠商合作,測試了近300款上網卡,兼容性從50%提高到了近90%。就在他們躊躇滿志的時候,因為國際電信日的到來,部署上網卡的運營商從6家變成31家,市場兼容性一夜之間從90%跌到60%。“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幾乎是一夜白了頭!”後來他們與運營商硬件廠商合作,幫助他們開發符合 Windows徽標的產品。現在運營商和硬件廠商已經在國內開始大幅部署相應產品。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硬件創新中心的許建志和他的同事也經歷過同樣的“磨難”,2008年初,負責Windows 7在中國市場的全部硬件兼容性測試工作。因為不知道這個系統有多大,他們就跟負責項目的全球副總裁說,“我們團隊可以協助測試主流前200個硬件外設。” 結果被罵了一頓。結果通過合作伙伴太平洋電腦的分析,他們統計出中國市場上流通的硬件外總數竟然是28000個。當他們跟副總裁匯報時,後者在驚訝之余說 “你們擁有地球上最好的外設清單!” 參考長尾理論,他們最終選取了占市場份額前80%的硬件設備作為測試對象,大大提升了本土用戶的使用體驗。現在微軟全球的硬件團隊都向許建志他們取經,因為他們掌握著全球最主流的硬件廠商。

 軟件的兼容性問題一般來自兩個方面:測試軟件或操作系統本身。在Windows7 RC版本發布的最後時刻,韓國的一個軟件就出現了與Windows7的不兼容,並最終檢測出這個問題是由於操作系統本身造成的。在這個關鍵時刻微軟中國研發集團Windows 國際多的賈立群和丁泳立馬向微軟總部的團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