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網頁制作 >> 交互設計 >> 腦洞大開的聊天場景未來暢想曲

腦洞大開的聊天場景未來暢想曲

   聊天不僅存於我們和親朋好友間,在很多場景下,設計師也會營造聊天的氛圍拉動用戶的表達欲,就連Siri也是聊天衍生出的產物,關於聊天騰訊的同學有許多不同場景下的暢想,有幾點特別讓人驚喜,來感受下。

  周哪裡: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我坐在電腦前,父母的問候語總是“在聊天嗎”,一定程度上可見網絡聊天之深入人心。科學一點,翻看近幾年不同地區互聯網用戶時間的分配比例數據,聊天時間通常也占據前三位之一。這似乎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形勢,然而仔細品味,會發現聊天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社交場景

  大家最熟悉的聊天工具莫過於IM產品。從QQ、微信,海外的Line、Whatsapp,到各種在歷史浪潮中前赴後繼的聊天產品,說明了人們對於聊天的熱情。可以想見這些產品在設計之初的心願極為簡單,將現實生活中的人人互動電子化,讓人在遠程場景下聊起來。

  雖說聊天是最早被互聯網化的人類活動之一,但其產品形式仍然深深根植於物理世界中對話交互方式之中。縱觀各聊天界面的基本布局,其實大同小異,只是根據各自的具體使用場景增添或減少一些細節罷了(此處以手機端界面為例)。

腦洞大開的聊天場景未來暢想曲 三聯

  上圖是三個操作系統中的三款聊天產品,可見聊天軟件再改變,聊天界面的基礎格局也很難變出花來。所以雖然市場上聊天產品很多,但它們卻在某種意義上做著同一件事——培養用戶在聊天界面中的互動習慣,只消輸入-發送,對話就此開始。

  服務場景

  對於用戶觸達極廣的聊天工具,自然而然帶動增值服務的滲入。而這些服務以什麼形式來呈現是個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在我印象中最早的嘗試在短信時代已初見端倪。如給中國移動賬號充值的過程:

聊出一個未來

  在這一案例中,服務方並不能真正讀懂用戶的自然語言,於是和用戶約定了一個“通信協議”,從而實現了在短信界面上進行簡單的充值查詢等操作。這看上去像是移動基於自身功能和當時的服務現狀而適配出的一個折中方案,但卻帶給我們很多啟發。如今,大家對於聊天界面的解讀更加靈活,許多產品主動采用了這種交互形式,並將其結合到了更為自然的使用場景中。例如手機QQ中發送文件到自己的電腦和QQ服務號的界面,均是在IM的框架下進行設計。這些功能的優勢或源於聊天軟件既已被廣泛安裝的事實,但神奇的是這種通過對話形式實現服務和功能的方式有著廣泛的適應性。

聊出一個未來

  在服務號中,用戶收到的信息有可能來自客服人員,有可能來自系統已設置好的字段,也有可能是一篇事先撰寫的文章,而這些都被包裝在一個服務帳號中。這其中涉及的信息推送和服務響應在聊天界面下變成了一種連貫的體驗,用戶能感知更像是一種量體裁衣的服務方式;對商家而言,聊天界面的的推送無疑有著更高的觸達率。相比於提供/進入一個商品或服務界面進行信息尋找或查詢,服務號的形式能夠讓服務方和用戶建立更為親密的關系。

  而文件傳輸場景則是另一種有趣的嘗試。發送文件給自己的電腦被設計成與發送給自己的好友一致的交互邏輯,這實則在人機交互的領域引入了一個前瞻的樣式:無論界面兩端是人抑或系統,都視為平等的互動對象。這對用戶而言無需再懷抱“我在使用一個復雜軟件的心態”——由對話界面引出的拖拽發送等操作似乎比單純的“列表選擇-確認”更易理解,也更具人情味。

  這種樣式很容易讓人想到火熱的物聯網。物聯網目標在讓每個物件在互聯網中擁有自己的ID,而擁有ID之後是不是意味著它們也可以出現在你的好友列表裡?試想我們在QQ裡發送信息給我的好友“家”:

  我-今天有人來找我嗎?

  家-並沒有。

  事實上,在QQ的好友列表裡已經出現了我的設備分組,似乎這一構想也並不遙遠。當好友列表可以承載的對象愈多,也便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聊天”與愈多的事物建立關系。

  泛溝通場景

  以上我們看到了聊天軟件的觸角正在向不同的領域延伸,而事實上,非聊天產品們也在做聊天的事情,而這種融合在廣泛的生活場景中“聊天界面”又有了更多變幻空間。如現今視頻播放界面中喜聞樂見的彈幕,它將聊天直接插入到視頻畫面之中,雖然融合的方式簡單粗暴,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社交增強效果,在某些場景下帶來了廣泛的共鳴。在聲音制作分享產品echo中,音樂播放界面甚至直接使用彈幕作為界面主體。對於一個缺乏視覺元素的產品,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做法,而對於一個UGC的社區,利用聊天拉動氣氛更是情理之中。

聊出一個未來

  還有在諸如支付、游戲等場景中,聊天都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聊天的界面促進了社交氛圍和關系鏈的生長,而在此之上多方參與的場景的建立也更為迅速。

  此外,以蘋果Siri、微軟Cortana等為代表的智能個人助手則是泛溝通場景更加超前的參與者。與上文提到的產品不同,它們不追求幫助建立關系網,它們直接參與到對話之中。或許,稱它們為“他們”更為合適。

聊出一個未來

  這些產品的本質形態是極簡的聊天界面,而開發者也很熱衷於將其包裝成一個人格形象。在其出現之初,我們都十分熱衷於“調戲”他們,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於智能技術的好奇,同時也說明”聊天“的社交屬性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但成熟人機社交的願景畢竟還停留在電影裡,這些產品更多的價值在於將復雜的搜索行為簡化成為了一個提問和解答的過程。理論上,如果算法足夠智能,我們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可以通過這一個窗口來獲得。不過,除卻聲音交互的障礙,這種“你來我往”的聊天模式能多大程度覆蓋我們的生活還是個值得商榷的事情。當然,並不是所有產品都需要有強大的技術後盾才能嘗試,披著“智能助手“的外衣亦可帶來意外的效果。

聊出一個未來

  上圖為一個圖片處理網站AVA的首頁截圖。這個網站能夠幫你把圖片加工成炫酷的線勾風格。然而讓用戶上傳圖片是一個成本較高的事情。AVA的做法是在用戶進入網頁時出現一個對話形式界面,和用戶打打招呼,聊聊天氣,不知不覺中上傳一張圖片似乎也並不是什麼可怕的操作了。

  一點推測

  HCI界的大拿Terry Winograd教授曾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界的交互形式有三種,manipulation(操作)/locomotion(移動)/conversation(對話)。這讓筆者對聊天這一互動形式充滿遐想。人工智能是一種很自然的期待,但這種對人全盤模擬的方式也許會在其實現過程中受到挑戰;除此之外,我們亦可懷抱“聊天”心態來思考,把每一件事情都理解成為不同對象間信息交流的過程,那幾乎可以發現在每一個場景中都有聊天的身影。例如,閱讀可以看作為作者與讀者間的一次對話,書籍的內容則是作者在聊天過程中發出的第一個信息,而通常情況下讀者並不能作出反饋。這種單向的“聊天”有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體驗。所以,或許在未來,書籍的呈現會有更多形式,讀者也能更容易地獲得作出回應和發布感受的途徑。

聊出一個未來

  暢想歸暢想,回到對聊天本質的探究,我們會發現橫亘在對話參與者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確保”我們在談論同一個東西”(如上圖)。所以信息學家們把交流的本質模型轉化成了信息的編碼和解碼過程,而聊天界面正使用了我們最熟悉的自然語言作為中間信息的轉化——事實上理解成語言是因此需求發展而來也許更為確切。有人會問任何界面中難道不都是用的文字語言嗎,事實是文字的位置、粗細乃至色彩都已經使其傳遞的信息大大超越了文本信息本身,不能視其為單純使用了自然語言的編碼。所以聊天界面可視為最接近人們自然交流形式的一種互動界面之一。

  當我覺得一樣事物有趣,不由自主地立馬開始思索這種樂觀是否過於盲目。無疑,聊天界面天生自帶社交環境的塑造能力,且學習成本低。但需承認,聊天界面其實並不適用於復雜任務,譬如創造一張好看的圖片,這意味著它無法取代很多過程性的操作;在極簡單場景下它同樣不適用,例如我們在查詢天氣的時候更習慣在搜索框裡鍵入關鍵字“天氣”,而並非“天氣怎麼樣”。這或許也可理解為聊天方式在塑造我們的用戶界面,而使用過程中聊天也在發生著改變。聊天界面並不是最有效率的,同時又是相對被動和節制的。這種復雜的屬性讓聊天界面的或者成為錦上添花,或者變成一盤雞肋。不過,誰說聊天界面不能因此做一些改變呢?你關注的公眾號可是會天天給你推送段子的呢。

  結束語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