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空話”和“insight”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空話”和“insight”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先看這樣一個觀點片段(來自於搜到的論文),並說說你的感受:

  互聯網環境下,如何應對惡意謠言?惡意謠言經常會毀了一個企業,如果應對不好,企業會危機重重,那麼如何應對呢?

  1.明智地選擇應對策略。企業謠言,關鍵是選對策略,積極應對。比如之前有個做空氣清新劑的老總,面對謠言,直接當著媒體的面把一瓶清新劑喝了,立馬謠言消失。

  2.利用互聯網思維,積極跟用戶溝通。

  3.在整個過程中,要維持企業的正面積極形象。

  4.提高公關活動的效率。

  5.跟更多合作者一起合作公關。

  這是互聯網上常見的分析文章,我想你會覺得沒有啟發,為什麼呢?

  1、沒有提供“我不知道的信息”,所有的觀點都不過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比如“要有明智的戰略”,這誰都知道。這就像跟所有人強調“地球圍著太陽轉”一樣滑稽。

  2、用華麗而復雜的表達來掩蓋內容的空洞。原文內容表達非常復雜,但實際上內容卻很空洞。“制定明智策略”、“跟用戶溝通”、“維護企業形象”——這本身就是一個正常的公關經理的工作職責。也就是說,他只不過表達了“你做公關的辦法,就是做好一個公關經理。”

  3、沒有為具體的行動提供指導。“我要選擇明智策略”,可是如何選呢?什麼是好策略,什麼是壞策略?

  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做提案,做規劃,做培訓,寫分析文,但經常聽眾會覺得“少了點什麼”。

  《XX公司2016年戰略規劃》

  《XX公司全網整合營銷方案》

  《如何引爆一個千萬級的傳播》

  《傳統企業到底應該如何互聯網+》

  很多人覺得“聽完整個方案,感覺有點空”,“感覺缺乏insight(洞見)”,或者直接發問:你整個方案的insight是什麼?

  而今天李叫獸就講講什麼是“空話”和“insight”(洞見)之間的區別是什麼?(ps. 這裡的insight並不是指的廣告行業常用的“消費者洞察”,而是只廣義的洞見)

  insight是什麼?

  很多人把一大堆數據表、一大堆現象羅列或者一大堆任務規劃當做insight,並且變成文章、培訓或者提案。

  但Insight(洞見)不是數據,不是現象羅列,不是事情清單,不是大量的規劃圖表,而是“為解決問題而出現的獨到見解”。

“空話”和“insight”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三聯

  相比充斥於各種文案、提案中的“空話”,insight具有這些特點:

  1.insight是告訴別人他不知道的內容,而空話往往是對顯而易見的事實進行再包裝;

  2.insight的出現是為了簡化世界的復雜性,而空話往往靠故作高深的表達來增加復雜性;

  3.insight需要為具體的行動提供指南,而空話往往僅僅表達了對事物的美好預期;

  4.insight需要對事物發生的原因進行解釋,而空話往往僅僅是現象的羅列。

  1、告訴別人他不知道的事情

  insight是為了給人帶來新的理解和知識,而不是重述顯而易見的事實。

  我在某國際頂尖公司的保健品行業研究報告中,發現其關鍵結論竟然是下面這段話:

  “打造致勝戰略。

  為了從中國保健品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企業必須明智地選擇競爭領域,打造自身品牌,對消費者進行教育並提供產品信息,積極管理零售門店,探索電子商務機遇,以適應不同城市規模對消費者行為帶來的影響。(原話)”

  為什麼看了之後沒有任何啟發?

  因為這些結論的所有的內容都是已知內容,並且可以套用到所有地方去。如果把上面的“保健品市場”換成“體育用品市場”、“電視生產商”、“洗發水公司”,就會發現是完全一樣的。

告訴別人他不知道的事情

  實際上,“明智選擇競爭領域”、“打造自身品牌”、“教育消費者”等,幾乎是任何企業任何行業成功的條件,也是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大實話”——難道不要明智選擇競爭領域嗎?

  而insight,需要告訴聽眾:我要說的東西,有哪些是反直覺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告訴別人他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我之前文章這樣寫過:

  “文案是對用戶感受的設計,而不是創造這些感受的文字的設計。”

  “很多企業喜歡用恐懼營銷,但是研究發現:喚起過高程度的恐懼,有時候反而會降低銷量……”

  ……

  實際上,讓人產生收獲的觀點,一定是跟此人過去的認識有不同的地方——不論是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知識、推翻了過去的假設,還是總結了沒想到的方面,揭示了沒預想到的問題。

  在過去,商業普遍認為企業最重要的是控制金錢等資源,而特勞特首先提出:一個企業最大的資產,並不存在於銀行,而存在於消費者的心智中。(《定位》)

  過去,美孚石油公司陷入了價格戰難以解決,而卡普蘭當顧問後提出,美孚應該聚焦提升服務,聚焦高淨值客戶。

告訴別人他不知道的事情

  總之,如果我早就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告訴我?

  2、簡化復雜性

  為什麼我們需要insight?因為世界太復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信息太混亂,我們需要獨特的見解,來弱化世界的復雜性。

  比如90年代之前的紐約犯罪現象非常嚴重,很多警長都完全無法治理,那個時候常見的方案或者分析是這樣的:

  1、嚴防犯罪,提高警力部署;

  2、提高警察的執行力和相應速度;

  3、綜合治理犯罪

簡化復雜性

  這樣的分析可能有上百頁,但基本上是沒有用的,因為它沒有對本來的問題進行簡化——看完了分析,我並沒有覺得更加深入理解了紐約犯罪問題,也就無從下手了。

  而後來換了警長,更新後的分析變成了這樣:

  紐約的犯罪並不是單純警力投入不夠,而是缺乏對關鍵問題的聚焦——我們投入80%的警力去抓10年都抓不到的少數罪犯,卻對小違法行為置之不理。

  而紐約的犯罪問題,本質上是因為地鐵等髒亂差、高偷竊率的地方太多,給人造成了一種“紐約就是個犯罪城市”的感覺,從而產生了破窗效應。

簡化復雜性

  所以接下來的重點應該是優先分配警力來整治環境本身,其中包括:

  1、清除地鐵塗鴉;

  2、嚴抓小偷等小罪犯;

  3、嚴抓地鐵逃票現象。

  比起上面的分析,這樣的分析簡化了問題的復雜性。最終紐約的犯罪率也直線下滑。

  真正的insight,往往目的是讓一個復雜的問題顯得不那麼棘手,顯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簡化。

  而缺乏見解的觀點,經常出現毫無必要的復雜性:為了掩蓋實質內容的缺失,而大量采用大話空話和流行詞匯。

  比如某公司2010年的戰略規劃是這樣寫的:

  “目前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胸懷危機感和責任感,在未來5年加快戰略轉型,實現主體業務一枝獨秀向戰略業務全面發展。具體而言,我們需要聚焦優勢資源鞏固主體業務的絕對領先地位,並加強其他業務的市場地位……”

簡化復雜性

  如果仔細讀一下,就會發現,該規劃前半段,實際上只表達了:我們要謙虛一點(“較大差距”“危機感”等)。至於為什麼“危機感”是企業的關鍵問題(而不是別的),以及危機感對企業戰略具體有什麼影響,只字未提。

  而後半段,用更加復雜的語言表達了相互沖突的觀點:一方面說戰略是“全面發展”(這意味著關鍵資源應該更轉向非主體業務),另一方面又說“聚焦優勢資源發揮主體業務”。那麼最後:到底是應該更加分散呢?還是更加聚焦呢?

  總結一下,這段耗資巨大的戰略規劃,實際上只表達了:我們要謙虛,我們要把各種業務做好(包括主體業務和其他業務)。

  而這樣的表達,本身沒有對復雜的商業戰略起到簡化作用。

簡化復雜性

  世界很復雜,我們需要insight來簡化,所以衡量insight的一個重要標准是:你如何降低人的理解難度。而不是增加理解難度。

  再比如在最喜歡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老師:

  “請說一下‘機器’的定義!”

  有個同學查圖爾照搬課本的回答,讓老師非常滿意:

  “機器是各種部分的結合體。按照設定的指定工作,通過信號傳送,使用螺絲等工具或者利用槓桿原理,對樞軸的支點或滑輪進行調試。尤其其構造幾乎都由復雜的活動零件組裝而成或由簡單的機件部分,如輪子槓桿凸輪等。”

  這其實不算insight,因為沒有減弱人理解世界的復雜性。而被老師批評的男主角的回答,卻做到了這一點:

  “機器其實就是減少人類勞動力的東西。任何使工作簡化、節約時間的工具都是機器。比如夏天天熱,只要按下按鈕,就會產生氣流,電風扇就是機器。跟遠方的朋友聊天,用的電話就是機器。計算機一秒百萬次換算,計算機就是機器。”

簡化復雜性

  所以,區分insight和空話,一個很重要的標准是:該方法,是簡化了原本很復雜的信息,還是復雜化了原本就很膚淺的信息。

  3、為行動提供指南

  insight應該能為具體的行動提供指南——做什麼不做什麼,而大部分所謂的觀點,只不過是簡單表達了某種願望。

  比如問“如何寫文案”,很多人經常得到的回答是:

  “要走心”、“要接地氣”,然後再貼上幾個案例“比如堅果手機的文案‘漂亮得不像實力派’就很走心。”

  那麼怎麼算走心呢?又如何接地氣呢?就經常只字未提。

  實際上,“走心”是好文案的結果,而不是寫好文案的方式。

  而insight則需要能夠具體指導行為。

為行動提供指南

  比如“走心”往往意味著一個信息通過了大腦的信息過濾(人大腦天生對大多數信息過濾),而為了通過這種過濾,需要:

  ·該信息與用戶直接相關(比如當你處在畢業季,就會發現畢業相關的信息更容易進入大腦)

  ·具有反差性特點(比如一個畢業生被螞蟻吃了)

為行動提供指南

  很多所謂的觀點,往往只是陳述一下對事情的美好預期,而缺乏實際指導行為的意義。

  比如前面提到的某公司戰略規劃——我們要實現主體業務一枝獨秀向戰略業務全面發展。我們需要聚焦優勢資源鞏固主體業務的絕對領先地位,並加強其他業務的市場地位。

  是的,我們要行業第一,但是關於如何成為行業第一,該戰略規劃卻沒有表達。

  還有互聯網上非常流行的一系列觀點:

  我們要打造爆品!

  我們要做粉絲經濟!

  互聯網轉型,關鍵是抓住用戶的心!

  互聯網營銷方案:H5+公眾號+微博+頭條號,引爆全網!

  說這種空話的人,非常相信“願望的力量”,他們認為不斷重復喊願望,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

  這種行為本質和虔誠的迷信主義者沒有區別——他們實現願望的方式就是跪在天神面前,不斷雙手合十重申自己的願望。

為行動提供指南

  但是insight的目標是為了給人帶來全新的理解,從而指導下一步的行為。“美好的願望”,可以當做口號,可以當做前進動力,但本身不是insight,也很難有實際幫助。

  4、為現象提供原因

  insight往往能夠分析某件事之所以發生的原因,而空話往往是簡單的現象歸納。

  比如:為什麼小米發展的前兩年,中興華為等國產手機廠商比不過它?

  空話分析經常是呈現現象本身:

  1、小米性價比高,贏得了消費者;

  2、小米營銷能力強,會玩粉絲經濟;

  3、雷軍個人能力強等。

  這樣其實並沒有分析原因,而是僅僅列出了小米發展好的幾個現象。比如僅僅說“小米性價比高”,但是不說明為什麼華為中興明明有更深厚的技術積澱和更大的規模,初期性價比卻比不過小米。

為現象提供原因

  而insight需要為現象進行歸因。比如性價比問題,華為中興當時反而因為業務太大太好,不想也沒有能力造這麼高性價比手機:

  1、當時主要的銷售資源是層層經銷商,如果網上銷售高性價比手機,會損害龐大的經銷商利益。

  2、主要業務邏輯是靠手機賺取利潤,幾乎沒有軟件服務,而不是“硬件不賺錢,靠圈互聯網用戶賺錢”。

  3、依賴優勢的線下銷售(而不是互聯網搶購),庫存成本高。

  總之,當時華為等既沒有能力(毛利需求),也沒有動機,銷售高性價比手機。

為現象提供原因

  任何的insight,都需要解釋具體做某件事的原因,而不是簡單根據現象進行歸納,進行絕對化的表達。

  比如之前有人寫關於文案的文章,大力倡導:文案要情感化,廣告要情感化,要打動人。

  但是實際上情感訴求只是廣告訴求方式的一種,情感需求的廣告和理智訴求的廣告都有存在的道理,只不過試用情況不同。

為現象提供原因

  與空話不同,insight會指出理論背後的判斷標准:什麼時候情感廣告好,什麼時候理智廣告好。而不是直接假設情感訴求就是最好的並且不給原因。

  比如情感訴求的優勢是容易喚起情緒,而在人的情緒會喚起的時候,會更加容易沖動購買、提高對品牌態度、印象深刻等,但是劣勢就是情緒喚起會降低人的理解能力。(比如你憤怒的時候,理解能力會下降)

  所以一般來說,當產品新潮、復雜而且需要重度決策的時候,往往采用理智訴求;而產品同質化高、信息簡單並且決策不重要的時候,往往采用情感訴求比較多。

為現象提供原因

  總之,insight需要用合理的方式,解釋原因和限制因素,而不是洗腦式地命令:互聯網就是爆品戰略!互聯網就是粉絲經濟!互聯網就要革命!

  甚至,有些空話連基本的最簡單的解釋都省了,直接貼出成功案例,並且把這種成功歸因為某種“冥冥之中不可知”的因素。比如:

為現象提供原因

  如果凡事靠的就是“直覺和敏感”,那麼要培訓和學習做什麼呢?

  照這麼說,一切理論都不用研究了,直接說“靠直覺和敏感”就行了。

  特勞特不需要研究“定位理論”以解釋某些企業的成功,直接說“成功的企業是因為CEO直覺好,而且對商業敏感”就行了。

  經濟學家也不用研究宏觀經濟學,直接說“美國比非洲發達,是因為美國人直覺好,對經濟發展更敏感”。

  結語

  當你問“如何學習更好”,你期待的回答和解決方案肯定不是:“要努力學!要高效學!要用互聯網思維學!”

  而是insight:

  1.你不知道的

  2.簡化你的理解的

  3.解釋清楚原因的

  4.能夠指導行為的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