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設計?日本平面設計的領軍人物原研哉(Kenyahara)的首次大型個展,終於在北京開展啦,這種活動CDC大牛們當然不能錯過,二話不說組織了這次集體觀展之行。
在展覽中大家都互相交流著自己看法和感受,頗有心得。為此我們後續圍繞這次觀展之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涉及的話題從原研哉(後面簡稱“原”)的 作品、MUJI,到日本設計以及對設計理念的認識等等,大家各抒己見,表達著心底的真實感受,真可謂是設計師峰會啊。下面就是小編(me)速記整理的大牛 們的整個討論過程。
hcke:我大學是學電影的,當時老師有一個觀點:不要沉迷技術,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 我一直覺得這個觀點有問題,但是又找不到反例。直到看了這次展覽,看到原哥將材質的威力發揮到極致,我才找到這麼一句話:“技術啟發藝術,藝術挑戰技術!”
Xiaoyu:其實我對這次展覽的形式和布置都不是很喜歡,很多展品都不能碰觸,感覺與MUJI的理念不是很相符啊。同是為大眾設計,相比之下還是更喜歡IKEA的理念,即使再干淨的審美,沒有很好的融入生活都是不夠打動人的。
Don:我覺得宜家和MUJI的設計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追求也不同。很中意MUJI這種回歸自然、協調的感覺。
Guna:感覺MUJI設計是比較理性和節制的。MUJI裡講的nature有雙重含義,一是人類在追求舒適生活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設計,另一個是追求材料本身所體現出的自然感。
Wii:是呀,宜家追求的是更多人付出更少的成本來享受這種商品,所以會減少包裝成本,很多地方做得比較簡陋,這兩個本身就是不同的。
Yong:其實我跟大家有點不一樣,以前的我並不喜歡MUJI的產品的,一直以為它的東西很簡陋,甚至有些粗糙。但這一次卻被MUJI的設計理 念所打動了。 它追求不是 “這樣很好”,比如我用蘋果的東西,就會發出這樣感歎,很棒,這樣很好,超出我的要求等等。但是muji追求的是:“這樣就好”,一種對需求的理性滿足, 而不是無止境的滿足,是一種自我約束的。現在我開始慢慢思考環保,思考我們的下一代,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我們的生活中需要那麼多東西,有那麼多浪費。 我們可以追求一種舒適的生活,要求更多的享受,可是這樣我們就真的滿足了麼? 我們會因為擁有更多,而特別快樂,肯定會有了,但那應該是一時的。所以我們是不是經常要的太多了?其實我們的開心,快樂,幸福並不需要這麼多條件和外物就 可以實現的。我想muji這種理性約束的設計理念,打動了我,促使我去自我反省。
Sailingyang:同意勇的觀點,MUJI的設計理念體現了日本文化中的禅意,傳達一種留白的生活方式。MUJI的最初理念是給日本人設 計的,不是面向global的。對於紙質檔案袋的設計,整體的樣式是把digital world裡的文件夾的mataphor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在原有檔案袋的基礎上增加了標簽條在頂端(與檔案袋成為一體),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第一是方 便拎取,第二是方便檢索(因為標簽條在頂端,可以寫上袋子裡面放的東西,查找的時候只需要用戶快速的scan標簽的keywords就可以了,提高效 率);這個檔案袋還有一個很細節的處理是在檔案袋上留了幾個圓孔,這樣方便用戶知道裡面是否裝了文件。
dai:雖然我不是學設計的,但看到這些展品還是深有感觸。有一個流水循環的裝置,讓我一下子想到了人生。設計作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示一種 無限性,讓人產生更多的想象,這大概是就是設計的意義。另外一點是兩本關於家的空間與意義的書,讓我覺得家裡的物品和布置都變得充滿意義,生活一下子豐富 了起來。(wii 和yong也分享了家裡閒置物品再利用的經歷)
Wnwu:我也對那套飲料盒的設計深有感觸,第一次見到還以為是平面作品,心想哇,P的不錯嘛。這次才發現居然是實物,即時沒有摸到,還是能想象使用起來的感受,不是在喝飲料,而是在喝真正的水果。
Wii:先說句感性的,仔細閱讀展覽中設計過程描述,多個設計開始於對於材料感受上的沖動、某緯度理解建立的感覺。這很棒,如今我們面對大量商 業數據,面對各種行業動態,面對…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我們需要重拾這些沖動。在看到”白金”清酒瓶的設計,觸發了共鳴。我當時想到的是,在這個鏡面瓶子在使 用的時候,用餐 的環境 周圍的事物 還有你自己都會投射到上面。在這上面會看到那一剎那的自己從未見過的自己。 還有原關於日本奧運的冊子,民族的濃度之高令人印象深刻。
Qianne:設計師就該用設計的概念去生活,整個展覽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到他們對材質的運用,比如木屐這個展品,設計的就非常巧妙,和腳底接觸 的地方有的鋪有樹葉,有的像干裂的土地,有的材質像青苔。。。當腳踩在上面的時候,會產生和自然的親切共鳴,那是一種打動人心的設計的力量。我們更深刻的 我體會到,設計師不只是要設計產品的形狀和顏色,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怎樣去的感受產品。
Zeta:一是senseware對材料防水、透氣的特性表達的優雅又讓一般人能產生共鳴:水珠從下方滲出表達透氣性,水珠從上方滾落表達防 水,優於當前市場上現有解決方案中僅用數字的抽象表達方式。二是傳達出納米材料本身抽象(或者說術語化)的特性,也是能讓非專業人士產生共鳴。以上兩點均 體現了設計對於連結人和科技的作用
Rong:是的,他們通過設計觸發人們的對物本質的一種思考,比如通心粉的設計,是眾多各界設計師的結晶,從多個層面來思考食物從做到吃的整個 過程,用很多巧妙的點來傳達令人欣喜的設計,提醒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理解事物。還有一點感受就是把你想傳達的理念反復強調,融入每個產品,才更容易被大眾所 接受,這也是MUJI和IKEA成功的地方。
Olivia:很喜歡梅田醫院的標識設計,軟綿的棉布帶給人溫暖的感覺,還有飲料盒子的材質,巧妙地運用人的“五感”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和 聽覺,巧妙地將這些原本就有的經驗組合起來,喚醒人們心中的記憶,所以就算還沒喝這個飲料,就已經覺得很美味了。還有設計本就不是可以完全全球化的,一定 要保持自己的原創性,但又不能成為異類,原創性很重要,越來越多的藝術文化交流,就更應該了解自己的原創性在什麼地方。
Mike:我從小就對醫院很熟悉,看到這套標識一下子觸發到了小時候的情愫,原來還可以這麼貼心,這麼來挖掘人內心的需求。原以及其他日本設計 師一直遵循設計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理念,這一點很喜歡,他們的設計涉及各個細微的領域,比如椅子床、木屐的設計等等。其實原創性就在本民族,民族的才是 世界的。扎根於本民族的東西自然容易被人接受,也會被世界接受。
Guna: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撿破爛,他們將景德鎮的陶瓷殘次品撿回來,重新包裝貼上MUJI的標簽,去傳承或體現日本的文化。且不說他們挑選 美的眼光和中日文化上想通之處,單純從如何體現自身文化的角度還是挺有借鑒作用的。另一處印象比較深的地方是n多設計師設計意大利面,如何在有限的發揮空 間裡展示自己的設計及設計理念這裡給了很好的例子。只要設計思想被人接受了,那麼他的作品就很容易被人接受。
Don:每次逛MUJI的店,覺得它的產品都會有情感寄托在上面。比如陶瓷分餐盤,兩個人用的時候,就可以很微妙的調節用餐的氣氛。想要自然的 接近,又刻意的保持一點距離,並以之為美,這也許和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有關吧。MUJI所做的其實不復雜,只是在平衡形式美和功能性的同時,恰到好處 的滿足人們的需要。最近家裡這種感覺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家居反而變得簡潔有序。MUJI整體的設計理念,即使在一支筆、一個收納盒或任何一件小東西上都有 很好的貫徹。
Wii:哈,我那套餐盤杯具了,一起用餐的人並不喜歡這種餐盤分餐的模式,只能收起來不再使用了。
Haijian: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不像酒那麼奢華,不像香水那樣誘惑, 只要像水那樣沉靜,永恆~ 雖然平淡 但 必不可少~”。比如MUJI那張圖片,兩個人和一個無印良品的袋子,一個人和無印良品的袋子,很安靜的感覺。它的產品在無形中融入你的生活,感覺所有的產 品都有自己的生命,想象一下那麼多生命圍繞在你周圍,就是這種美好的感覺。(說完我立刻感覺不淡定了,仿佛周圍一下子充斥著各種生命似的)。
Lele:我覺得是這樣的,他是設計了一系列的產品,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合理(理性)也很誘人(感性),所以和蘋果沒有太大不一樣, 蘋果用硬梆梆的技術和工藝打動消費者(務實),MUJI出售著包裝成商品的理念(務虛)。展品的細節層次豐富,設計精到,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一種信念的磁 場,用設計打動人,MUJI做得很好。
Ryohli:我覺得設計就是要簡單、干淨,德國工業設計大師 Dieter Rams 說過,好的設計就是極簡的,去掉過多裝飾。像現在的
MUJI Apple IKEA 設計師都遵循了這一點, 而且簡潔的風格越來越收到消費者的認可。
Rzhang:感受最深的是設計不只關注物品本身,而是更多關注事物的本質上,像餐盤、紀念日火柴等等。Redesign更是將關注點放在了使 用的人和與之發生的事上,最喜歡醫院的導視系統,將情感化設計體現到極致。還有那個編織背包,設計師在最初就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