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有哪些國外幾乎沒有的本土特色設計?

有哪些國外幾乎沒有的本土特色設計?

 有哪些國外幾乎沒有的本土特色設計? 三聯

  鋪天蓋地的二維碼、喪心病狂的小紅點,還有繁花似錦的安卓ROMs…這些在中國遍地皆是的設計,到了國外境遇如何?外國產品經理如何看待中國的本土設計?今天微信一位國外產品經理對比了國內外設計的十大不同之處,讀起來有莫名的喜感,值得一看喔。

  今年夏天,我收拾好所有行李,從舊金山搬到了廣州工作。記不清是因為怎樣的機緣巧合,我成為了微信(一款紅遍中國的通訊應用)的產品經理。

  搬到一個新國家意味著要學習如何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講一門語言、飲食、購物、出行。幾個月後,我驚訝地發現我已經開始習慣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的數字生活中。我將我所有的應用替換成本土應用,一方面原因是出自我對科技產業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則是我能一定程度上“入鄉隨俗”。從那時起,我也同樣開始適應這裡的生活。

  有一天,為了好玩,我開始在我的筆記本創建了個列表記錄這裡的應用和那些我在美國已用慣的應用之間的不同之處。當我完成時,我驚訝地發現那個列表已經長到可以寫一篇博文了。

  目錄

  輸入很困難

  小紅點

  小而美、門戶、平台

  登錄頁面

  通用的聊天頁面

  買東西

  定位、定位、定位

  一切皆可下載

  關於朋友圈

  雜記

  超愛使用Assistive Touch

  誇張的卡通形象

  污染狀況插件

  閃屏廣告

  換膚

  Android ROMs

  附注

  一、輸入很困難

  拼音模糊匹配

  這裡的人們使用各種方式輸入漢字:拼音、手寫、部首和九宮格。偏好哪種方式似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年齡和地域,然而最受歡迎的還是拼音輸入法。

  但是在這裡網站或App並不需要以上的輸入方式,他們更樂於使用拉丁字母作為搜索內容,並且也能得到中文結果——獨立於操作系統之外。有的搜索功能甚至還使用了智能糾錯和模糊音。當你習慣了這些,就會感覺沒有這些功能的操作系統或App很難用。

fn20141207 (1)

  當然,當這些應用都不遺余力去處理各種中文輸入時,他們也就無暇做好英文輸入的模糊匹配了。(比如:stemming算法,soundex算法,優雅地處理變音符號,標點符號和大寫符號)

  語音信息、語音搜索、語音助手

  可以直接語音說話時,打字快有什麼用?

  在中國,語音信息在通訊軟件(特別是微信)中超流行。因為它省去了打字的麻煩,也不用學習各種復雜的輸入方式,這對於老一輩不懂電腦的人非常方便好用。

  不過就個人而言,我總覺得收到語音信息有些不方便。因為我必須停掉手頭上的事情來聽,而不是瞥一眼就行。還有就是回復語音也挺別扭,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擔心被認為是“手機狂魔”)。

  但這裡的人並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你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公共場所發送語音信息。典型的姿勢就是用拇指按住“錄音”按鈕,同時小角度傾斜手機對准嘴巴說話。

  語音搜索同樣也被廣泛的跨應用支持。在近期的一次采訪中,百度的Andrew Ng指出他們的搜索有10%是來自語音的。

fn20141207 (2)

  二維碼遍地開花

  我出國前曾在舊金山做過用戶調研,通過采訪來收集美國用戶的習慣和喜好。在每一次訪談中,我都會展示出一個二維碼然後問他們這是什麼。“是不是你將它拍下來,然後它就可以引導你到一個神秘的網站?”一個女大學生略帶嘲諷的說。有些人說他們用系統相機應用拍完之後沒有什麼反應,之後就沒有再嘗試了。“我覺得這些是優惠券之類的東西”,有些人如此推測著,他們還擔心這可能會對手機造成什麼影響。我把這些反饋展示給我的同事來強調二維碼在美國並沒得到廣泛的應用。

  而中國人,或許你已經猜到,他們對於二維碼並不陌生。二維碼被印在大多數的廣告、宣傳冊、餐廳菜單、名片、優惠券,甚至在火車座位後背和休息室門後。

fn20141207

  大部分應用都內置了二維碼掃描功能。你發現的二維碼有時只在特定的應用裡才有意義,所以通常會出現一行字寫著微信二維碼、微博二維碼或其他應用的二維碼。它們包含的鏈接如果使用外部掃描器掃描的話並不總能深層鏈接到對應的應用。

  通常使用的術語是“掃一掃”,“掃一下”(就像用掃帚)。我更喜歡用“掃描”這個動詞,這會讓人聯想起三錄儀(譯者注:“三錄儀”是一種手持式的多用途儀器,是星際旅行裡經常要用到的一種必備儀器)和醫療設備。

  正如我稍後將描述的一樣,這些代碼被用來網站營銷、添加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到通訊錄、付款和登錄網站。

fn20141207 (3)

  二、小紅點

  中國的App大量使用一種叫做“小紅點”的UI元素。這不可能出現在IOS的原生UI控件中,我也想不起來有哪款美國應用使用過。

  這些其實就是你們(譯者注:作者的美國老鄉)習以為常的標准化“紅點標記”,但沒有數字。在App的層級菜單、級聯以及底部標簽欄圖標末端,它們無處不在。如果一款應用過了段時間沒有使用,再次打開時閃現的“小紅點”就會亮瞎你的眼。

fn20141207 (4)

  “小紅點”提示:

  A.標記的地方已有加載好的新內容

  這表明新的內容無需用戶操作,或者確切的數字並不重要。通常用於社交媒體動態,或者電影、音樂和電商應用的信息流更新中。

  B.新功能可供使用

  當你發現這個時,通常還有一個紅色的“NEW”/”新”在旁邊。

  C.用戶屏蔽或者收起的部分應用通知

  例如,用戶可以在微信裡將一個對話設為靜音,當這個對話有新信息來的時候將會將有具體數字的標記替換為小紅點。

  一款App會同時使用帶數字和不帶數字的紅點標記。如果一個UI元素有兩個子類展示樣式,帶數字的那個應該優先顯示。

  我覺得很有必要想出一個考慮周到的引導方式,將用戶引導到更深的層級中。它還加深了很多應用的上瘾度,比如有這麼多的數字標記湧入你眼前等待你去消除。

  一個有趣的事實:在QQ裡面,你能推拽任意一個數字標記(不是不明確標記),然後它就會像煙霧一樣消失。

  三、封閉系統、門戶、平台

  Richard Gabriel的經典論文《“越差的越好”的崛起》,第一次將軟件設計中兩種對立觀點進行對比:

  貝爾實驗室開發的UNIX和C就是“越差的越好”的例證。它傾向於小的,有些粗糙,可交互工具的集合。而“做正確的事”/“越好的才會越好”的例證則是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Common Lisp, Scheme和Emacs。這種方法傾向於用更大、更全面、更整體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美國熱門應用傾向於更注重簡約的任務驅動型,在向“越差的越好”致敬。而中國的應用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每個應用都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表面上並不相關的功能(有的能巧妙地結合起來,有的只是隨意粗暴地捆綁在一起),以此來吸引用戶眼球和滲入用戶的日常習慣。

  腦海裡浮現的一些例子:

  微信之於WhatsApp,就像Emacs之於VIM(Linux文本編輯器)。除了短信,它還有視頻通話、新聞、支付、收藏夾、游戲中心、附近的人、聽歌識曲和收發郵件。它的公眾帳號平台(後文會提到)竟能允許硬設備與服務進行通信,而無需獨立開發App。

  百度地圖含有天氣、查找好友、旅游指南和一個完整的“錢包”模式。騰訊地圖讓你發送音頻明信片。兩者都有二維碼掃描功能,毋庸置疑,必須有本地化團購導航。

  新浪微博,中國版的Twitter,則做得更多。它的“發布”按鈕允許用戶發布多達10種類型的內容,從“長微博”到“餐館點評”通通都有。當然,它也有一個跟“錢包”相關的功能。

  在美國像雅虎一樣包羅萬象的“門戶網站”主頁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消聲滅跡,但在這裡這樣的網站卻很長壽,如新浪、網易、hao 123和騰訊新聞。盡管“普通”的App已經具備了類似門戶網站的功能,但門戶網站本尊的App看起來也挺吃香。

  “發現”成為新的漢堡包菜單

  (譯者注:漢堡包菜單即我們常說的“三道槓”,因為長得像漢堡包得名。見下圖:)

fn20141207 (5)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