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漢字的產生與平面中的視覺傳達

漢字的產生與平面中的視覺傳達

  ——從史前中國人的信息記錄到中國的平面設計

  內容提要:在中國史前人類的"比類取象"思維能力和對物"象"創造性再現能力的形成過程中,不僅培育出創造漢字的能力,還形成了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性的概括表現能力。這種能力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發展形式之一就是"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活動",傳達信息是這種平面中的創意與創形活動的主要目的,這是不同時空中都存在的一種人類社會活動。在不同的時代會賦予這一類活動以不同的內涵和意義。西方的現代平面設計觀念是在歷史中發展起來的,而世界文化史也是各民族相互學習和借鑒的歷史,在西方所謂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已經落後的今天,關注和研究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藝術觀念,關注印刷技術誕生的國度中的這類活動,必然是了解世界設計歷史和發展中國平面設計的必然之路。

  人類的任何文化活動,都不是在某一天突然誕生的,同一類事物或同一種活動在不同的時代會被賦予不同的精神內涵和觀念。在西方現代設計理念在中國已經根深蒂固的今天,在西方所謂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已經落後的現實中,關注和研究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藝術觀念在平面設計中的體現,關注印刷技術誕生的國度中的"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活動",必然是一個有意義的主題。

  史前人類對信息的傳達和記錄的需要,是人類產生語言和文字的基礎,而在文字誕生之前,人類傳達和記錄信息的手段是很豐富的。除了聲音和形體等作為傳達信息的手段,最重要的應該是通過繪畫和符號的表現,使被傳達者用視覺來讀取信息的方法了。而平面設計這種人類社會活動,恐怕可以追溯到人類第一次在巖壁上刻畫圖形和符號來傳達和記錄信息的那一刻開始。

  在中國史前人類的"比類取象"思維能力和對物"象"創造性的再現能力的形成過程中,不但培育出創造漢字的綜合能力,還孕育著中國人的創意、創形思維和表現能力,既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性的概括與表現能力。

  當人類對文字的強烈需求,更進一步的刺激著華夏先民們"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性的概括與表現能力"的發展時,漢字的發生是必然的。而這種能力發展的另一種結果,就是對符號、文字與圖形的綜合運用而起到的對信息的記錄與傳達作用。即便在漢字沒有形成時,先民們也能初步意識到在器物表面或平面上同時刻劃符號(作為文字的前身)和描繪圖形,可以使表達思維的手段更豐富起來,或使被紀錄的內容更適於作為備忘。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這種活動稱之為"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活動"。因為,它是以純視覺手段完成其目的的,可以說是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雛形。

  當這種活動,被先民中的智者自覺的轉化為一種生產力時,它就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之一。這種人類活動,在世界各個不同文明中都存在著,而在中國,由於漢字的延續性和中國文化的連續性,使得中國人在使用這種手段時,受到了漢字文化的深刻影響。

  一.漢字-中國文化堅實的載體

  漢字的創造來自遠古,它作為漢語中最基本的文字符號,一直是炎黃文明忠實的記錄者和中國文化堅實的載體,即便忽略了它作為文字的性質,漢字單體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從古至今,漢字及其各種藝術形式,對中國古代平面設計藝術的影響和對現代平面設計領域的啟迪,始終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而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正是一種文明成長的重要的標志。當一個民族的文字就此消失,或者,徹底變成另一種民族的文字時,很難說這個民族還是繼承和發揚著他們祖先的文明。在中華文明這一矢量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發明、發展和應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如臧克和先生指出的,漢字保存初民悠遠記憶的歷史性、純粹性,具有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價值。這種文字對中國文化的記錄和表現的獨一性、准確性和穩定性,是無可爭議的。

  在這種認識前提下,我想從文化整合和視覺傳達設計的角度,對漢字的起源、發生、發展,以及這些與"在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活動"的關系等問題作了一些思考,作為整個文章的切入點。

  二.漢字的創意與創形思維特征分析

  漢字的字形演化完善的過程,就是漢字漫長而且復雜的設計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大量彩陶和青銅器紋樣與符號的發現,對我們從藝術設計學的角度去理解甲骨文之前漢字的發生、演化過程;觀察華夏先民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性的概括與表現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1.漢字的創造和"象思維":亞裡士多德在《論心靈》中說:"心靈沒有意象就永遠不能思考。"甲骨文之前時代的考古發現,基本限於圖案和極少量的符號,這給我們對漢字造字過程的決定性考證工作造成了一個暫時難以跨越的壕溝。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先民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性的概括與表現能力的研究。 "物象"、"象",就是人憑感官可以直接捕捉到的事物外在形象或現象,史前人類的這種能力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一種更高知覺層次的"意象"思維能力。"物象"、"象"與"意象"(我將這些在這篇文章中都稱為"象思維")一起構成了中國人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介質和工具,並由之形成了一種能夠精致辨形、歸納,並創造的形象思維能力。彩陶紋樣的繁富變化、紋樣圖案向符號規律性的演變,正是史前先民豐富而模糊的審美感知和創造性的形象概括能力的一種外化。

  漢字字形的大量陶文的考古發現。我們從中很容易看出繪畫向符號演變的軌跡。在先民們對已有符號的總結和改進,並與新的符號創造相結合之中,文字的概念慢慢系統的建立起來,最終出現了漢字。

  裘錫圭先生指出:"漢字是以原始社會晚期出現的象形符號為基礎,並吸收改造了原始社會晚期流行的一些記號發展起來的……漢字基本上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大致在夏商之際"。[2]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與中國巖畫構圖形式和彩陶刻畫符號構形相近的字形有很多。

  從中國人審美心理發展的角度看,"中國人史前時代的'象思維'特點首先在漢字中得以保留"[3](P75)。使用漢字和改進漢字的過程中,這種特點不斷體現在後代人"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性的概括與表現活動"之中。創造漢字和使用漢字,並把漢字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媒介,可以說是中國人"象思維"的具體外化形式之一,也是中國人"象思維"和審美意識特征引導下的一種創意與創形能力。

  2.文字出現之前先民們記錄、傳達信息的手段:即便在漢字被創造之前,華夏先民也逐漸的意識到,在器物表面或平面上同時刻劃符號(作為文字的前身)和描繪圖形,不僅可以豐富裝飾效果,更可以使表達思維和傳遞信息的手段豐富起來,並使得被紀錄的內容更適於作為備忘。更准確、更豐富的傳達和記錄信息的需求,進一步激發著"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性的概括與表現能力"。

  3.偉大的設計工程:漢字字體的設計,從漢字出現就一刻未停的進行著。這種設計是漢字創造過程的一部分,是用符號形式表現思維中已經形成的文字方案的設計行為。這是一種總結前人符號表述經驗和創造新的表現符號的思維活動。從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那是一種不自覺地對字體造型的設計,動機不是怎樣將現有的文字寫得更好看,而是怎樣建立一種不同於含混的圖案符號或文字畫的符號系統來准確的傳遞信息,記錄思維。在這種符號系統完全建立起來之前,自覺地對漢字字形進行系統的美觀化設計存在的可能微乎其微,但並不排除存在對已成型字體的設計行為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自覺的、系統的對漢字字體的設計,是在甲骨文出現的時代開始的,是對漢字應用和發展改進的一部分。

  至少從甲骨文開始,不自覺的漢字書法創作已經在自覺的漢字字體設計和版面編排中發生著。中國書法是"中華文明最有特色和最值得驕傲的藝術" [4](P35)。它從漢字開始被書寫的那一刻產生萌芽,隨著漢字的成熟,漢字書寫也從實用向藝術的追求發展,並逐漸完備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裝飾、實用、感人"。[4](P35)最初對漢字的書寫實際上是漢字創造的過程的一部分,也就是怎樣外化一個漢字的"象",怎樣用線來表現一個漢字。當書法獨立成為一門藝術之前,書法實際上是一種漢字字體的設計藝術。不論是甲骨文、鐘鼎文,還是瓦當、玺印、簡帛或封泥上的漢字,都是中國人對漢字字體的一種設計(現代字體設計,包括電腦中的各種漢字字體,被書法界看作是漢字書法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這為中國平面視覺傳達設計積累了豐富的字體。

  4.中國文化與思想的載體:從"人言為信",到今天"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等等,漢字對中國人的意義不僅僅是文字符號,而且還是文字來源的理據中包含著的一種真理標准。而且,"也就是說,在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人們的思想行為只要與文字構成的含義相吻合,也便具有了天經地義的性質。"[5] (P125)這種漢字構成中的真理標准的無形之形成,根源於後代對先人聖靈的崇拜和對先哲的意志和觀念的繼承之上。於是,對漢字涵義的品味、捉摸和對漢字形體的再設計等活動,就成了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敬畏文字傳統的某種行為表現。在漢字這種區別於西方文字的創造過程中,中國人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觀念,以及自身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標准都放在了這個方塊字系統內。

  5.對符號、文字在物體表面位置的經營意識:觀察彩陶紋樣和陶文、符號時,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對陶器表面符號(或稱文字)的刻劃位置已經有了講究,經營符號位置的意識也已經出現了。經營文字或符號在空間中的擺放位置的意識,是文字編排意識的前身。從漢字被創造和使用開始,對文字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