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給新人設計師的超實用進階方法論(非雞湯)

給新人設計師的超實用進階方法論(非雞湯)

   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會給產品設計新人配備一個/多個靠譜的mentor,幫助他們完成入門階段的學習和成長,實習工作以來遇到過的mentor們也給我帶來了非常多的啟發和引導,幫我建立了不少良好的設計思維習慣,一直以來都很感激他們。但是,如果僅僅滿足於在主管和mentor後面亦步亦趨,缺少獨立的思考、執行與承擔意識,則容易長期困於新人的心態,通往「獨當一面」的道路會變得更加曲折;而如果選擇自己做自己的設計管理者,在完成基本職責之外不斷自我驅動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的話,雖然這個目標一時半會有難度(下文所寫的內容中,我有不少地方就還處於「同志仍需努力」狀態),但在追逐的過程中,會不斷發掘出自己更多的潛力、看到更大的世界,即使失敗了,也能得到更多的成長。

  主動

  我在本文中對主動(Proactive)的定義是:不滿足於僅僅達到他人預期的標准,主動研究新知識、面對合適的機會主動爭取實踐機會,在項目中能主動思考、發現、提煉問題並驅動改進落實。

  也許主管和mentor會給我們設一個預期的標准,公司裡對應的崗位層級要求也算這種標准的具象化,但我覺得僅僅就以這樣的標准要求自己是不夠的(本身就是高要求的另說,我以前害怕過被這樣的人帶,但後來發現這樣的成長幅度其實最大)。我更傾向主動朝層級高一階的同事看齊,觀察發現他們身上自己不具備的優勢(有人溝通說服氣場強大,有人除了設計還懂開發懂產品,有人畫得一手好插畫,有人思維邏輯特別嚴謹較真),主動進行請教,用他們的標准自我要求,而非安逸於「我就是個小實習生/我就是個校招新人」的念頭。

  互聯網時代我們有非常多的汲取新知識的途徑,而BAT這樣的大公司內部更是有非常豐富的前人經驗沉澱,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不過是蜻蜓點水地接觸一下(或者mark然後再也沒看過)。很多知識只有結合項目認真深入地進行研究並實際應用,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所有,否則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我在校時接觸過很多用戶體驗設計工具,但在漫長的實習生涯中卻基本無法施展,只要求我畫畫Wireframe & Mockup就交付,我也一度為此感到深深的困惑乃至失望;後來獨立承擔起某大型復雜網站的產品設計工作,發現之前那種簡單的設計流程開始走不通,於是在並未被人要求的情況下,自發重新研究和拾起了這些設計工具(如用戶體驗地圖、多角色任務分析等),並說服他人這些工具的好處,主動爭取到了在項目中的應用實踐機會。

給新人設計師的超實用進階方法論(非雞湯) 三聯

  在項目中,也不能滿足於被動地接收需求然後執行,而是在前期就主動介入、深入思考,發現並驅動問題改進落實,尤其是落實這點,否則前面的工作會白費很多(這一點我目前做得還不夠好,希望能在之後的項目裡爭取到結果)。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很多次,再次不再贅敘。

  習慣

  以往我比較忽視工作之余的自我提升,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現在則在業余時間逐漸培養起更多良好的、有利於自我提升的習慣。在每個階段給自己設定一個「踮一踮腳能夠到」的小目標(而不是妄想一口吃成胖子,設一大堆不切實際的高大上目標),然後持續不斷地堅持下去,直到目標形成習慣為止。

  比如給自己設定「每周至少寫作一篇」的目標,如今已經堅持八月有余,從一開始的「總找不到靈感」(所以那時候寫作以讀書筆記為主,因為沒什麼好寫的),到慢慢有一些穩定的思考輸出、形成習慣。現在我又給自己設定了「每周練習一次板繪」的目標,從數位板零基礎的菜鳥起步(作為理工科背景學生,繪畫基礎一般)開始練習,已經堅持了五六周,希望未來也能夠像寫作一樣固化成習慣。這種循序漸進逐個擊破的方式對自我的管理更加專注到位,相比過去總是想做一大堆事情結果一個都做不好,成效要明顯很多。

177932__artist-art-recursion-the-picture-is-dip-brush-paint-the-hands-of-the-album-the-workplace_p

  視野

  這是我自覺做得很不夠的地方,在過去喜歡僅僅抓住狹義的交互設計這個點深鑽,卻忽視了縱橫兩個方向的知識面拓展(縱向的商業技術角度換位思考,橫向的其他領域設計知識),導致視野受到局限。

  縱向上,我一度對「商業思維」非常排斥,不理解別人為何推薦設計學生閱讀一些商業、經管領域書籍,缺少主動研究應用的動力,後來被市場上一些「設計精美然並卵」的項目失敗事實沖擊,才放下清高的態度,開始重拾這些書籍、認真閱讀和思考,甚至提出一些質疑;視野打開之後,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更接近本質,更願意在非常前期的階段主動去思考和介入項目,也在思考深入這點上得到了合作產品經理的肯定。

  橫向上,在接觸和閱讀過一些年輕設計師朋友的觀點和文章後,我越發覺得自己在交互設計之外的「大設計」領域知識貧乏得可怕,包括平面、建築、藝術、品牌等。過往「專精、深入」的學習應用策略也許能幫我在狹義的交互設計領域鑽得比別人更深,但慢慢會感受到天花板的限制,也不利於做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型設計解決方案(得不到其他設計領域知識的啟發與借鑒),而只是在前人的輪子裡小打小鬧。而這些不同設計領域的知識和設計原則,其實有不少都可以通用到互聯網產品設計之中,甚至很多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一些產品設計原則的來源。

  如今我常看的書單,已經從過去的各種圖靈交互設計經典書籍,慢慢變成了一些經管、營銷、建築、平面類書籍,但我深知這種視野上的不足一時半會並不足以彌補,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質變。

trendy-eye-glasses-vector_23-2147493477

  擔當

  作為互聯網產品設計實習/校招新人,我們在公司的前一兩年被安排做的事情,想要完全「如願以償」顯然不太現實,我們會覺得有些任務「簡單、枯燥、沒技術含量」,而有些任務「太難、挑戰太大、不現實」,進而產生消極畏懼心理,最終影響到的是自己的發展。回想起自己在實習期間遇到的一次漫長瓶頸期,就和心態沒有端正息息相關,而一旦把心態調整成「不抱怨不畏懼,敢於擔當,從枯燥與挑戰中看到成長的機會」,新人期的瓶頸瞬間煙消雲散。

  新人也許會做一些比較枯燥的工作,比如整理規范、寫分析報告、基於已有組件做一些小模塊的設計,看上去「誰都能上手,技術含量低學不到東西」,我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麼認為,一有機會就想投入到自己更喜歡的項目中去而敷衍本職。但後來時間長了,發現這些前期的枯燥工作其實是在幫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讓設計輸出物變得更加專業,而不是東一個小錯西一個不合規范,各種不拘細節導致設計師的專業性被人質疑。我現在甚至願意在有時間時主動做一些這樣的事情,幫自己沉澱更為專業規范的設計輸出物。

  而挑戰性的工作,雖然看上去難,實則是可遇不可求的良機,能讓我們的成長速度得到幾何級的提升。回想自己在兩個公司先後實習/正式入職時,分別得到了在交互/視覺設計之外也承擔一部分產品的職責和負責一個大型復雜數據平台型網站「從0到1」的全站交互設計工作與後續迭代的機會,起初的情緒是「恐慌、不自信」,堅持過來後就發現比過往同期的進步幅度不可同日而語。這裡要說一點,很多同學覺得BAT的核心成熟大設計部門就一定比其他好,但其實BAT內部也有很多稱得上內部創業的小型團隊(比如釘釘,比如早期的微信),在這些團隊裡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一個完整產品「從0到1」的創建過程,同時又能享受到公司豐富的公用設計資源,在同樣的時間裡帶給人的成長,比在成熟大部門裡大部分時候只是做一個APP/網站裡的一個小組件/小頁面,是要大得多的。

webpage-wireframe-stencil_102-292934562

  你現在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去發現去爭取去承擔,而不是機械被動地執行,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太多的改變,卻會在將來的一天讓你受益匪淺。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