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淺聊新人的平台型產品設計分析缺了什麼

淺聊新人的平台型產品設計分析缺了什麼

   最近在策劃推進一個平台型產品核心操作鏈路的整體設計優化,因為之前覺得PD(產品經理)提一個需求、我補一個場景的工作模式太過碎片化,很容易失去全局視野、並有讓鏈路變得越來越復雜和難以擴展的危險。和PD不約而同地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基於用戶調研反饋共同做了一次體驗地圖,發現存在大量的體驗問題與可優化點,為了更好地進行整體梳理、提煉目標和排列優先級,我用了近一周的時間寫了一份產品設計分析報告初稿,和Prd並行開展。在進行產品設計分析前,我搜集和參考了公司內一些設計專家分享的經驗,依照他們的思路搭建了分析框架,再逐步往裡填充內容。

  但實際開始分析之後,我發現「填內容」遠沒有自己想象的簡單,也被主管和師姐指出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問題。我的初期分析看起來做得很多很專業,卻並不深入和細致,只是模仿別人的套路、把PD給的資料搬運整合了一下,缺乏自己從更高角度的重新思考洞察,在邏輯承接與目標收斂上也不夠清晰。本文就總結下這一階段我踩的幾個坑(目前分析工作還未完成,也許還會踩進更多坑,待後續更新)。

  對PD成果「拿來主義」,重構意識不強

  產品設計分析准確的說並不是純粹屬於PD或屬於UX的職責,而是需要雙方(有時還要加上業務、運營)協同完成,其中的一些環節比如背景問題分析、用戶痛點、流程圖、數據驗證指標等在PD之前的項目報告、Prd中已經有了,於是一開始我就簡單看了下PD的分析,然後直接「拿來主義」放進自己的設計分析文檔。

  但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師姐說「你能看懂不代表能畫出來」,某種意義上這種「拿來主義」就是偷懶省略了對應環節的思考過程,理解浮於表面而未真正深入,能從中提煉出來的思考結論也就更受限。而且PD和UX看問題和思考的角度不一樣,PD需要考慮更多的商業與技術上的東西,涉及到大量的業務邏輯等,這些內容一並搬到設計分析報告裡反而喧賓奪主,有些問題也不是UX能解決的,還會在UX尋求組裡其他人建議時造成理解傳達阻礙。

  就像上課聽懂了老師講不代表自己就會做題,還是要經過實際練習加深印象一樣,如果經過了自己的思考、提煉、補充再重構表達出來,對問題的理解感知會更深入,分析會更精煉集中直奔主題,將其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淺聊新人的平台型產品設計分析缺了什麼 三聯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節點關系表達不清

  因為在一期設計中時間緊張,對鏈路這塊的業務理解還不夠深入時就匆匆出了方案,後來修修補補的時候也沒有從全局視角考慮,所以基於體驗地圖等梳理出來的問題、優化點非常之多(現在就是在苦逼地為前期還債,淚目T_T)。而我在初期的分析中,做的只是比較簡單的羅列,分類維度也很粗糙,分析之間的邏輯承接關系沒有很清晰地表達出來,收斂的幾個所謂目標洞見之間的關系也很模糊,所以主管問我:「你分析了很多,但是你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邏輯思維能力是交互設計師的必備基礎素養之一,這一點在設計分析、方案、表達、溝通中都很重要。這本是我的長處,但因為生搬硬套前人給出的思路框架,一味填充內容卻忽視上下文之間的對應銜接,也沒有從一個更高、更統一的角度來梳理表達,導致別人並不能一目了然地快速理解我的分析。

  所以我優化了分析報告表達上的細節,比如讓單個的用戶故事、痛點、解決方案等之間的對應關系更清晰明顯而不是割裂的幾大段文字,比如將用戶目標聚焦成一個產品從被認知到使用到傳播的循環上的節點表達其聯系,至少相比初版是有了一些改進了。

  追求專業化的表達,反而干擾受眾理解

  我曾被好幾個人封為「學術范兒」的設計師,也喜歡研(zhuang)究(bi)應(mai)用(nong)一些用戶體驗理論和設計方法論,將其體現在自己的設計分析中。

  但我忽略了一個事實,這個設計分析固然主要是幫自己洞察問題理清思路,但也是要拿給別人看的,要用來說服PD和業務的。過於追求專業化的表達,也許組裡的人能理解,但項目合作方就未必了,反而是人為制造溝通障礙,我沒有考慮到分析報告受眾的用戶體驗。

  真正的高手應該是能把高深的思考研究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給別人,而不是反過來。

typewriter-illustration-vector_23-2147498944_

  競品分析視野不夠,真的「無競品」嗎

  是的,平台型產品的競品很難找,或者找到了也因為是別人企業內部的沒法用,但是當主管明確地要求我「找幾個競品來分析下」時,我瞬間傻眼,向PD求助也只得到幾個內部產品的回答,而這些內部產品的體驗並不能令我滿意。

  所以「打散聯想法」再一次出場,不同的是這次從「組件」的層面上升到了產品的核心操作鏈路,通過師姐的啟發我從「流轉」、「協同」、「反饋」等關鍵詞上找到了突破,於是幾個團隊協作、ToDoList產品瞬間蹦出。而通過請教組裡同事,還發現了除了Google之外的搜索竅門,比如科技博客站內搜索、微信搜索等,一下感覺「找到了新世界」。

  即使是平台型產品,用心去分解、聯想和搜尋,也會有結果的。

  最後,作為一個入行接觸平台型產品設計不久的應屆小菜鳥,深感平台型產品設計資料的匮乏(不過自己仍相對幸運,阿裡在這方面的積澱很深厚,內部資料和願意分享的設計師也很多),歡迎平台型產品線的設計師前輩與朋友們多多交流你的感想呀:)微信公眾號:akikodesign(鴻影的設計思考錄)。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