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方法讓老板接受你提出的設計方案!每個設計師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不能用我喜歡的這個方案」,其實想讓自己那個超級棒的想法得以落地,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今天這篇好文來自網易雲音樂的交互設計師,親歷經驗教你解決這個難題。
做人哪,最重要的是開心,工作也一樣。作為一個設計師,若能帶著一種愉快的心情工作,不但效率倍增,更能設計出有創造性的方案。
但設計師天生是心思細膩且敏感的一群人,很容易因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而陷入負面情緒。“每一個設計師的背後都有一群指點江山的神”,相比於藝術創作,職場設計師的確會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限制,很多時候是帶著一副苦逼臉在工作的,有種郁郁不得志的感覺。
“為什麼就不能用我喜歡的那個方案?”
問題就在於,你喜歡。而你的上級是否允許一個你喜歡但他不喜歡的方案上線,這其中有很多哲學問題是你無法控制的。
多年經驗表明,這種氣血郁結的狀態除了影響自己的健康之外,就沒什麼好處了。在你變(隨)成(心)老(所)板(欲)之前,還是應多反觀自身,讓自己變得更專業為上策。
當你產生了一個想法後如何讓它更好地落地?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看看自己是否有做到位:
建立科學的預期
准備好信心
有具體可執行的方案
要有前戲
要有持久力
建立科學的預期
大多數的不快樂源於心裡落差:自以為不錯的一個方案,到了老板那裡就被澆一頭冷水,垂頭喪氣。但別誤會,並不是說要一味地降低自己的預期。逃避抑或無法自拔,都不健康。核心是要建立科學的預期。
自一個想法產生的那一刻起,它便自帶一種屬性,等待你去分析:這個想法是你自己覺得好(一種感受),還是真的好(科學道理)?這決定了你之後是要單槍匹馬,還是可以借助外力推動。
不妨把想法分為“容易落地型”和“不容易落地型”,它們各自具備一些特征。
容易落地型(滿足項越多越容易):
在業務發展方向范圍內
明顯提升了用戶體驗
有數據支撐
解決了大量用戶反饋的問題
解決了老板反饋的問題
對項目相關利益人士也有好處
…….
不容易落地型(滿足項越多越難):
好看不(一定)好用
比較少(創)見(新)的設計模式
破壞了現有用戶習慣
很多情況沒考慮到
用戶感知不明顯
產品優先級低
開發性價比低
和你一個team裡的人都持有不同意見
……
這些特征則來自於你每一次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或教訓,因此它們是動態的。通常這種預判會隨著你經驗的積累越來越准確(所以多實踐才能出真知啊)。對照一下,是不是有很多想法一不小心淪為了“不容易落地型”?
容易落地的想法,站在你背後的是“一群人”。不容易落地的想法,支撐你的基本上就是個人影響力或地位,若你還什麼都不是,那就做好前方路途艱險的准備吧。否則感覺,憑啥要聽你的感覺?
建立科學預期的另外一個目的,是要提醒自己對結果負責。一個“容易落地的想法”最終沒落地,你應該好好反思為什麼對自己那麼沒要求;一個“難落地的想法”,碰壁是意料之中的事,let it go,日後仍有機會曲線救國的。
准備好信心
這是一個哲學觀點:只要你想做,沒有任何人能阻攔你。我覺得大多數推不動的問題根本在於最後你自己對這個idea並沒有十足的信心。
試問信心從哪裡來?來源於你對各種case的考慮周全程度,來源於你的知己知彼,來源於你多年苦心積累的專業影響力……這能怪誰呢,so請務必正視這些問題。
有具體可執行的方案
沒有具體方案的idea都是耍流氓。見過太多場景“說得是沒錯啊但有更好的方案麼”,也見過太多場景“聽上去有點意思但一看具體方案好像也不怎麼樣麼”。你是執行層啊,看不到具體可執行的方案你讓老板同意個啥?
排除根本性的理念不合,在你推出一個方案時,通常被老板一番連珠炮似地發問給說噎住了,怪誰呢,別以為老板沒想過。
若真想讓一個想法落地,別只是想,動手畫,越具體的方案越有說服力。也別光拿別的成功產品舉例,你自己不走察一遍所有場景你永遠不知道同樣一個設計用到自己產品上會有什麼問題。別光有理念不考慮實現細節,甚至到了後面成了甩手掌櫃讓別人來幫你填坑。種種虎頭蛇尾的事件會讓你在別人眼中的專業可信度直線下掉,下次還信你?
要有前戲
不要突然讓別人接受你的一個觀點,提方案也要講究用戶體驗的。數據、用戶反饋、競品分析、新品分析、行業趨勢、設計趨勢……這些背景信息可能都是別人之前不了解的,需要一個接受和消化的過程。
對於能推動自己想法落地的信息,需要提前、有計劃地推送給相關人士。在這過程中,你也可以從別人的反饋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讓你的思考更完善。
要有持久力
設計師還是需要有祥林嫂精神的。那些難以落地的,但是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只能靠自己盯著。有持之以恆地推過自己的想法麼:
發了封郵件沒回應就算了?
群裡講過一次沒人理就算了?
和老板談過一次談崩了就算了?
開發覺得性價比低不願意做就算了?
產品覺得優先級不高就算了?
……
人艱不拆,有時候光靠反復念叨都有一些幸運念成的。
很多一開始被否定的想法都有翻盤的機會,但前提是機會來的時候你能立馬調出你的記憶和具體方案。比如想優化某個小點,提了多次都是“產品優先級低”,但某天老板突然關注到這裡並要求立刻改掉,那這個小點也就順勢變成了容易推動的類型。
講了這些,來提升下中心思想…你不可能永遠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為了保證團隊效率,你需要服從,但這並不影響你保持自身的清醒。也依然可以根據上線之後的反饋知道自己是對的,還是想多了,還是其實是自己錯了。
另外,即使沒按照自己滿意的方向走,只要你還是這個項目的設計師,就應該負責到底。在我還是實習生的時候,有一次當時的導師問我:“感覺你最近跟進這個設計有點怠慢?”“因為最終定的這個方向不是我喜歡的,所以他們想怎樣就怎樣吧。”“但這是你的工作。”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簡單一句話就被講通了,然後便心平氣和地去整理跟進後續的一些細節和體驗。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就認真對待,自己不喜歡的就愛咋咋地”,也成了我衡量設計師是否專業的標准之一。
最後,祝天下設計師都能成為無敵鐵金剛,心想事成!
歡迎關注網易雲音樂的交互設計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