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收到這樣一款產品推薦:zuo.com 的移動端產品“小坐”。這是一款2月2日上線蘋果官方App Store的社交類應用,它通過出行線路來連接用戶,發現、分享路途中有趣的事情,並通過一些話題和交流來讓用戶成為同一線路的好友關系。
小坐是一款創新的產品,不管是產品的邏輯創新還是UI交互的創新。之前雖然有像反色這種緣分社交的應用,但以用戶生活軌跡來打造線性社交圈的產品國內似乎還沒有。而且小坐的UI設計清新簡約,界面以蘋果的銀灰色調為主,信息流采用了虛線打孔設計,再配有擬物化的按鈕設計,整體用起來讓人感覺很舒服。
小坐(包括坐網)的創始人魏志成(Paul Wei),本科為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就讀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11歲做個人站長,17歲做Windows Mobile軟件和論壇。2012年,開始專心做zuo.com。現在Zuo 團隊成員發展到12人,小坐上線一個半月以來,用戶數約4萬,日活躍用戶3000,周活躍用戶1W以上。
小坐這款產品的基本邏輯,就是通過用戶輸入自己的出行線路(公交、地鐵、飛機、火車等),然後App會自動找到與他同線路的人。用戶可以像發微博一樣拍照發某一線路的新鮮事,或者發布線路話題來邀請同路好友參加,比如自駕到某地,或者在地鐵2號線附近看電影等。當然,你也可以查看所有用戶上傳的線路信息,或者只查看與自己同路的動態。另外你可以管理自己的線路,查看各線路上的乘客,或者留言、評論或聊天。
當然,由於剛剛上線,小坐在產品的打磨上還有所欠缺,比如一些功能隱藏的過於深,你要想完成某個操作,必須點擊四五次才行。另外產品細節上的一些邏輯也讓用戶摸不著頭腦,比如主頁上方中間的“動態”和“順路”,我切換到“順路”,竟然出來的是這條路上有哪些活動(比如話劇、電影、團購等),而要想查看我自己路線上的新鮮事,則需要在左上角順路裡找到我的線路動態。這樣的小問題還有聊天系統等,但總體來說,不太影響使用體驗,可能是產品的創新性掩蓋了某些細節上的不足。
說小坐是一款社交應用,是因為它就像微博一樣發布新鮮事,同時又像豆瓣一樣發布想參加的活動,看看有沒有好友同去。Paul 告訴PingWest,小坐主要解決用戶的兩個問題,一是 發現、記錄、分享日常出行路上有意思的新鮮事和去處,二是更好、更方便、更低成本地線下找人一起玩樂。對於第一點,我們很好理解,小坐甚至在這方面做得也不錯,但對於第二點,我們之間產生了重大的分歧。
首先,按照Paul的分析,用戶線下活動主要有五個步驟:
A. 查找,選擇去哪裡,玩什麼
B. 前往地點花在路上的時間、交通費
C. 前往地點的心理成本(不知道怎麼去、麻煩、去一個不熟悉地點的心理壓力等等)
D. 有沒有人一起去,誰有興趣、誰方便和我一起去
E. 消費玩樂的價格
一般的消費導向類產品,如大眾點評、美團,很好的解決了 E 這個步驟,同時也提供了A 的基礎解決方案。而小坐要解決的,就是A、B、C、D這四個步驟用戶面臨的問題,同時小坐的產品模式也很容易去解決這四個問題。
我同意Paul 的說法,但我個人認為,小坐應該先把“分享新鮮事”這個需求解決了,至少現在小坐做得不夠好,而且還可以做得更好。當社區氛圍逐漸形成之後,再去考慮與 O2O模式結合的問題,這樣用戶有了需求之後再去滿足,要比沒有需求硬是把用戶往上推要好很多。所以我覺得Paul 在這方面有的急了,社區類產品不是簡單的工具,它需要精心的運營。
而Paul 也認為,目前App上的大部分用戶都沒有這個需求,但他們認為,小坐引入這些個性化的“線下活動信息”,反而能起到一種助興作用,讓用戶有機會去嘗試一些新東西。Paul 還說,小坐是通過“同一線路”和“新鮮事”的功能,來達到陌生人之間破冰的目的,打破沉默,引入話題。而“線下活動信息”,則是起到引導用戶進入線下的功能,即“見面”。
當然,Paul 的這些判斷理論上並沒有錯,但我覺得他忽視了社交的前後邏輯和輕重緩急的問題。小坐的“新鮮事”功能還沒有做好,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未來產品在這方面演化的可能性和方向都非常多。而小坐的“線下活動信息”,用戶剛開始並不能很快用上,這就會成為一種信息干擾,反而不能很好的引導產品的演化。
Paul 稱,他們目前也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並且會和用戶進行溝通,通過大量的用戶數據來驗證一些產品的判斷和嘗試。不管是“新鮮事功能”,還是“線下活動信息”功能,他們都在不斷的完善中。鑒於這是一款很創新也很有趣的產品,我還是很期待小坐這款產品的未來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