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譯自Speckyboy Design Magazine,譯者@C7210 。在傳統的網頁開發乃至現在針對移動設備所做的設計,復雜炫目的效果對產品而言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
尤其在移動設備上,過於復雜的效果非但很少能為應用吸引用戶,反而時常讓用戶在視覺上產生疲勞,對產品界面中最基本的功能產生認知上的障礙。因此我們在設計中就需要參考“扁平化”的美學。
什麼是扁平化設計
在實際當中,“扁平化設計”一詞所指的是拋棄那些已經流行多年的漸變、陰影、高光等擬真視覺效果,從而打造出一種看上去更“平”的界面。
Layervault的設計師Allen Grinshtein曾經在HackerNews的一篇文章當中說:
“長久以來,網站的界面風格似乎都在遵從著同一種設計美學,大家都在用斜面、漸變、陰影一類的效果來突出界面元素的質感。對於設計師們來說,制作這類 ‘可愛’的元素簡直變成了行規甚至是榮譽。不過對於我們,以及為數不多的其他一些設計師來說,這種慣用的方式並非一定正確。”
去Layervault看上幾眼,四處轉轉,你會發現他們所追求的這種於簡約當中體現出的視覺美感。看到我們一直以來習慣了的那些視覺風格正在越來越多的網站和移動應用產品中被潛移默化的顛覆著,也是蠻有意思的事情。下面是其他一些例子:
Squarespace
新版的Squarespace幾乎完全采用了扁平化的視覺風格,只在一些細節當中使用了相對傳統的方式突出了重要的交互元素。試用一下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的產品在功能邏輯上還是蠻復雜的,但這一切都隱含在簡約直白的界面背後,你真的可以從中隱約感受到其設計團隊付出的心血。
相關閱讀:簡潔至上的Web設計 – 創意要素及設計技巧
另外一個大家所熟悉的例子就是Facebook了。
“Facebook是扁平化界面設計的絕佳案例。除了幾個主要的動作按鈕當中使用了輕微的斜面效果以外,其他界面元素全部采用扁平風格。鑒於他們多年來在這方面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特色,至少我們可以說這種設計風格對於Facebook來說是完全適用的。” - Ian Storm Taylor(Segment.io)
Rdio
Rdio最新版本的網站及產品界面中都采用了很徹底的最小化、扁平化的設計風格,你很難找到使用了陰影、漸變等效果的界面元素。
相關閱讀:最小化可用性設計
Nest
我曾經作為前端工程師參與過Nest的網站開發,現在依然記得他們的設計師對扁平風格的熱情追求。在他們的網站中,實際的產品及相關的應用環境照片作為“真實”元素融入到扁平風格的媒介載體(網站本身)當中,虛實結合,讓訪問者可以很容易的將注意力聚焦在產品上,而不會被網站界面上的視覺元素所干擾。
Beforweb
譯者小站亂入…譯者@C7210注
對擬物化的逆襲
正如20世紀建築界當中的極簡主義運動,扁平化設計風格的逐漸興起也可以被看作是對多年以來過度設計、過度雕琢的界面風格的逆襲;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蘋果一直以來的擬物風格被诟病的蠻犀利的。
Wikipedia對擬物化(“仿制品”、“Skeuomorph”)的定義是:
原有物件中某些必需的形式在新的設計中已不再必要,但新設計仍模仿舊有形式,以使新的外觀讓人感覺熟悉和親切。
舉個例子,我們通常會為界面當中的按鈕添加漸變和投影效果,因為現實當中的按鈕就是具有這些視覺特征的,即使這些效果對於界面元素的功能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又譬如有些天氣方面的應用會使用溫度計的形式來展示氣溫;在現實世界中,這種實體的存在是必需的,而在應用軟件當中,溫度計的形象則純粹是裝飾性的。
日歷應用當中皮革質地的設計元素是必需的嗎?如果按鈕上不使用3D質感,用戶是否還知道它們可以被點擊?有多少裝飾性的元素是真正必要的?
“在現實生活中,當按鈕被按下時,你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它的彈性,但在桌面設備或移動設備的顯示屏上,你無法感覺到這種物理回饋。看上去是實體的東西卻無法讓人感受到實體本該具有的反饋效應,至少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很蹩腳的、不符合預期的體驗。” – Allan Yu (svpply / eBay)
形式服務於功能
20世紀建築界的極簡主義運動當中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口號,包括“形式服務於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等等,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會談到這些。此外,我個人非常喜歡米開朗基羅在被問到他是怎樣創作大衛雕像時回答的:
“很簡單。我只要鑿去多余的石頭,留下有用的。”
對於界面設計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37signals的家伙們在這方面的本事是有目共睹的。要在實際當中卓有成效的實現扁平化風格的設計美學,作為設計師,我們本質上最需要關注的是產品功能如何運作,而不僅僅是考慮視覺呈現方面的問題。
扁平還是擬物?只是個選擇的問題
至少我沒有見到任何研究報告表明擬物風格的按鈕會帶來更多的點擊量。的確,有足夠多的理論和實踐結論可以證明在視覺上能產生更強對比效果的交互元素可以更好的引起用戶的注意,但我相信,在某些上下文環境中,一個扁平化的橘色按鈕所帶來的對比效應會高於具有凸起質感的按鈕。所以,上下文,也就是具體產品的具體界面環境,是這裡的一個關鍵要素。我們來看看其他設計師的一些看法:
“這件事和時裝時尚有些類似。當某種風格被全面普及之後,作為設計師,要想脫穎而出,你就得反其道而行之。” – Cemre Güngör (Branch)
“如果有人告訴你‘擬物化是不好的設計’,這就相當於在說‘紫色是丑陋的顏色’,沒有任何意義。” – Sacha Greif
“為什麼要在沒有任何實際證據的情況下貶低某種設計風格,同時抬高另外一種?忽略產品的實際功能與整體體驗而單純追求某種設計風格,這並不是一件令人興奮和愉悅的事。” – Geoff Steams (YouTube)
設計的好壞不是“美學”可以決定的
對設計風格的選取最終還是要取決於具體產品的實際情況。在我個人看來,相比於擬物化而言,扁平風格的一個優勢就在於它可以更加簡單直接的將信息和事物的工作方式展示出來,減少認知障礙的產生。
無論采用怎樣的風格,優秀的界面設計都需要遵從一些共通的設計原則:
一致性
通過具有一致性的設計模式及視覺風格,為用戶建立起完整一致的心智模型,使產品更加易用,提升整體體驗。
對比
通過對配色、尺寸和布局的調整,使可點擊的界面元素在視覺上與其他元素形成鮮明的對比。
布局
可以嘗試使用960gs一類的網格布局為界面設定視覺規范,使用戶的視線可以跟隨內容本身所界定出的路徑自然的移動,增強界面的視覺平衡。
層級化
最重要的東西要比相對次要的東西更容易被看到。關於這個話題我可以寫一整篇文章出來,簡單的說,就是在界面設計中著重突出那些與核心功能與常見用例相關的交互元素,而將其他操作元素置於次要位置,這可以使界面得到最有針對性的優化和簡化。
“我個人的經驗是,無論扁平化還是擬物化都沒什麼所謂,最重要的是界面能夠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清楚的識別出信息和功能的層級關系,並且很容易的知道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 Caroline Keem
目標用戶
不同類型的用戶所青睐的界面風格也有所不同。建築、設計、時尚等領域的用戶可以更好的擁抱扁平化風格,而其他更加“普通”的用戶則更容易接受相對傳統的擬物化界面。
反饋
當點擊行為發生時,要立刻向用戶提供清晰明確的視覺反饋。動畫過渡效果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反饋方式,例如在用戶執行操作後,使用旋轉圖標提示用戶系統正在進行響應。
推薦閱讀:為用戶的成功操作提供正面反饋
降低“摩擦力”
無論采用怎樣的視覺風格,都要使界面盡量簡化,減少用戶完成目標所需執行的操作,打造更加流暢的交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