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揭秘商業設計師能扮演的五種角色

揭秘商業設計師能扮演的五種角色

   在咨詢行業,投行等高手聚集的機構,有一群分析師替客戶診斷大量信息,提供建議,做出結論。在設計公司裡,這群分析師卻換了個名字,叫做「商業設計師」,到底商業設計師在做些什麼呢?來看揭秘 >>>

揭秘商業設計師能扮演的五種角色 三聯

  圖:好的產品要同時滿足,需求性,商業可行性跟技術可行性。圖引用自 Matilda 串串演講

  在產品開發團隊的商業顧問,最重要的是得扮演「橋梁」的角色,替團隊找出商業的永續性,聽起來有點難懂,對吧?借用當紅 HBO 的美劇 「硅谷」來比喻:Richard Hendrick 是 Pied Piper 創始人,他無意之間寫出了一個史上最強的壓縮算法,知名的風投 Peter 有興趣投資他,但開出了一個嚴格的條件。

0002

  左圖,Peter 要他們商業計劃書才打算投資;右圖,MBA 哥幫 Pipe Piper 寫完商業計劃書,圖片引用自 TV Series-Silicon Valley by HBO

  這時候,從 Holly 跳槽來的 MBA 幫了一個大忙,把所有電子表格做好,說服 Peter 未來 Pipe Piper 這個產品的商業模式,可能盈利模式為何,並訂出未來 1-2 年的裡程碑。這就是一個典型分析師,或者商業設計師的工作。在一個新產品開發或新服務設計的項目裡,我們這群人通常在團隊內執行以下幾種任務:

  (1) 替團隊跟客戶了解行業趨勢

  (2) 透過二手數據分析,在用戶調研之前快速建立需求假設

  (3) 由競爭者與新創公司的服務來啟發靈感

  (4) 透過異業研究來觸類旁通

  (5)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調查市場大小,制定商業策略與創業提案

  下面就來細說每項任務的不同之處吧~

  1、替團隊跟客戶了解行業趨勢

  因為在第三方工作,我們有機會接觸大量來自不同產業的客戶群,了解他們的問題,學習他們沈澱十年才習得的行業精華知識。不過,在一個跨領域的產品開發團隊裡,成員通常來自多元背景,要怎麼讓團隊的人類學家,設計師,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在短時間內快速理解一個陌生的產業?這時候,商業設計師經常扮演「行業家教」的角色,在短時間快速搜集大量信息,匯整成一場能做 30-60 的摘要簡報,讓每個人都能快速變成行業專家。一份好的產業 101 報告通常有以下內容。

0003

  圖:在投行,咨詢公司內,每天都有高薪的分析師在生產大量的市場報告,圖來自邁博匯金

  市場規模:市場到底有多大?行業內的公司總共可以賺到多少錢?

  成長速度:這個市場每年以多快的速度增長?

  主要產品/服務:目前要產品服務模式,定價,銷售量,甚至是用戶反饋評論為何?

  行業大事:近 1-2 年必知的重大新聞

  產業鏈分析:供應鏈如何組成,成本售價如何形成,哪些玩家具有議價力

  競爭者分析:行業領導公司最近的舉動,如重大投資收購,銷售量變化,人士任命等

  核心競爭力分析:綜合以上,推薦出目前在該行業最佳的做法

  或許你我曾經在報紙上讀過以下類似的文章,這就是一個簡化版的行業 101 簡報

  案例:2013 台灣太陽能市場分析

  目前太陽能市場以每年 X% 速度成長,市場規模達到 XX 億。每年以 % 成長,高於 GDP 成長率與股市平均投資回報率。近年,歐盟與美國對兩岸太陽能實施反傾銷關關稅,對產業產生巨大打擊。太陽能產業的供應鏈可大致分為多晶硅純化 -> 晶柱 -> 薄片電池 -> 系統組裝 -> 安裝施工。以多晶硅純化為例,目前台灣無供貨商, 唯一的福聚也因成本因素於今年初宣布破產。

  太陽能產業是一個典型的政策為驅動的 B2B 市場,由於目前電池技術尚未成熟,發電只能回賣給國營的電廠,因此電力公司為獨買獨占,只要政府不願意補貼,多發的電就是浪費。

  由日本的經驗看來,由於大部份太陽能訂單來自政府標案。好的供貨商必須能整合太陽能系統,建築與設計。有能力介入都市政策,提供城市級能源解決方案,而非只單純的銷售低價的太陽能面板。因此,我們看好具有整合設計,安裝的系統組裝廠商,他們貼近市場需求,能爭取到高價值的訂單,而不受太陽能景氣波動的影響。

  有了以上的產業了解後,團隊每個人能快速變成行業專家,雖然不敢說非常懂,但至少能跟企業的 CEO 談論產業的重大問題,而不會被這些專有名詞跟數字嚇到無法應答。了解商業模式的設計團隊,更能在發想產品需求時多考慮一層商業可行性,讓最後的方案能夠更接近落地

  2、透過二手數據分析,在用戶調研之前快速建立需求假設

  這個月初,接受 Benson 的邀請,我到台灣的知名新創企業去分享「新創企業該怎麼做用戶研究」,會後有個問題一直讓我印象深刻:身為一個新創企業,如果沒有時間做長時間,大規模的用戶調研,那該怎麼辦?

  其實,這是困擾每一個產品團隊的問題。一個由第三方負責、完整的市場調查往往昂貴而費時,在產品上線壓力下,產品經理 / PM 往往很難排出一個完整的 4-8 周去做需求訪談。這時候,好的商業分析小助手能幫上點忙,透過調查前人所做過的消費者調研,市場調查報告等,快速搜集很多別人已知的珍貴情報,然後挑出重要且緊急的項目來做研究。這種方式我們將它稱為 “假設性思考”:快速假設建立,數據驗證,修正結果,產生行動:

  具體而言該怎麼做呢?通常我們會分以下幾個步驟,

0004

  圖:用議題樹拆解廚房為什麼臭

  第一步:用議題樹 (issue tree) 把一個大問題拆解,模塊化成許多彼此互補的子議題

  議題樹是一種在管理咨詢業常用的思考工具,用於把大的問題拆解成小的模塊一一破解,這些小模塊必須做到 MECE (Mutually Exucl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用白話說就是拼圖啦,把問題切成小小塊的拼圖,這些拼圖缺一不可,拼在一起是完全的整體,但又能各個去分析解答。

  第二步:假設建立:用自身的經驗,試著快速替所有未知的問題下個「速解」

  這些小小塊的拼圖,有些是自己能解答的問題,有些是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解答的問題,不管能不能解,都先來個 “速解”,給他個假設。

  第三步:二手資料調研,找出別人做過的分析,評論,試著左證自己的見解

  花一定的時間搜集二手資料,甚至可以快速 Google 即可,找出足以左證自己見解是對的證據。或者快速訪談這個產業的專家,做這行的親朋好友,快速得到反饋

  第四步:挑出最不確定的 1-3 個問題,來設計用戶研究計劃,並找出適合的 TA 做調研

  最後,將這些拼圖拆開一一檢視,找出你自己最不能回答的,這些才需要做使用者研究

  一個類似的案例是我們之前做的生鮮電商調研,當時,經過議題樹的拆解,我們發現「如何建立在線交易的信任」是最需要透過調研來回答的問題。在調查開始前,能快速做大量的相關消費者調研,學術研究文獻回顧,找出這些教授們用納稅人的錢累積的知識結晶。有理論框架後,能針對這個設計相對應的研究問題。

  當時我們參考了許多國內外關於農夫市集的研究,發現:在農夫市集內,生產者能跟消費者有直接的對話,在這些話家常,討價還價,跟長期購買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對於生產者的信任,並且認同其有機,綠色理念,產生一批死忠消費者。知道了這個洞察,我們便將它當作研究的重要假設,並且在後續研究中,嘗試印證並且搜集如何在電商應用的作法。

  3、 由競爭者與新創公司的服務來啟發靈感

  2013 年底,當時的 HP 在台灣舉辦了一場 Demo Day,ubike 團隊也受邀參加,總覺得自己做的公共腳踏車查詢 App 很鱉腳,沒辦法讓外國的創投認可我們。為了吸引國外創投的目光,我們一夜狂想,總希望能想出下一個 Dropbox 等級的新點子來打動潛在投資人。記得當時想了數十個點子,最後篩選出幾個

  腳踏車站的陌生交友,搖一搖能認識某一個也在等車的人,增加約會機會;

  搞個送車上門 O2O,讓想騎車的人可以付錢預約公共自行車,由專人送到府上

  做一個網絡車鎖,讓每台腳踏車都變成 Uber 般的公共腳踏車,讓想出租的人能賺錢;

  制作旅游包,讓 APP 變成 Lonely Planet 般的旅行平台;

  把車站變成廣告點,想查車的人就得看附近的商家廣告;

  將車流的大數據數據分析匯整,轉售給捷安特跟附近商家做廣告效益分析

  興奮不已的我們,覺得自己可以顛覆世界了,但手癢的我忍不住查了這個新創公司數據庫,越查我眉頭越皺,眼神越沉,每一個點子都有人做過!但做的成功與否,完全看團隊當時的努力。雖然後面我們仍然沒有被那群硅谷創投青睐。但這次經驗也讓我深深領悟到一個道理:點子一點都不值錢,執行出來的成果才是。

0005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