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日常生活中包含的設計倫理

日常生活中包含的設計倫理

 日常生活中包含的設計倫理 三聯

  當年我去考研初試的時候,在招待所和一位考博士的哥哥同住一間。一次他問了一個問題:“你說客機上為什麼不給乘客降落傘?” 我以為他在開玩笑,回了一句:“如果飛機真的故障了,誰先跳下去?”

  設計和制造者要經過多方面的考慮,決定最終方案。不僅僅考慮設計制造成本、功能性和環境污染,還要包括社會、道德、倫理問題。以客機降落傘的問題為例,即使從成本上解決了每個乘客一個降落傘的問題,而且每個乘客都會使用降落傘,那麼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誰先跳?領導麼?此時對決的是求生的欲望和社會倫理。與其思考如何跳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提高飛機本身的安全性上。

  小題大做一下,我就聊一些設計倫理的問題。維克多· 帕帕納克在他的著作《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中,從社會、環境、道德等多個角度分析和批判了從工藝美術運動以來的各種過度設計和生產,雖然我覺得書中有些言論過於偏激,沒有考慮到人自身的精神需求,但是其從人類社會長遠發展角度的顧慮,基本都是正確的。

  這裡沒必要重復帕帕納克的話,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看書。反復的扯環保、自然、社會的話題也沒實際意義。過去的幾年裡,我或公或私的游過幾個國家,所以我根據觀察到的,這些國家在現實中對某些問題的處理,去分析幾點,為什麼有時候要捨棄設計美感;有時候還要容忍一些不好的習慣;如何用設計去處理一些矛盾。

  是非對錯,要直言不諱

  2010年隨導師去首爾參加設計雙年展。韓國對於設計的重視和普及程度的確超前我大中華很多年,且不說路邊的咖啡廳,就連服裝批發市場的小攤位,每個都是精心裝修的,上百個店鋪,各有特色,令人啧啧稱贊。

  在首爾的幾天,除了白天布置展覽外,晚上能有自由活動的時間,人生地不熟的我也只能是跟著大部隊去東大門購物。在一家商場門口,看到一個人形的煙灰桶,透明亞克力材料,裡面充滿了棕色的液體,肺髒的輪廓清晰可見(圖1)。煙灰和煙灰從頭部的嘴巴的位置丟進去,沉到肺裡。惡心吧?嗯。

  設計師是不是要創造美的東西?沒錯。但是設計師同樣有引導民眾積極健康生活的責任。某個設計師“任性”的制作了這樣一個令人反胃的煙灰桶,而且擺放在人流最密集的鬧市區,以最“暴力”的方式告訴大家:戒煙吧,不然你的肺也會這樣。”因為對於煙酒賭博這幾種嗜好,任何溫婉的方式都是無效的,很多人都是在得知朋友得了肺癌去世後,才下決心戒煙的。

  換過來說產品和交互設計,涉及到用戶身體,財產安全的,都要用最直接,明顯的方式來提醒。紅色的刪除按鈕,付款時反復的操作確認提示。不要嫌啰嗦,設計師既然要對用戶負責,那麼這方面用戶也必然要聽從設計師的。

  限制行為,不如改變媒介

  圖2是在首爾閒逛時看到一條街的電線桿(因為只拍了這一張,所以給妹子打了碼),桿子外包裹了一層有肌理的塑膠,目的是對付在電線桿上貼小廣告,海報;因為附著面積極小,即使貼上,也容易撕掉,甚至在風大的情況下就被吹掉了。相比於請城管或清潔工的成本,這種設計制造的成本更加低廉,而且全天24小時待命。

  我們無法完全限制人的行為,無論是否合乎道德或法律。換一種思路,通過改變行為的媒介,杜絕或是削弱行為結果,或許帶來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認為設計是最民主的,因為我們從不強迫人去使用我們的產品,盡管商業上會通過廣告和利益回報來吸引人,但選還是不選,全在用戶自己。

  改變媒介的例子很多:用戶會輸錯或忘記密碼,指紋識別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Facebook messenger起初是整合在Facebook app中的,但是與社交信息產生了混亂,於是單獨抽出成為獨立的app;對於很多瑞士軍刀類型的App,與其讓用戶面對眾多功能不知所措,不如分成幾個專注的App來得有效。

  少數服從多數,但不要拋棄少數

  11年冬天,忙裡偷閒和兩個同學跑到日本玩了幾天,臨走前導師說:“我們打算做一個關於公共設施的課題啊,你去的時候多留意一下吧。”所以我就自費去“研究”了一下島國的公共設施。

  從城市的公共設施更容易分析設計者的社會視角。所以還是聊聊吸煙問題,日本是在街道上禁止吸煙的,但是走著走著煙瘾犯了怎麼辦?當然不能完全不顧及煙民的感受,所以在東京街頭,經常看到吸煙隔離區(圖3)。基本的結構都是通過金屬或玻璃隔板劃出一塊十幾平米的區域,裡面放置幾個煙灰桶。你要吸煙,那麼請到吸煙區,過完瘾再出來。不僅在街頭,地鐵站等公共場所都有專門的吸煙隔離區。我在國內從沒看到專門的吸煙隔離區,基本上都是哪兒有煙灰桶,哪兒就是吸煙區。

  我這裡贊島國的處理方式,因為他們不是單一的“禁”“限”處理問題。吸煙的畢竟是少數人,為了多數人的利益,對煙民們進行一定的限制,同時設置吸煙區,是十分人性化的處理方式。

  一個用戶群體的行為習慣,有九成是相同的。另外還有一成的用戶,各有各的奇葩。好的設計當然要先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還成下的一成怎麼辦?對少數用戶置之不理是極不人道的。將這部分用戶的行為習慣再進一步梳理,得出幾種模式,再賦予產品調節模式的功能。

  軟件設計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遠比產品設計容易的多,通過提供用戶自定義的選項,用戶依照自己的習慣去設置。說道少數人,我們從開始學設計的那天,就反復強調要為弱勢群體思考,但是我國幾乎找不到規范的盲道。我們在一味的思考去把APP的界面做得有吸引力的時候,有誰想過色盲和色弱用戶是什麼感受呢?

  總結

  生活中有無數的矛盾,設計師在創造過程中面對的主要矛盾就是美學與功能,也是產品的精神屬性和物質屬性。兩者並非完全對立的,卻又在天平的兩端,設計師們一直在尋找著最佳的平衡點。但是對於某些情況,讓天平向某一端傾斜或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設計師對客戶和用戶都負有責任,而且要對環境和社會有長遠的思考,根據情況的不同,“粗暴”和“委婉”的方式都在選擇范圍之內。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