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設計的發展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進步,當今社會,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成為包裝設計的重要特征。現代意義上的包裝設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說,包裝設計的發展與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同步的,當我們悄然進入了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已在中國大地上萌生,面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我國經濟騰飛的現狀,需要更多,更有才華的包裝設計師湧現,包裝設計師肩負著為社會發展創造財富的歷史使命。
一 :時代召喚優秀的包裝設計師
在當今經濟沸騰的中國,包裝設計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來面對這樣的時代呢?
1.包裝設計的觀念與時代的關系
"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形態,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回顧工業化時代,機器設備和原料是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來源,隨之所體現的設計觀念也應與這一時代相符合。因為高效率的商業視覺運作,引發了公眾對視覺信息的狂熱需求。通過占領人們的視野,包裝設計這一商業文化占據了時代精神的制高點,在包裝設計對公眾視覺趣味的有效改造過程中,包裝設計的從業人員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包裝設計師的專業技能使他們在這場充斥著利潤炒作的商業游戲中成為大眾新寵。
誰都知道視覺形象幾乎能涵蓋人們已知的一切,包裝裝潢藝術與包裝技術的運用,對於商品的流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知識經濟時代,在商業文化的強勢話語下,包裝設計的從業人員必須設計出於時代合拍的作品才能讓消費者接受,以適應和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2.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
從文化的觀點來看,人、社會、自然構成一個世界的有機系統。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生活環境,任何民族的設計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脫離不了當時社會文化環境中滋生的民族精神。包裝設計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各個民族不同的設計風格和民族精神的創造集合,世界性的設計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
在當前,中國與世界文化增強交流的同時,大量的西方設計觀念和作品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一些短視的設計師會在當今中國設計界巨大的"西風"聲浪中淹沒,只是一味的推崇西方設計流派,設計大師。面對中國的設計風格,設計精品漠視。不能在吸收西方設計精髓的同時對中國優秀的、傳統的設計作品進行研究,學習和發揚光大,這對我們培養具備有民族責任感及中國氣質的當代包裝設計師是有害無益的。
中國是典型的東方民族,設計藝術源遠流長,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構成世界東、西兩大文化的主干之一。在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在地球村裡,東、西方文化猶如一個人的左腦和右腦,猶如地球是由東、西半球構成的一樣,是一個完整事物的兩個方面。
西方擅長線性的、個體的、機械的思維方式。它重分析、演繹和理性的邏輯與判斷,強調無機的理性分析、排列與組合。主張矛盾的對立,反映在自然觀上,講究個體性、間斷性、有形性和組合性。它是由古希臘原子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他們的繪畫作品運用幾何學的焦點透視,畫者的視點固定不變,表現的是瞬間的、靜態的和三維的效果;他們研究色彩利用三稜鏡把日光分解成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還深入分析各種光譜的波長和振幅等;他們畫人物從解剖屍體入手,畫鳥、獸要做成標本,並稱之為"寫生"。作畫時,常常閉上一只眼睛進行觀察,認為這樣才能看的完整。
而東方擅長圓道的、整體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它重綜合、歸納和感性的直覺與頓悟,強調有機的辯證統一和事物的普遍聯系。主張矛盾的和諧。反映在自然觀上,講究整體性、連續性、無形性和化生性。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它是先秦的道家,儒家思想和氣論的自然觀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中國人表現山川、園林運用散點透視,畫者移步觀景,視點隨需要來回移動,表現的是歷時的、動態的、四維的效果,中國人的色彩研究,注重人文因素,根據中國哲學的"陰陽五行"把青、赤、黃、白、黑色定為五方正色,並與方位、季節、神靈、情欲、味覺、音域等聯系起來,中國人作畫從不畫僵死的東西,齊白石畫蝦要在水中觀察動態,顧闳中畫《韓熙載夜宴圖》,要去韓府目識心記。張大千畫山水也都走遍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並不能簡單孰優孰劣加以評判。
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和人文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哲學,思維方式,由於與現代科學在世界觀方面所顯示的征兆有某種相似,因而日益引起了現代西方科學家和哲學家以及藝術家的興趣,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維方式,都不同於西方傳統的觀念,而與中國注重整體、相對、和諧的傳統思維方式更吻合。波粒二象性理論、統一場論、中西醫結合及大爆炸宇宙論,都證明在東、西兩種傾向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實現結合。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和擴展,為東、西方文化的互補與合流提出了更為現實的可能性。
因此,融匯東?西方文化的精髓,更深層次地去挖掘中國文化藝術中的寶貴財富,對中國古代?以及民間的藝術和設計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和創新,才能使中國的文化更好的借助包裝這一媒介傳播於世。而拒絕把中國藝術簡單粗暴地強行置入設計中。當前計算機的普及使用使復制中國古代圖形、拼湊廣泛出現在設計中,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文化的傳承其生命力是創新,只有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式,與時代和觀念相結合才能被消費者接受。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的包裝設計,其核心是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上,傳承和超越才是順勢而合之道。
3.傳承和超越的關系
傳承;需要對本民族的文化作深層的理解,(包括哲學、文學、藝術、民俗等),所謂設計中民族性的體現,也並非簡單地在招貼上畫一二個京劇臉譜,把包裝換成瓷器。在高層建築上蓋一個坡屋頂,把故宮太和殿建築樣式直接做成華麗的裙褲,這些對民族式樣的圖解和直接信用,未免對民族文化的傳承的理解太過膚淺。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應立足於透過其形式之實把握其精神之真,"傳承"要求我們更多地去關注?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將其內涵化為修養,然後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在對待傳統文化問題的價值取向上,傳承是本原,超越是其走向。"超越"就是在設計中對本土化肯定的同時,還要不囿於傳統的樊籬,多借鑒國外一些精妙設計的內涵,多留心國際審美時尚,多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從形式上升華,形成同國際間的對話與交流。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設計作品在應用了國畫的筆墨意味的同時,又富於設計新的構成方式,作品給人的感受是很中國又很國際,也只有在傳承和超越的結合下才能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包裝設計作品來。
二:借用與創造的關系
在現今包裝設計界內,業已形成的視覺經驗在文化策略與技術上的可操作性使圖形的"借用"大量出現,從商業角度來考慮,商業運作的要求就是,以最少的投資(包括風險的承擔)謀求最大的利潤,對成熟文化的借用,對已形成相當接受度的視覺的經驗的模仿,正符合商業視覺運作的要求。
過去數個世紀以來,已沉澱為公眾視覺記憶與審美尺度的豐富視覺遺產,經過長時間的汰選,公眾層面的消化,所形成的大眾圖像與歷史影像,能輕易的與公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其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味又能輕易被公眾解讀,於是,在追求更快?更多的獲取商業成功時,任何一個既想從消費機制中謀利,又想保持個人創作獨立性的藝術家與設計師,把目光投向對大眾視覺經驗的借用與在創造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藝術性與商業要求在此達成共識,當前的卡通文化、日常場景的陌生化描述,中國傳統圖案、著名油畫裡的形象和古典文學、戲劇的人物以及童話、民謠在和設計的廣泛結合中使消費者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容易感召消費者,達成購買目的。
三:面對"風格化"的思考
許多視覺藝術的從業人員都發現,在視覺信息泛濫的時代,"風格化"的作品能很好的為公眾識別記憶,這就符合了商業視覺運做中關於"有效識別"與廣告效應的要求,像任何一件手續齊全的商品,它必須有表明出處的標識、商標,而作品的"風格化"就起著某種商標的作用,許多視覺藝術的從業人員強調的個人"風格"就是基於此原因的一種"視覺搶注",從商業角度把握住了公眾的視覺趣味與視覺習慣,這種急迫的"視覺叫賣"心理,發展出的"風格"往往是空泛的與浮躁的,這種作品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使"風格"成為一個話題,一種強烈的視覺信息,一個能被商業炒作與宣傳的賣聲,而後"風格"發展到極限,作者本身就要求現場說法,連"風格"也退場。這種"直銷式"的視覺販賣,終將導致視覺藝術的徹底商業化,而使其異質性與原創精神損失殆盡。
"風格化"的歷史由來已久,事實上,大多數成功的視覺藝術大師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但這種風格並非預設的目標,而是多年的視覺經驗與文化侵潤所形成的,如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也是經過多年的各個時期並吸收前輩的成果和大量的藝術實踐自然形成的,但開山立宗的大師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情況下,"風格"是一種已有元素的再發現與技法的拓展,進而有新的運用方式。如設計師靳埭強運用水墨語言在平面領域的突破。
藝術家與設計師形成的個人"風格"本無可厚非,可一旦出於公眾的獵奇心理,而大玩視覺噱頭,所形成的"風格"只是一種視覺污染,特別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