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
┊
┆
753fzp
[新手]
國際貿易價格術語?
0分
標簽:術語 國際貿易 回答:7 浏覽:2041 提問時間:2005-12-22 17:44
共0條評論...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愛問知識人的觀點
┆ ┆
現將《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 2000)的相關術語列明如下,以備參考。
E組發貨 EXW 工廠交貨(……指定地點)
F組主要運費未付 FCA 交至承運人(……指定地點)
FAS 船邊交貨(……指定裝運港)
FOB 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
C組主要運費已付 CFR 成本加運費(……指定目的港)
CIF 成本、保險加運費付至(……指定目的港)
CPT 運費付至……指定目的港)
CIP 運費、保險費付至(……指定目的地)
D組貨到 DAF 邊境交貨(……指定地點)
DES 目的港船上交貨(……指定目的港)
DEQ 目的港碼頭交貨(……指定目的港)
DDU 未完稅交貨(……指定目的地)
DDP 完稅後交貨(……指定目的地)
在上述價格條款中,我們用的比較多的是:FOB / CFR(C&F) / CIF。
A. FOB(...named port of shipment)——裝運港船上交貨 (——指定裝運港)按照《通則》的解釋,賣方必須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期內,在指定的裝運港將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船上,並及時通知買方。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風險即由賣方轉移至買方。
買方負責租船訂艙,支付運費,在合同規定的期間到達裝運港接運貨物,並將船名及裝船日期給予賣方充分的通知。
賣方要負責取得出口報關所需的各種證件,並負責辦理出口手續。買方則負責取得進口報關所需的各種證件,並負責進口報關。
賣方應向買方提供通常的單證,證明已完成交貨裝船的義務。 其中的運輸單據則應在買方承擔費用和風險的條件下,賣方給予一切協助,取得有關運輸合同的運輸單據。買方應接受與合同相符的貨物和單據,並按照合同規定支付貨款。
B. CFR(...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運費(...指定目的港)
CFR與FOB不同之處在於,由賣方負責租船訂艙並支付運費。按《通則》解釋,賣方只需按通常條件租船訂艙,經習慣航線運送貨物。
CFR在貨物裝船、風險轉移、辦理進出口手續和交單、接單付款方面,買賣雙方的義務和FOB是相同的。
C. CIF(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保險費加運費(...指定目的港)
CIF與CFR相比,買賣雙方所承擔的義務相同。但以CIF方式成交,賣方還承擔為貨物辦理運輸保險並支付保險費的義務。在FOB和CFR中,由於買方是為自己所承擔的運輸風險而辦理保險,因而不構成一種義務、按《通則》解釋,賣方應在不遲於貨物越過船舷時,辦理貨運保險。在合同無明示時,賣方可按保險條款中低責任的險別投保,投保金額最低為CIF價格的110% 。
3、貿易術語的表達與使用
貿易術語的表達 :貿易術語應在貨物單價中得到表達。
在國際貨物貿易合同中,單價應包括:計價單位、價格及貿易術語。其中應注意在貿易術語的縮寫字母後面,寫上規定的裝運地(港)或國的地(港)。
例如:每噸1000美元 FOB上海,此處上海應為裝運港。
每噸1100美元CIF紐約,此處紐約應為目的港。
每噸1200美元CIP紐約希思羅機場。此處紐約希思羅機場應為空運目的地。
貿易術語的使用:不同的貿易術氛買賣雙方承擔不同的義務。采用何種貿易術,既關系到雙方的利益所在,也關系到能否順利履約,所以在洽談交易時,雙方應恰當地選擇貿易術語。目前在國際貿易中,較多使用象征性交貨的術語、即以裝運港或裝運地交貨的方式成交。我國外貿企業在進出口業務中,對貿易術語的選用主要考慮下列因素:
· 有利於我國遠洋運輸業和保險業的發展,增收減支。我國在進口貿易中,大多使用FOB或FCA術語。在出口貿易中,則爭取按CIF或CIP方式成交。
· 有利於發展雙方的合作關系。有些國家規定進口貿易必須在本國投保,有些買方為了謀求保險費的優惠,與保險公司訂有預保合同,則我方可同意按CFR和CPT方式出口。在大宗商品出口時,國外買方為謀求以較低運價租船,我方也可按FOB或FCA方式與之成交。
· 與運輸方式相適應。FOB、CFR、CIF 只適合於海洋運輸和內河運輸。在航空運輸和鐵路運輸情況下,自應采取FCA、CPT、CIP術語。但即使是海洋運輸。在以集裝箱方式運輸時,出口商在貨交承運人後即失去了對貨物的控制,因而作為出口方,應盡量采用FCA、CPT、CIP方式成交。此類貿易術語還有利於出口方提早轉移風險,提前出具運輸單據,早日收匯,加快資金周轉。
· 重視規避風險。我方進口大宗貨物需以租船方式裝運時,原則上應采用FOB方式,由我方自行租船、投保,以避免賣方與船方勾結,,利用租船提單,騙取貨款。
各種術語風險及責任請參閱
回答:2005-12-23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