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網頁制作 >> 交互設計 >> 讓網頁在各式終端“奏響美妙樂章”!

讓網頁在各式終端“奏響美妙樂章”!

   科技在進步,網頁設計的技巧也在進步。新的科技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新的解決方案。有時,我們面對嶄新的未知領域,實在是毫無經驗,只能根據直覺去打造解決方案。而有時,我們在新領域面對的問題有過去的影子,我們可以從歷史、別人的經驗中找到答案。

  相對其他設計那漫長而又榮耀的歷史,網頁設計的歷史有限,因此能給出的經驗也相對有限,而我們又不得不借鑒這段有限的歷史去解決近乎無限的問題。雖然圖形設計和視覺傳達藝術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學習。但是網絡完全不一樣,我們不應該被束縛,因為網絡的本質是自由。如果我們能夠分析出問題的因和果,分析出問題的組成,那麼問題就好解決多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規律,有章可循,我們可以向一切學習,獲取靈感,從而解決問題。即使是音樂和心理學這種不相關的領域,我們也可以從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即使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樂章,其中也暗藏著迎接挑戰的方案。

  本文我們將進行一次歷史的穿越,讓那個時代偉大的藝術家巴赫來解決網頁設計中的問題——網頁設計,該如何適兼容性不盡相同、特性各異的不同設備。

  巴赫和他的十二平均律

  1722年,巴赫收集整理了自己的鍵盤曲集,打算用此來為年輕的音樂家教學。這本曲集包含了48首曲子——從C到B有十二個音,十二種調性,每種調性包含了大調與小調。調式總和為24,而每一個調都寫了前奏曲和賦格曲,共計48首。現在成為了西方音樂的主要規范,這是西方音樂史上總重要的作品之一。巴赫將此命名為平均律

  你要知道巴赫時代的鋼琴是古鋼琴,和現代鋼琴不同,那時候的鍵盤現在看起來也很非常規。古鋼琴的發音原理是:通過羽毛管的撥子撥動金屬弦發音,且擊弦後立即脫離琴弦的裝置,所以無法連續彈奏,一次只能彈一個鍵。在那樣落後的時代,想要將十二個大調彈奏的合調,是很艱難的。因為在巴赫的時代,所使用的調律法節本上是純律,這很不利於轉調。

  想要改變物理規律很難,但是人類的觀察角度卻很容易轉變。問題:無法和諧的彈奏。原因:1.鋼琴物理因素。2.彈奏無法合調。既然物理上改造鋼琴很難,所以巴赫換了一種角度來思考,他將問題重新定義,主要致力於“合調”問題的解決。巴赫將8度音程平均分為十二個半音。這樣,問題就得以解決。這種折中的、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被稱之為音律。

讓網頁在各式終端“奏響美妙樂章”! 三聯

  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第一首前奏的開頭部分(圖像來自:維基百科)

  這種因巴赫而馳名的、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音律系統被稱之為十二平均律,今天西方音樂的“均分律”和“平均律”有一些差異,但是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使每個按鍵略有差異(或者說是略有瑕疵。,這樣就能合理利用全鍵盤。這是音樂上的實用主義。

  那這跟界面設計有什麼關系?

  網頁設計近些年來最令人興奮的進展是什麼?是網頁設計對多設備浏覽的支持。不再是那種支持多浏覽器浏覽的小把戲,而是支持不同特性設備浏覽:不同的屏幕尺寸,不同的兼容性,不同的使用場景,不同的界面。

  盡管響應式設計網站以及具有設備針對性的網站能夠重新塑造設計,使之符合不同設備上的用戶需求。但這並不是萬能的辦法,有時問題依然會凸顯,我們依然要采取最妥當的決定——這時,我們便可以借鑒平均律中的方法,將平均律作為一種隱喻,幫助我們解決設計問題。

  將這種概念應用到界面設計中也非常簡單:為了將優質的用戶體驗提供給盡可能多的設備,就不得不做出犧牲,個別界面可能會“略有瑕疵”。小小的折中能夠使設計的適應面更廣,應用更多樣化。

  觸摸至上的設計

  這種折中的設計思維,可以體現在觸摸交互界面中,現在它以經扎根於桌面網頁設計中了。

  在觸摸交互界面中,手指作為定點設備,它比鼠標的指針大得多,這就需要更大的觸摸對象。為了確保可用性,交互元素也需要更大。出於美學的考慮,相應的需要增大內邊距和外邊距。因為更大的交互元素需要更大的邊距來保持一種視覺上的平衡感。

圖片2

  Gmail 在新設計中采用了很多留白區域,增大了按鈕的內邊距,非常適合手指操作,盡管這是桌面版的設計。

  按照以前的思維,觸摸交互界面和桌面界面泾渭分明,但iPad的出現以及流行使兩者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iPad為兩者“牽線搭橋”。iPad的觸摸設計影響了桌面界面設計。可以留意一下最近桌面界面設計的主要作品,諸如Gmail,Twitter,以及一些CSS圖庫,你可以看到網頁上的設計開始跟以前略有不同了。似乎元素看起來更…豐滿了。更多的留白區域,更大內邊距的按鈕,總體來說,就是元素更大了。當然,日益增長的桌面屏幕尺寸也是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

  這種設計,對於鼠標操作來說,可能元素排布不是很緊密,但是卻給拇指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間,防止了觸摸的誤操作。允許些許的不完美,以提供更普遍化的用戶體驗。等等,聽起來這論調怎麼那麼熟悉?沒錯,這就是界面設計中的平均律!

  我們要注意到,如果界面設計能夠適合手指的觸摸操作,那麼該設計一般會更適合桌面上的鼠標操作。易於觸摸的按鈕通常會更易於點擊。平衡來自混亂,完美來自些許的瑕疵,通過這種設計方式,在滿足觸摸交互體驗的同時,也提升了桌面場景的體驗。

圖片3

  微軟的Metro化設計語言以觸摸為主,達到了很好的交互性。

  通過響應式設計實現的普遍化設計

  盡管關於響應式設計的討論,很多聚焦於技術層面和響應式概念的層面,但是“響應能力”這個指標不應該是我們的目標,只是我們為了滿足用戶需求的某種條件:只是我們對於不同內容的呈遞所需要具備的工具;只是我們用來壓縮圖像大小的一種技術;只是我們用來合理布局,更好的呈遞信息,以適應小屏幕顯示的一種手段。

  響應式設計的核心目標是為不同設備提供普遍化的體驗。

  掌握響應式設計的過程,便是一種普遍化設計的訓練,掌握了響應式,我們便對設計的“平均律”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Boston Globe的網站便是此理論的絕佳案例。

圖片4

  The Boston Globe 是響應式設計的絕佳案例,適應性很強。

  響應式設計策略簡化了設計,一種設計便能滿足多用設備的閱讀需求,The Boston Globe的網站就很棒,用戶在任何設備上都可以獲取舒心的閱讀體驗(即便是蘋果的牛頓古董計算機也能)。這不僅僅是一種前段技術。響應式設計通過對media queries和JavaScript的巧妙運用,讓設計具備更靈活的彈性,提高了設計的適應能力。

  這是一種可調節、均衡的設計。盡管極簡主義設計極度有型,但我曾經以為它只能在桌面上實現,而曾經的移動端界面設計,大多過於注重裝飾,顯得華而不實。將桌面上的設計風格移植到多個平台,以追求一致性的體驗,這本來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但是響應式設計橫空出現。設計師做了一點點權衡,在設計上進行了調整,一種設計便能適應多種應用場景——你看,設計師也會彈奏十二平均律。

  移動優先的設計

  前面的案例大多和平面設計有關,但是平均律的思想可以為設計師所用,用來進行產品設計,用戶體驗設計,信息構架——幾乎涵蓋了設計的各個領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以及移動至上的設計理念。

  如果你信奉“移動優先”,並以此為自己的設計理念,那麼恭喜你,你的理念和平均律的思想不謀而合。只要你的設計流程圍繞移動端展開,並且設計能夠符合移動應用場景的苛刻條件,那麼你的設計將具有一種簡樸、實用的美感,因為非常凝練,只包含產品最基本的元素。

  正如 Luke Wroblewski 寫的那樣:

  當一個設計團隊進行移動優先的設計時,設計成果將非常符合用戶的任務需求和預期。這種設計不會誤入歧途,而是直奔主題;這種設計不會像桌面上的界面設計一樣,不會有毫無意義的裝飾元素。無論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還是商業的角度,這都是一件好事。

  當這種設計從移動端擴散到各個平台之時,便完成了優良體驗的多平台、多設備覆蓋。這便是設計的十二平均律。最近Twitter的重設計便很好的闡述了這種設計策略。

圖片5

  New Twitter 簡約的設計,多設備一致性的體驗。

  Twitter重設計的目標之一便是打造計算機、手機多平台的一致性體驗。這對於界面設計來說,可謂是一種挑戰。那麼有沒有捷徑呢?有,移動優先的設計策略便能幫助我們迅速達成目標。

  我在Twitter的重設計上發現了有趣的一點,那便是移動端的體驗設計涵蓋(或者說影響)到了各個平台上。例如,除了Tweet 按鈕之外,用戶所有的操作均由四個標簽展開:“Home”、&ldq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