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敏捷
設計師是一群具有藝術氣質的思想家,他們以天馬行空的創新、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存在於各個團隊裡。同別的工作顯著不同的是,這是一個更注重“靈感”和修養的事業,在東方文化裡,更又崇尚“頓悟”,因此,上下游的同學都知道,和設計師相處,的耐心是要足夠的,並且好像也是必須的。
而對於企業來說,運營的效率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時間就是生命。說到底,生存在社會中的設計師無法不受商業規律的影響,無法超脫世外地藝術化生活,也就說同任何工作一樣,效率和質量也是設計師必須面對的、永恆的難題。
作為在廣告創意公司工作過的設計師來說,加班永遠是主題,筆者曾經有過三天三夜不睡覺做一本樓書,被抬上飛機的經歷。踏入互聯網的領域後才發現,命是天定的,人性化的bta企業也有那麼多的加班。對於像設計師這種習慣創新的族群,自然地會尋求,天底下是否有一條撒滿鮮花的坦途?有設計參與的項目是否可以一樣敏捷高效?
在深圳工作的這6個多月裡,我們同技術、產品等伙伴嘗試了一種新型的工作方式,這種工作方式令我們在1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通常需要3個月、甚至需要更多時間花費的工作,同樣的高質高量,同樣的快樂活潑。這種方式我們暫稱“敏捷設計”方法。
這種敏捷設計方法的是挑項目的,因為它需要更早地規劃好項目日程,且配合的團隊需要結構穩定、預留好想對固定的資源。我們無法讓一個個朝生夕滅的臨時項目系統化地敏捷起來。
且敏捷設計的參與人員要有創業精神,不糾結於流程和職位級別,一切以推動項目進展為准則。
敏捷的方法
跨專業明確分工
要想團隊敏捷起來,立即理清各自的職責分工是十分緊迫的,有的同學或許會問,大家平時的分工很明確,運營、產品、設計、技術、測試都是十分精確專業的分工,還需要二次分工麼?怎麼分呢?
要想敏捷,所有合作者就必須跨專業思考,比如設計師要理解產品產生的原因,前端要理解設計美學的大致規則等,只有充分理解才能有誠意的合作。所以,跨專業思考是首先要解決的一點。
日常項目中,一個項目的原始溝通,要在彼此理解的前題下,非常明確地跨專業劃分職責,比如讓視覺和交互合一,有能力的設計師可以通吃交互視覺,交互承擔部分簡單的產品工作,產品承擔簡單的用研與分析工作,開發承擔部分前端工作等等。跨專業明確分工,是敏捷的關鍵第一步。
除此之外,敏捷設計需要調整彼此協作的具體方法,這裡總結幾點:
晨會
各種kink off 評審會溝通會在項目中會占大量的時間,但這些關鍵會議又在達成一致意見,大多不能省略,所以縮短會議時間、增加會議效率是必由之路,而短暫、固定的站立晨會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站立晨會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只談解決方案和核對進度,不展開討論,有分歧的可以回後單獨私聊達成一致,第二天晨會更新上來即可。
並行投入
為了敏捷起來,除了跨專業思考,理解上下游的承接方法,還必須並行投入,這是關鍵、並且會產生大量困難的一步。
所謂並行投入,最初溝通即要求技術、設計、產品都必須同時參與業務溝通,可以由產品或運營主導,來推動前期溝通,在這個步驟不僅產品自己理解了業務,更要讓後續的技術和設計明白,產品之所以如此設計的原因和業務目標是什麼,這樣有利於後續協作同學更早介入業務,更早思考起來,從技術、設計角度幫助產品貢獻創新思維,有時反而能事半功倍地達成所要達到業務目標。
在產品規劃階段,ued根據業務需求,從用戶視角開始前期用戶體驗模擬設計,並及時提供給產品、技術參考,技術根據業務需求產生技術基礎解決方案,這種方案的前提是不依賴交互體驗,純粹從技術角度,按最佳技術路徑來解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供產品、ued參考。在此時,ued與技術均不用精耕細作,提供完整的大致解決方案即可,在設計中表現為“低保真的交互稿”。並且,這裡的角色是互動的,產品、ued和技術提供方案的同時,也從協作方彼此獲得對方的初步解決方案,並實時調整自己的對應方案,這是一個來回不斷斧正的過程,最終的成果是——帶交互設計的、在技術實現上論證可行的、有解決方案的產品prd。
這種prd推出時,技術和ued的進度都不會像以往那樣還在0%的基礎上等待,說不定已經萬事具備,只欠f-prd這個東風了。
注:更多精彩教程請關注三聯設計教程 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