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設計師同學為了適應簡約的潮流,在簡化產品方面絞盡腦汁,但簡化不是兩個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也不要,簡化是一個細心活。今天教同學們簡化雙板斧:重點是什麼,何時簡化。趕緊來學一下吧!
“盡可能的簡化一切事物,但不要簡略。” —— 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
如果沒有攝像頭,你的手機會變得很簡約,但是功能就會減少。油漆桶用來裝染料非常簡單,但是他也有不好的一面:開蓋難,扣蓋難,並且每次傾倒染料都會讓人頭痛不已。
簡約設計固然好,但並不是越簡約越好的。當然,減少點擊次數、標簽切換、操作步驟、閱讀障礙、模塊數量、減少注意力分散、減少無用的頁面元素,這些都會使頁面變得更好。我們這些UE設計師有很多小技巧去簡化事情。
合並相關的、去掉不必要的
精簡冗長的、減淡不重要的
這樣一來二去,你就會認為:越是簡化,則體驗越好。
但!是!當你第三次信心滿滿的使用以上方法精簡掉裝飾物、無用元素之後,本以為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是不是過度簡化以至於簡陋了?導致用戶不能更簡單的去完成他們的目標,例如:
去掉APP圖標下面的文字,這看起來非常清爽簡約,但是這同時也大大增加了用戶瞪眼看圖標,卻不知道這是什麼APP的概率。
(譯者注:只要圖標畫的好,根本不愁認不出,錘子大法好,耶~)
常見的USB插口,設計的非常簡約,方方正正,但是每次想插進去往往要插三次以上:正插感覺不對,翻過來感覺更不對,又翻回去一點點對齊。
試想:如果把USB插口做的復雜一些,例如:設計成字母D的形狀,這樣人們看一眼就能知道反正,就可大大減少了插錯的概率。
一款手機APP有很專業的手勢操作功能,熟悉後輕輕畫出手勢即可打開功能,看似美好。可事實是絕大部分用戶都被手勢學習難住了,從而直接放棄使用APP。
這有一個雲同步軟件,當你在本地操作文件後,雲端立刻就會做出相應改變,就連刪除的時候也會不會有“你確認刪除嗎?”的討厭提示。
看似邏輯非常簡單易懂對吧?但是人們一旦手抖刪除掉了一個重要的文件,連雲備份都被立即刪除掉了,可以想象到用戶該會有多麼生氣吧!
很多應用中選擇國家的下拉菜單,按首字母A-Z排列了190多個國家,看似有規有矩。但是被選擇概率很低的國家,例如:Afghanistan(阿富汗),Algeria(阿爾及利亞)居然也排在前面,這難道真的合理嗎?
看吧,以上例子告訴我們過度簡化反而會導致問題變得更復雜,就像空調開得太低或太高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一樣。
撓癢要抓住重點
簡化就像是撓癢一樣,撓的地方不對,用力越大,反而可能會抓疼自己。只有上下都撓撓,找到真正的癢處,才渾身舒坦。所以說,簡化事情除了要掌握好力度,更要找對重點。
以設計師的角度去簡化,不一定代表廣大用戶就會滿意。簡化只是最終結果,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用戶使用起來輕松愉悅。設計師可以沉醉於簡化,但是能讓用戶用的輕松加愉快,才是設計師希望達到的優秀用戶體驗。
簡化不是目標,而是結果,真正的目的是讓用戶用的開心。
保持簡約的確是一個有用的法則,但是它並不能很好的反映意識形態。因為我們每次考慮簡化本身的優先級高於“讓用戶輕松愉快”,這本身就是一件讓設計師羞愧的事情。這時你自然而然會考慮把它們倆全都作為重點去考慮,但事實是最終我們都會偏向其中一方面。所以,正確的方式是把“讓用戶輕松愉快”作為重點。一旦作品能夠讓用戶輕松愉快的達到他們的任務目的,你也就大功告成了。
應該何時簡化
簡化的主要方法是盡可能減少無用的信息。並確保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傳達信息所用的文字和元素越少越好。但是往往條件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把空調開得過低一樣,我們多數時候會不由自主的“過度簡化”,這會導致讓事情變得比簡化前更復雜。所以我們就算多加一點點“無用的信息”使描述更清晰,也比過度精簡之後讓用戶看著“文言文”不知所雲撓頭費解強得多!
簡潔的提示框按鈕文字看似天經地義,你不可能想出比“OK”、“Cancel”更簡潔的文案來。 但是,有時簡潔的按鈕文字帶來的卻是更多且讓人疑惑的提示文字,如下圖:
這是堅持使用“極簡”按鈕的例子,按鈕雖然簡單了,但用戶必須去費心思理解“OK”代表的是離開,還是不離開。
“自我解釋”按鈕雖然文字多了一些,但是用戶無需思考,一看便知應該點擊哪個按鈕。
這難道不比原來的“簡單”還要更簡單嗎?
結語:
簡單雖然重要,但用戶感受更重要。簡潔雖然好,但清晰的表達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