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剛踏入業界需要准備什麼、或是想轉換跑道需要具備哪些技能,選擇 UI/UX 這條路就是要有包山包海的心理准備。大致上我會把它劃分成四大類,理論、實踐、技術、品味。這四類缺一不可。
理論
從專有名詞釋義、XX 定律、OO 概論等等都算在這個范圍。站在巨人肩上才看得遠,大量的理論是踏入業界最扎實的基礎。你想研究一門學問、卻連最基本的專有名詞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學習到的也會是種模糊不定的概念。起碼也要知道 UI 和 UX 的不同、了解 Interface Design 和 Interaction Design 的差異。使用准確的詞句可以減少溝通落差,UI/UX 經常需要和 RD 合作,RD 需要明確肯定的指令,使用模糊的形容只會讓倆人共識越離越遠…
ex:Functional Map、Wireframe、Mockup、Prototype…
ex:費茲定律、十大易用性原則、色彩學、字學、符號學…
實踐
當你了解理論,就要學習如何運用。拿學習英文來比喻,就是背了很多單字和句子後遇到外國人問路卻傻在當場講不出半句話。出了社會之後、閱讀大量文件不再是有背就有分,要懂得活用。學著如何將理論變成可實際使用的方式絕對比大量閱讀難度更高。舉個例子:色彩心理學是 UI 設計師的必修課,大家都知道紅色代表熱情、白色給人純潔的印象,但真正要著手設計網頁時就會愣住了。大標題、小標題、內文、底色、側邊欄、選單、窗體…等等都需要搭配色彩,總不能整個網頁通通用紅色…過年賣春聯紅包啊?如何把理論轉成可實踐的方式絕對是個難題。
技術
這邊的技術指的是如何把「實踐」具現化、讓一般大眾都能明白你想傳達什麼。比如軟件操作。Xmind 適合制作 Functional Map、UI Flow;Balsamiq、Axure 能快速畫出 Wireframe;Photoshop、Sketch 可以幫助完成精致的稿件;Mark Man 能讓 UI 和 RD 對最終產出有共識…等等,沒有什麼工具是好或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高手給他小畫家都能生出蒙納莉薩,但有更好用方便的工具時為什麼要選擇小畫家硬上?
素描水彩也是 UI 設計師的必修課,訓練觀察和表達的能力。不過手繪大約是到了一定階段遇到瓶頸、需要更進一步再去加強的能力,通常是卡在就連奇技淫巧偷吃步也沒辦法無法明確將內心所想的表達出來(眼高手低)時。
BUT!英文比手繪能力重要,它是第一階段「理論」的基礎。(遮臉)
品味
技術可以靠練習磨練,品味這件事就跟內力一樣、只能靠時間去累積。有個快速的方法:建立一個圖庫,逼自己每天抓「喜歡的、很炫、期許自己也畫得出來」的 20 張圖、依圖片性質分類,ex:Desktop icon、Mobile Web、iphone list 等等,每半年就整個圖庫大翻新。尋找、分類的過程中就會慢慢提升品味,這完全急不來。就和研究穿衣打扮一樣,不多看雜志或穿搭教學、也沒辦法有「潮」感。
結論
以上是主要 4 大方向,接下來就是針對某讀者的問題回答了。「如果之後想進入相關業界,這一年期間我該怎麼准備呢?作品集方面要怎麼下手?有甚麼資料我要開始著手准備呢?」
我個人是實戰派的,能循序漸進墊基礎當然最好,但非本科生白天又需要上班的情況下,基於台灣大環境的考慮,「技術」會是你第一優先需要提升的。如果你有一年的時間,那就全部投在 Photoshop 上。
買一支 iPhone 或 Android,逼自己一天至少下載 3 個接口漂亮的 app 玩玩看,想想為什麼會覺得這個 app 很炫或是很好用。(練品味和培養操作慣性)
作品集部份,Dribbble 上高手非常多,找喜歡的作品從 0 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臨摹」,自己找圖找素材想文案。或是 app store 每周更新的漂亮 Banner 也可以,一周畫一個,一年就 52 個了非常豐富。PSD+上有很多教學,挑有興趣的跟著做,不只學到新思路和技巧,而且又多一件作品了。(作品集上記得注明臨摹或仿作。)
分配上大約就是 10% 理論、10% 實踐、70% 技術、10% 品味…基本設計業界都是看作品集,作品集一翻實力立見真章。這種方式只能應急,只能幫你找到個「是UI」的工作,之後該看的文件該墊的理論基礎還是要想辦法補回來,不然開始工作後會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