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無數科學家圍繞著群體智慧,研究的重點在於,群內個體之間交互的規則似乎非常簡單,但整體行為上,卻會產生具有“智慧”的行為!自然界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你去海底世界,你可以看看一個小魚群如何躲避鲨魚,當鲨魚游近的時候,魚群會自然的在鲨魚前方空出一個洞!不管鲨魚怎麼游,魚群的洞都隨著鲨魚的游動而調整。科學家後來模擬發現,小魚之間僅僅需要三個規則,就能使整個魚群擁有這般智慧,而不需要一個“中央掌控者”去領導每條魚怎麼游!
人類的“頭腦風暴”也是小范圍、短時間群體智慧的典范。這裡關鍵是“智慧”的程度和效果。有些公司頭腦風暴最後的結果還是一件庸俗的作品,有些卻做了很優秀,顯然同樣兩個人數一樣,背景相似的團隊,頭腦風暴的智慧水平是不同的。這背後發生了什麼?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家全球知名設計公司 IDEO 如何做頭腦風暴的案例!對比一下自己公司的做法,也許會給大家一些啟示!(下圖是 2004 年 IDEO 員工在集體在硅谷辦公室樓頂露營的照片)
IDEO 是誰?1982 年,它為蘋果設計了一款鼠標,讓鼠標真正開始量產;1986 年,它設計了第一台折疊式電腦,成為筆記本電腦的鼻祖。它很早就提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 UCD(User Centered Design)。它不相信來自一般市場調研的數據,而是讓設計師深入體驗用戶,去發現一些連用戶自己都說不清的真實需求。
IDEO 員工不多,卻來自全球。公司內組建不同的工作室,每個工作室偏重的方向略有不同,而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工作室,幾年之後可以再重新選擇更換工作室。每個工作室再根據不同的項目的需求快速組建項目組成員,每個項目團隊的成員盡量避免同一學科的成員過度集中,而是由不同學科的成員組成,有人類學家、心理學家、歷史學家、科技工程師……。
下面來看看他們這樣的混合團隊如何進行頭腦風暴的。
首先,IDEO 推崇諾貝爾獲獎者 Linus Pauling 的一句話:
“The Best way to get a good idea is to get a lot of ideas.”
要收獲好的點子,首先要獲得很多點子。
他們有“七條原則”:
1、暫緩評論(Defer Judgment)
先不要急於對別人的觀點發表是非對錯的評論,這樣會打擊出點子人的積極性。把群體思維的聯想和延展打斷。也是對提出點子的人的尊重。
2、異想天開(Encourage Wild Ideas)
中國人總是怕自己說錯話,在別人發言時,腦子想的是“我要怎麼講是對的”,“我要怎麼講才能體現我的水平”。這是因為我們缺乏允許異想天開存在的環境,只有讓異想天開大行其道,才能鼓勵每個人真正去思考設計,而不是思考自己的水平和對錯。
3、借“題”發揮(Build on Ideas of Others)
有些時候別人會提出來很瘋狂的點子,你自己雖然是專家,知道行不通,但在座的很多不是專家,說不定聽到這個瘋狂的點子會得到啟發、獲得靈感,在這個瘋狂點子基礎上,提出更實際的方案。
所以,只有在“暫緩評論”的環境下,才能讓更多的人借“異象天開的點子”發揮。因此前三個規則是鼓勵出好點子的環境基石!
4、不要離題(Stay Focused on Topic)
每一次討論,要定一個明確的題目。不然的話異想天開的結局是不能收斂。
5、一次一人發揮(One Conversation at a Time)
講話的時候,一次一個人講,不要七嘴八舌的。這樣就沒辦法做記錄。
6、圖文並茂(Be Visual)
鼓勵大家在想點子的時候,把這個點子用圖案的方式畫出來。你不是很會畫圖也沒關系,這是因為,有時收集了很多很多點子帖在牆壁上,也許有幾百個,你過幾天再回去看,如果只有文字的話,有的時候會想不起來這到底是什麼。所以畫圖可以幫助記憶。
7、多多益善(Go for Quantity)
在一個小時之內,鼓勵大家盡量講,要講究速度! IDEO 公司內部一般一個小時可以匯集 100 個點子。如果與客戶一起合作頭腦風暴的話,因為企業文化和習慣的不同,這個數字會相對少一些。
後四條,是確保頭腦風暴的速度和質量。
IDEO 公司的每一個會議室白板上方,都帖著這樣的七項原則。
當然,好的流程、規則並不能保證有完美的頭腦風暴,因為最終的執行還是靠人。
IDEO 內部有句話:Process provides the direction. People provide the force(討論流程提供了方向,討論者提供了點子)。
所以,完美“頭腦風暴”還需要:
選擇對的人,並點燃他們的激情!(Teach a man to build a fire, he is warm for the evening…Light him on fire he is HOT forever.)
最後,推薦兩本 IDEO 公司老大寫的書,尤其對設計感興趣的童鞋們可以買來一閱:《創新的藝術》與《設計改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