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設計關乎過程,而非產品本身。這篇從國外進口的譯文集結多位大牛的智慧,不浮於表面的技巧與操作,深入窺探設計的過程,從創意到執行都有非同一般的思路見解,特別是正在上升期/瓶頸期的設計師,這篇文章就是為同學們量身打造的,非常值得閱讀,千萬別光馬克咯。
@hasebe :設計師的工作過程決定了最後產物是平庸還是卓越。天賦和訓練都不能替代良好的設計習慣。好的過程可以掩蓋許多天賦和技巧上的短處——反之則不然。好的過程可以幫你做出自己最好最獨特的作品。壞的過程則讓你疲倦,或是做出一些無聊又陳腐的東西。
要形成一個健康的設計過程,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模仿你所崇拜的設計師。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一些從我自己喜愛的設計師,或是一些其他領域的智者那裡借來的建議。
這篇文章的長度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也許本可以被分成許多小文章,不過把這些來源五花八門的建議放在一起會更有意思。好的建議往往不期而至。
簡單來說
下面這個列表是這篇文章的簡短版本。這幾句話並不是拿來溫暖你的雞湯,而是潑在你臉上的冷水,勇敢面對吧!如果你能嚴肅對待這些問題,就能夠重塑你的工作方法——不論你是單干還是團隊工作。
- 關注你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產品。
- 把你工作中的“創意模式”和“執行模式”正式地分開。
- 延遲決策,直到不得不做出決定為止。
- 設法縮短修訂版本之間的間隔,比擔心不能在結點之前完成項目更加重要。
- 重新設計是設計的本質。
- 恪守自己的設計原則,但要靈活地去應用。
垃圾桶
這篇文章的標題可不是《難以置信!成為一個好這設計師就這三步!》。要是做一個好設計師這麼簡單的話,豈不是所有人照著這張清單就能成功了嗎?
每當我看到能啟發自己的設計時,我會嘗試想象著自己在做這個設計。但是有很多次,我不得不被迫從這種空想的練習中跳出來,因為我搞不清其他設計師是怎麼做好這些作品的。為此,我失去信心,就好像他們之間守著什麼秘密知識一樣。
很久以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找錯了解決問題的方向。我是想從“結果”開始,逆流而上去尋找設計的源頭。然而,事後諸葛亮,以這個角度來看,所有的決定都 會顯得理所應當。因此,那些沒有體現在最後產品中的調整、轉折或是困境,我便無從得知了。不過當我轉換視角,去學習設計的過程以後,這些問題便都清楚了。
“如果你想學好設計,就去看看好設計師的廢紙簍。”
當你開始學習另一個設計師的垃圾時,你才能解封她工作的過程。一個最後被拋棄的想法之前會有多少次迭代?在試圖解決一個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少種解決方案? 萊昂納德·科恩曾寫過:“詩是生活的證據。如果你活得如火如荼,詩就燒成灰了。”任何創意活動中,最後成型的“結果”,只不過是一路工作所“燒”出來的灰塵,所堆積出來的東西罷了。
健康的設計過程
什麼才能讓設計過程健康起來?對這個問題我有一些實用的回答。這些回答的來源各種各樣。順序不分前後:
1. 關注過程,而非產品。關注你工作的質量,而非花在上面的時間。如果這麼做,你會發現,你會比你想象得還要快得做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2. 開放 vs. 封閉。開放(創意模式)和封閉(執行模式)應當被清楚、正式地分開。要練習能在兩個模式之間自由切換。
3. “猶豫不決”。不到最後期限,不要作出決定。“決定”本身並沒有價值。
4. 設法縮短間隔,不要盯著結點。設法縮短修訂版本之間的間隙,這樣做比起擔憂是否能在結點前完成項目,對你的生產力更有好處。
5. 重新設計才是設計的本質。深呼吸,伸展你的四肢,然後准備一遍遍地重復同樣的工作。不要把第一版——甚至是第二版——當做最後的版本。
6. 恪守原則,靈活應用。 有主張的設計只有在規范的框架下才有用,而且還需要去靈活的應用這些准則。
讓我們來詳細討論每一條。
一、過程,而非產品
我一直持續不斷的從喬·海姆斯的 Zen in the Martial Arts(《武術中的禅》)這本小書獲得靈感和啟發。海姆斯是一個旅行家,後來對武術綻放出無比的熱情。不過,他的這本書書除了偶爾提個一兩句以外,和禅與武術都沒什麼關系。這本書真正的樂趣所在在於其所提供的大量實用的智慧。
下面這段話是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的完整摘錄,這段文章闡述了為什麼關注過程,而非最後的產品,卻反而能夠在讓你在兩方面都成功的原因:
韓奉修(音譯,한봉수)師傅是一個中等身高,留著一頭鐵灰色頭發的韓國人。他的一言一行都相當有威嚴。作為一個傳統的材料大師, 他在韓國從他的師傅那裡學來合氣道(hapkido),而他的師傅又被一長串其他師傅教導過。韓師傅的講習會不僅是一次訓練,也是人生中的一課。每次離開他的道場時,我總覺得自己變得更充實了些。
當我和韓師傅學習合氣道時,我已經 50 多歲了。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因為合氣道對身體柔韌性的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的進度很慢,也時常覺得很困難。由於年紀導致我的身體僵硬,而且因為我的背部有問題讓我難以保持平衡,同時,高於胯部的踢擊動作會讓我疼痛不已。那些年輕人能輕松做到的動作,我則要花數倍的努力和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完成,這使得我的學習過程變得異常復雜。我曾多次想放棄,韓師傅注意到了這點。
在一次訓練過後的下午,韓師傅邀請我和他一起喝茶。等他准備好茶後,他開始說:“除非你願意給自己時間,不然你永遠不會試著去努力。我想你已經習慣於唾手可得的東西,不過生活和武術都不是這樣的。”
“我並不是沒有耐心。”我說。
“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耐心,”他回答道,“做一個有耐心的人意味著能忍受平靜。意味著能給自己時間,充滿活力地朝向一個不設期限的目標。”
他觸及到了我問題的核心。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時間期限去效仿韓師傅,而且我因沒有盡快實現目標而受挫。當我把最後期限拋之腦後的同時,身體也如釋重負。幾個月內我就完成了剩余的課程。
同樣重要的是:通過韓師傅的建議我解決了另一個棘手的問題。當時我正在寫一本書,而且越寫越慢。這使我感到失落,因為當時我已經承諾要在短期內另起一個新的項目,這件事讓我心神不寧。如今我意識到我關注錯了地方。我犯了和在合氣道上同樣錯誤。我應該關注寫作本身而非完成這本書。一旦我解開了腦中的枷鎖並不設期限地去完成那本書時,我得以讓自己戒除焦慮,專心於寫作。
—
海姆斯是一個作家,而非設計師,不過我相信他的建議對任何創意工作都可以應用。
二、 開放 vs 封閉
1991 年,約翰·克裡斯給一群挪威人開了一個關於創意的講座[1]。這個晦澀的講座改變了我的一生。這是一個值得反復觀看的講座,並且只會占用你短短的36分鐘。簡短起見,我來嘗概括一下講座的思想。
創造力是一種操作方式、一種思維習慣——而不是天賦。一旦你抓住了這個事實,就會痛悟:我們安排自己時間的方式,以及與同事之間互動的方式,或許經常在破壞我們孜孜以求的創造力。
應當正式地把創意環節,從我們對“把事做完”的饑渴之中剝離出來。當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對創造力有需求的問題時,應當有意識地排除一切噪音和壓力。克裡斯建議留出一個半小時的空閒時間,以一個輕松自得的狀態進入一個開放式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需要強迫自己,以盡可能多的方式來看待問題。
其重點在於不去解決問題(盡管最終會解決的),而僅僅是探索它。急不可耐的“確定”或“通過”,都會摧毀本來就脆弱不堪的創意過程。相反,應該等到用完這段“創意時間”以後,再做判斷。到那時候,你再回到“封閉”的狀態,並在此期間,根據創意活動給你的啟發做出實踐驗證。然後,規律地重復這個循環的模式。
我對克裡斯演講的總結還遠遠不夠。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真的應該去看看整個視頻(http://v.qq.com)。這段視頻裡充滿著他獨一無二的智慧與幽默。准備好捧腹大笑並為他鼓掌吧!
三、“猶豫不決”
馬克·埃德沃茲,一個知識淵博的設計師,同時也是 Bjango 的創始人。最近貼了一篇關於他對前老板(一個設計公司的創意總監)回憶的感人文章(http://bjango.com)。
馬克剛開始誤認為他老板是個古怪且優柔寡斷的人。後來才領悟到,隱藏在它老板瘋狂的表象之下的,是足以顛覆他職業生涯的一課:
—
對我來說,他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一直到處摸索,最後才在停在某些不置可否的事物上。這些東西並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