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中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瓶頸

中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瓶頸

   回顧中國設計藝術教育近幾年的發展,我們應該肯定持續升溫的“藝術熱”,標志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進步與繁榮,中國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從過去主要依靠專業院校,發展到綜合性高校創辦藝術學科,這種多元化辦學模式,對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極大的幫助。但是,伴隨著這種“藝術熱”,我國現有的設計藝術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弊端,日顯峥嵘,如何使設計教學模式上更加趨於合理?這涉及到設計教育體制問題,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根據目前設計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針對這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探究,以求在短時間內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一.構建完善知識結構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設計師應當具備廣博知識的基本素質,同時具備運用綜合知識對設計目標進行統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期解決設計任務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成為設計藝術創新的基礎,綜合能力的培養盡管依靠高等教育難以形成,但是,學生在高校期間如果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方法,將有利於他們獲得專業以外的多學科知識,從而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激發創新意識,為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基礎。

  我國設計藝術教育改革不在於某個環節的創新,重要的是建立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體系。我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引進了歐美的設計理論,特別是包豪斯教育理論;然而,我們並沒有完全系統地和整體的吸收西方設計藝術教育的精髓,我國設計藝術教育至今很大程度上仍具有藝術教育的特征,違背了包豪斯所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相結合的教學理念,違反了設計藝術教育應當以理工型體系的方向而非藝術型教育體系的培養模式,課程各環節缺乏系統性,專業課的知識覆蓋面過窄,學科缺乏交叉性,這必然導致學生設計視野狹窄,作品缺乏創新、千篇一律,對設計藝術的真正目的缺乏認識,過多重視自我意識的表現,輕視社會意識和服務意識,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培養出大批不合格的的大學生。

  合格的畢業生應具備心理適應社會,而不是技術適應社會,他們眼界、思維、觀點一定要高於社會,同時他們成熟的心理素質能夠適應在各種環境下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一個合格的畢業生,首先要關注科學與藝術、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文化底蘊和思維能力,不要偏重技能訓練,增加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課程,加強各門類藝術之間的交流、藝術與工藝技術的交流、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思維只有在交流、碰撞中迸發靈感,並要了解設計與文學、經濟、政治、法律之間的相互關系,熟知廣告心理學、市場消費學、認知心理學等,提高創新意識,通過探求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契合,提高設計的原創力;“傳統體現著人們的智慧和實踐的鍛煉,是歷史的經驗和習慣,也是文化的積澱和升越”①,傳統文化蘊涵強烈的民族心理素質和精神素質,反映民眾質樸的審美觀念,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並通過物態形式直接反映民眾生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涉及人們的心理、情感、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各個方面,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文化,它從文化特征、設計思想等諸多方面,豐富了設計藝術語言和思想內涵,我們通過運用現代審美、現代設計理念對其加以诠釋,定能重新煥發光彩,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例如:我國當代國際設計大師陳紹華先生設計完成的現代經典標志------北京2008申奧標志,該標志整體結構以傳統吉祥圖案“中國結”為基本元素,運用中國書法中所特有的“筆不到而意到”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的傳遞出“中國結”和“太極運動員”的寓意與動勢,籍以傳遞標志主題和傳達中國人民期盼奧運的美好心願,如果沒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很難設計出既有國際化設計語言又具東方神韻的作品。

  中華文化的歷史積澱與迸發是現代設計的創新之源,培養學生多方面吸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及時了解設計藝術的時代特征和脈搏,培養設計思維能力,加強設計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使之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基本素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專業理論素養,又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應重點放在研究它們所體現和展示的思想上和深邃意境上,同時讓學生充分領略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語言美、形式美,讓他們認識到必須要有傳統文化內涵和文化的根基,否則設計作品只會留於表面的形式。縱觀世界各國著名的設計大師,他們都是深深植根於本民族的文化,才創作出輝煌的設計作品;通過運用藝術與科學的合力,創造、美化、方便人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先進的文化駕馭著時代前進的步伐,把握時代的走勢。如果設計師對傳統文化和思想觀念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就無法創造出優秀的作品,更無法能創造出影響深遠的作品,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再發現能力與對現代社會具備再創造的能力,人文精神的精髓將根植於學生心靈深處,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長的動力。

  二.實踐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視覺設計的研究,從來就離不開實踐這一重要環節。國際先進的視覺設計文化或許能帶來設計觀念的革命;設計理論前沿思想或許能進入研討的視野;交叉學科的最新成果或許能啟發科研靈感,但是,這一切的聚合,都將在實踐中得以驗證。視覺設計的實踐在驗證的過程中提供新的支撐數據,為新一輪的研究提供佐證和理由。……當然,視覺設計最終的社會功能就是實踐。通過實踐,服務社會,促進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②www.dolcn.com

  設計藝術專業作為與市場緊密聯系的的學科,我國目前的設計教學,理論脫離實踐,沒有緊跟時代,內容陳舊空泛,學生很難及時掌握設計動態、信息以及新材料、新技術;正如波斯哲人薩迪所說:“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蜜蜂不釀蜜”,因此,我們應當鼓勵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刻了解市場,只有熟悉設計藝術基本流程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並不斷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師,授課內容一定是生動感人,必將推動設計藝術理論的創新;在歐洲的教育體系中,特別是德國教育體系中,教師申報教授職稱的一個必須條件,就是看該教師是否有設計工作室或設計公司,做過那些設計項目,可見他們教育體系中對實踐這個環節重視程度,而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能力審核、職稱評定往往是以英語考核的達標、發表論文的多少來評定,當然,造成這種現象有一定的深層原因。目前,高校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方面缺乏明確的方針政策,關於高校教育是應該主要以傳授設計思想、設計理念出發?還是把技能問題和實踐工作納入教學范圍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一方面我們辦學條件的限制,高校自身沒有實踐場所,另一方面是辦學模式缺乏針對性的結果,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在一定條件下,如果沒有基本的設計技能技巧為前提,再好的設計思想也可能無法實現;好的創意是在設計技能為保障的前提下得以實現,如果學生能夠在畢業前基本解決實踐工作中發現的設計技能問題,並在有豐富經驗的優秀設計師的指導下,就能在較短的時間裡很快勝任工作。

  設計藝術的重要特征,決定了它既是科學性的,又是藝術性的;現代平面設計,要求設計師既有獨特創新的思想和高超的設計技巧,又能全面地了解、掌握現代印刷技術的工藝流程,把設計藝術和印刷有機地結合,才會創造出賞心悅目的設計佳作。然而,我國高校設計藝術學科由於缺少實踐這個環節,造成相當一部分設計藝術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對印刷工藝缺乏了解;因此,我國設計藝術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時代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反觀歐美設計教學體系,他們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如何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有些學生的畢業設計與企業緊密聯系,能夠將自己設計作品直接轉化為商品生產出來,這種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應該鼓勵老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建立工作坊、個人工作室或設計機構,這樣教學可以不一定在教室內進行,教室的概念外延了,有利於學生學習與實踐。

  三、完善設計藝術教育體系:

  包豪斯校長格羅佩斯指出:設計不是純藝術,設計能力必須經過特別的訓練方能獲得。學生設計藝術水平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提高,好的創意綜合了許多智力勞動,保持對知識的廣泛涉獵和對工作的專注,涉獵不同的領域,可以使設計藝術人員保持開闊的視野,廣闊的信息來源,創意理念需要培養和長時間的潛移默化。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藝術美學理論和技能,同時還應該具備營銷學、消費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優秀的設計作品,是設計師綜合能力的體現,目前,我國高校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師主要來源於藝術院校,這勢必導致師資結構的單一,這是我國特有的教育環境因素的決定的。對於學生,他們在進入高等學校接受設計教育之前,學生對藝術與設計藝術之間的概念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和界定,盡管對藝術學習有激情與追求,但不了解設計藝術的概念與含義,沒有區分藝術與設計藝術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學科,藝術是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設計藝術由於它的目的、手段、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確定了它不完全屬於上層建築。設計藝術的創作與表現是為了推動商品銷售,它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藝術作品是以藝術家個人的心理感受為特點的,而設計藝術是以消費群體的心理特征為出發點,德國大學設計專業的入學考試,由校方出題目,要求考生回家動手完成,時間期限為3周,考生完成後再向校方組成的專業答辯小組陳述創意理念以及理論根據,校方根據考生的表現判斷考生是否具備設計藝術的天分,盡管這種形式不適合我國國情,但是可以給我們現行的招生考試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在解決造型基礎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招生考試新方法,而不是目前這種一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