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水墨藝術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審美意象

水墨藝術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審美意象

  內容提要:

  傳統水墨畫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藝術語言。並且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設計師的創作思維,本文通過分析水墨畫的審美特點與藝術語言,探討其對中國平面設計的影響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水墨畫 水墨藝術元素 平面設計 審美意象

  引言

  中國水墨畫以其獨特的繪畫藝術語言,引起了現代設計師們的高度重視。曾經在包豪斯執教的瑞士設計師約翰•伊頓(Johannes Itten),就認真研究過中國北宋時期山水畫的繪畫理論,並要求他的學生學習中國山水畫。韓國著名設計師安尚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起他的設計理念,引用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理論中的兩個術語:“計白當黑”和“虛實相生”,肯定了在他的極具現代感的設計中,有著中國古典繪畫藝術以及中國哲學的影響。內地設計師王序認為水墨畫對他最大的啟發,在於畫家處理空間與處於空間之中的物體的相互之間的關系。他說:“我很欣賞古人在水墨畫中處理魚和水的關系,沒有畫水,但是人們仍然能理解魚在水中游。我想這些對我來說應該是很有啟發和借鑒的。”

  從以上設計大師談及他們的設計與中國水墨畫的淵源關系時,盡管表述的角度、著重點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一種揮之不去的水墨“情結”,影響著他們的設計理念和實踐。毫無疑問,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是可以從中國水墨畫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發和借鑒,並使平面設計既具有強烈的現代性,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一、中國水墨藝術獨有的視覺感受

  中國傳統水墨畫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獨有的一種繪畫形式。在寫實水墨與寫意水墨中,水墨繪畫藝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形式語言,表現出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的精神的統一。

  水墨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首先體現在水墨藝術中特有的簡潔的形式語言,即“計白當黑”的樸素形象。水墨藝術簡約的畫面不等於簡單,而是形象簡捷,寓意豐富,妙在以極少的要素表達最多的信息。“以少勝多”、“以一當十”、“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1]是中國繪畫文化對簡約美感的總結。以素為絢的水墨看似無色,實為自然,通過晦冥時色的墨與冰啟時色的白之間的色調變化,輔之水的渲染和調和,闡述了物象的虛實和氣韻,賦予物以生命和精神,最終得到對事物和宇宙的本質認識。在呂敬人設計的《朱熹榜書千字文》裡面,作者就運用了以少勝多的簡約手法。在構思這一書籍的形態時,他認為書法藝術中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偏旁部首,設計者為了在有限空間內表現朱熹千字文的書法藝術精髓,並將這一理念體現在平面中,就用千字文中基本元素的撇、捺來表明主題。在內文設計中,他用文武線為框架將傳統格式加以強化,注入大小粗細不同的文字符號,以及粗細截然不同的線條,上下的粗線穩定了狂散的墨跡,左右的細線與奔放的書法字形成對比,在擴張與內斂、動與靜中取得平衡和諧。單純圖形的特點,一是形的單純劃一,二是色的量少而視覺上的豐富,三是構圖上的規律和合理性。單純圖形的優勢是最醒目,視覺效果最好,最便記憶,最便加工。因此,簡約的美感在平面設計中屢見不鮮。在設計中,水墨畫筆法的運用不是形式而是內容,要具有深層含義。在現代平面設計中,人們追求以簡約來構成畫面的特點,使畫面的訴求集中於一點,畫面中的元素極其簡單,如水墨的枝條、水墨的嫩葉,運用毛筆的書法性線條和滲化感的水墨效果,給人以詩一樣的意境,展現創作者在中國書畫方面的修養,顯示了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懷。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和” 所強調的是一種個人與外界的和諧統一,決定了中國人空間意識的形成,即認為宇宙無限,人與自然並非對立,而是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以“俯仰自得”的精神來欣賞自然,在自然中“游心太虛”,融入無限的宇宙,在其間往返遨游。如《易經》中所說的:“無往不復,天地際也”。這種哲學思想對於水墨畫表現語言的形成及影響,一方面表現為形成獨特的透視原理——散點透視,講求“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由此要求畫家站在一個宏偉的高度,俯察游觀自己所表現的對象,以大觀小,“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2]。通過水墨變化的層次,營造一種深遠的空間關系,從而表達自身內心的悠遠豁達的意境,於揮運之際表現出民族的審美心理和價值取向,從根本上揭示了事物的變化和規律;另一方面,表現為重視以虛擬實、“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3],用簡潔的構圖和筆墨表達豐富深邃的文化、精神內涵。通過水墨形式元素之間的虛實變化,以虛寫實,以虛求實,從而達到承認自然,接近自然,物化自然,使客觀事物與人之間形成一種默契,進一步使人的精神思想超越表象、超越時空進入到了一個以物抒情,以情達意的幻化世界,品味那凝練而單純、含蓄而整體、優美而恬靜的水墨意境。

  水墨藝術在其特有形式表現的基礎上,以藝進道,作為一種獨特、凝煉、含蓄、超越的有機物化形態,充滿著辯證的哲理,反映著一個以“形”延“意”的思維意趣,印證著民族內在的積養、品性和操守。“形”和“意”的和諧統一構成了藝術作品中的意境。水墨形意之美成為當代招貼設計師們的普遍追求,並多方面地從中國畫中汲取審美智慧。例如,在表現對象時,重視對“神”(神態)的把握,注重表達“形”背後蘊含的“意”,對於物象的“形”追求“不似”中求“似”的審美意境,使形象更具概括性,調動欣賞者聯想。以靳埭強先生的海報《自在》系列為例,行雲流水般的水墨元素與表達主題的物體共同出現在畫面中,其畫面元素安排風格各異,或行雲流水,或憨態可掬,或自由自在,或木讷若拙,無不契合“行”、“坐”、“睡”、“吃”、“玩” 等生命之真谛,給人以氣韻生動之感。靳埭強先生一直在自己的設計中探索中國水墨畫語言與設計語言的交融,追求構圖的簡略與傳達的豐富性的融合。中國的平面設計要以本民族的審美心理為支點,尋求襟抱器識、渾厚華滋的筆墨水韻,為本土招貼注入一股激流,讓它真正地鼓蕩起千層的漣渏、譜寫出自然的詩文和彈奏出宇宙的樂章。

  水墨藝術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意象載體。水墨藝術是基於儒、道、釋三家互補交融、兼容並蓄為基石的觀念注解。儒家學派倡導的 “成教化、助人倫”的創作責任,“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趣追求,尊崇社會道德的人格覺醒和情感投入,“文質彬彬”的理性落實,“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道德觀念、行為操守和社會習俗等方式,早已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心目中,從而使以倫理道德為綱常的儒學歷經幾千年不衰,對中國水墨思想氣脈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道家看來,藝術價值在於德操的表現,人與自然是親和協調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超常之思,超世至情,人籁、地籁、天籁的齊物真美思想,最終是為達到超世的智慧和道的永恆存在。與儒家文化倡導的入世、人格精神完全相反,恰似太極圖中的一陰一陽,相異而相生,相反而相成,脫離客觀物象的形態制約,於靜觀照寂中,表現出萬物的本質。加之,“冥思頓悟”的禅釋文化滲透,更使“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與審美境界達到了一個極致。總之,基於儒、道、釋文化思想基礎上的水墨藝術,構成了“超以象外”的民族視覺形態。

  二、水墨藝術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意象運用

  歷代中國畫家都在筆墨技巧上不斷求新求變,形成了豐富的筆墨運用方法,對於現代招貼創作有著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中國水墨畫講究用墨和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4]。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濃墨的線條,飽滿酣暢,整體形象神完氣足;淡墨的線條,清爽秀麗,翩鴻驚鴻,宛如游龍。還有墨分六色之 [5],六色,即黑、白、干、濕、濃、淡是也。變化豐繁的墨色或濃或淡,或疏或密,在白色的畫紙上產生色彩豐富的畫面效果。筆墨色彩的意趣可謂峥嵘爛漫 ,微妙豐富,玄機無限。墨與水的交融,浸漬豐富,構成一個色彩變化的回旋轉輪,輔之以筆法的參悟,後傾現於毫端。由於在中國畫理論中,黑墨、彩墨屬於 “色”,白色畫紙本身的白,也屬於“色”。因此畫家尤其注重對畫面空白處的處理。 “計白當黑,用墨微茫,以一當十,虛實相生,寥寥數筆意盡形全” [6]。此外,創造性地變化運筆速度與技巧,勾、皺、點、潑等綜合交叉或單獨運用,能取得層層漬點,復合會美的筆墨意象。快慢、枯濃、燥潤,猶如一碧清潭,無風則表面澄靜如鑒,水底深流暗湧,

  有風則表面起波,水底波瀾相助。如圖1、2是一系列樓盤招貼廣告中的兩張,這一系列招貼很有代表性,是設計師將中國畫筆墨運用到現代設計中的很好范例。淡墨與濃墨的和諧組合,畫面純粹簡潔而又豐富,磅礴大氣而又飄逸非凡,大面積的白與或干或濕、或濃或淡不同層次的黑制造出脫俗靈動的意境,將中國畫筆墨的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感。

  水墨意象主要是以靈活性、人格化的線為造型,筆法的抑揚頓挫,表現出水墨的意態情趣。行筆滯慢者則有苦澀之感,行筆流暢者則有輕趣之感。創作者的思想、審美好惡等內蘊性的修養都是通過線得以體現和表達的,線已經成為創作者主觀情感與創造的外化形式。水墨的扼要,水墨的璇旎,水墨的嚴謹,水墨的雄奇與恣肆,都不事小巧地營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