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中國設計企業生存狀態的調查報告

中國設計企業生存狀態的調查報告

頂尖早晨設計公司創始人魏來先生經典論文

寫在開頭

  上個星期,英國大使館文化處和“視覺中國”等單位舉辦了一場關於“創意精英”的評選活動,作為參賽者我參加了頒獎晚會,在那次晚宴上,我明顯地感覺到了兩個信息。第一:行業又在洗牌了,與會的企業基本都是這兩年湧現出來的新興力量,五年前活躍在設計舞台上的“著名”企業已經寥寥無幾,一打聽,不是已經轉行就是陷入了高成本的深淵,不能自拔。難道我們的行業如此短壽?最近我拜訪了對我有著啟蒙意義的一位前輩掌管的設計公司,經營的慘狀令我感到非常傷感,50多歲年紀的名師,依然生活在徹夜加班天明提案的生活狀態裡,我對行業感到恐怖。第二個信息是樂觀的:整個行業都在企盼著中國創意產業大勢的興起,振臂呼吁著政府應該給予支持,那種神往的表情,仿佛一幅油畫:夜空裡懸著一大塊烙餅,與明月爭輝,人們仰面朝天呲著牙咧著嘴,等待著烙餅的下墜。
  過於悲觀和過於樂觀的情緒代表著行業裡兩代人的觀念沖突,而有趣的是我自己因為年齡和經歷的原因,恰恰被夾在了兩代人的中間。朝氣蓬勃的新生代沖我輕蔑地說:“早該死了,你們這幫沒有思想的家伙,要知道自古創意出少年。”疲憊不堪的中年前輩卻無限感傷地對我勸告:“年輕人,我們的生存空間實在裝不下你那些所謂的理想。”

  這種思想的碰撞,令我在這一年對行業的生存狀態產生了很多思考,這些思考的結果構成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我對行業有話說。

  第一:生存現狀

  我們的行業實在稱不上一個像樣行業,原因是至今沒有幾個成功企業化的機構,按照現代企業的生產模式運作,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點的作坊而已。那麼我們要想振興我們的行業,使之能夠和軟件、游戲、音樂、電影並駕齊驅地成為創意產業的一份子,企業化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企業化才能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那麼我們首先把目前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總結一下,然後再分析解決之道。


規模小:目前中國的設計企業的規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規模化發展(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企業不過百人),價值創造不能對投資業產生吸引,是構成行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這些公司總是處在沒活兒呆著有活兒又干不過來、“有活兒沒活兒都著急”的生存狀態裡。同時企業因為規模太小,導致在市場上的抗風險能力非常差。很多例子都能顯示,市場和客戶很小的波動,都能給設計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很多知名的設計公司的命運,其實就栓在一兩個客戶的手裡。


管理混亂:我們行業有一個特點,公司領袖們多少都帶點藝術家氣質,其實恰恰導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員工經常以“老大”來稱呼企業創始人或者經營者,其實恰恰體現了企業管理的江湖作風。稍有管理的公司,也都大多采用或借鑒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而我們的行業特質又與傳統行業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企業的生產力是建立在物質上的,簡單地說也就是靠機器或者經營場所為生產力基礎的經營模式,而我們行業的生產力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會疲勞的人,人要比機器脆弱得多,要比機器有主見得多。而我們行業裡的經營者經常像開機器一樣去使用“人”,肆無忌憚地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強度,制定產量要求,造成了經營者和從業者矛盾的根源。行業缺乏針對創意產業專門設定的有效的、可以復制的管理模式,導致規模稍有擴大效率和利潤就大副降低的經營現實。


頻繁人才流動:廣告和設計行業人才流動的頻繁程度,較之其他行業是比較嚴重的,這種現實導致了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互不信任,傷害了企業培養人才的積極性,導致了企業普遍采用“搾汁機”式的人才使用制度,這種制度反之又嚴重地傷害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加劇了員工工作強度和精神壓力,造成人才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很多公司一年半載就換血一次,行業裡很多號稱成立十幾年的公司,其實追究起來只有三兩年的文化傳承,因為除了老板和老板娘本人,員工大部分是新來的。而設計企業其實是最需要年頭的積累和沉澱才能形成企業的風格和思維方式及生產方法的。沒有設計思想、沒有企業文化傳承的公司,即使成立了100年也是一個新公司,就像我們的那些國產品牌裡的“百年老店”,經過公私合營和文化革*之後,它的現在和過去除了一個名字之外,還有什麼關系呢?世界上同名的人多了。


惡性競爭嚴重:目前整個行業處於惡性競爭的狀態之中,競稿競價之風愈演愈烈,因為這種競爭是在沒有任何目標和評判標准的狀態下展開的,所以設計企業只能通過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供稿數量、降低價格這樣的方式開展競賽,導致了設計企業總是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缺乏修養生息的環境。“下午接案、連夜創作、天亮提案”的現象在行業裡屢見不鮮,某企業的提案數量已經從百稿到達了千稿的慘狀,這種“悲壯”的經營作風只能讓設計公司在客戶眼裡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不受到尊重。甚至行業裡已經出現了專門為設計企業提供投標方案的下游服務商(一般都是個人或小型工作室),這種愈演愈烈的自我貶低,無疑讓作為從業者的設計師永遠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奴隸社會裡,我們大家摸著良心說,在這種狀態下談得上什麼品質?談得上什麼修養?談得上什麼好作品?這是造成近幾年中國主流設計公司設計水平下降,行業取費標准不斷降低的原因。一個利潤越來越微薄的行業,一個工資越來越廉價的行業,一個尊重度越來越低的行業,一個從業人員越來越年輕、缺乏精力和學習欲望的行業,一個混淆了“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的行業,是充滿希望的行業嗎?

  第二:劣根之源

  一切的競爭,歸根結底都不是技術的競爭,解決之道往往都是意識形態的轉變。筆者認為目前行業的現狀,根本不是市場環境造成的,甚至我們現在的市場遠遠好過十年前。更不像行業經營者說的那樣是從業者素質和責任心下降造成的。造成我們行業現狀的罪魁恰恰是我們這個行業的經營者們,他們十幾年來的經營策略嚴重傷害了我們行業的發展前途。


貪婪:在我招聘的時候,經常有求職者這樣表示他的能力:“我能加班、能吃苦,一連幾個通宵我都干過!”聽了這樣的話,站在我面前的如果是一個建築工人可能我會敬佩他, 但是如果是一位腦力工作者,我為行業感到悲哀。可是這能怨他們嗎?難道他們不想得到應有的休息?而現實是即使我們忙活了好幾個通宵,結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沒有了下文,客戶和設計經營者裝糊塗,設計經營者和從業者裝糊塗,或者彼此抱怨⋯⋯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句最反人性的行業口號,恰恰道出了老板的貪婪:“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什麼狗屁話,憑什麼讓大家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兌換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的可能?其實行業並沒有那麼忙,並不需要那麼多加班,老板們只要不那麼貪婪,不去爭取那些沒譜的機會,該掙多少錢還是多少錢,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吝啬:“搾汁機”式的用人制度,使我們這個行業給予從業者的福利、社會保障非常吝啬,行業普遍處於沒有社會保險、沒有加班工資、沒有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狀態,從業者基本生活在比較動蕩不安、沒有明朗前途規劃的狀態裡,當然也就不存在企業忠誠度的問題。互不信任、互不付出的局面導致了企業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高流動性又堅定了經營者愈加吝啬的觀念,周而復始。吝啬還表現在企業經營者給予員工的專業培訓方面,因為擔心員工“翅膀硬了會飛”,企業往往在專業培訓上面給予員工的機會非常有限,甚至基本的設計工具都一切從簡,勞動強度不斷增加,知識透支的現象也非常明顯,使從業者經常領教大腦枯竭的滋味,時間長了不是對行業失去信心就是失去興趣。


自私: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狀,用玩笑的話說就是:“一個公司,一個名人。”意思是說,公司的品牌核心、生產力核心只是老板本人,公司在基礎結構建設上,缺乏民主意識,沒有為日後的團隊建設打好基礎。設計從業者沒有署名權也就沒有機會得到行業的認可,沒有自己事業的未來。這種現實造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單一,品牌凝聚力擁有先天缺陷的現實,一旦老板的信譽或能力遭到質疑,馬上就會產生對整個企業的信譽危機。

  第三:解決之道

  其實現實也並不像許多人描述的那樣悲觀和黑暗,畢竟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給包括設計行業在內的創意產業帶來飛速發展的可能,但是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停留在只是呼吁政府支持這一種被動乞討的狀態裡,健康和繁榮我們行業本身,是至關重要的行動。而我們面對的某些表面看似頑固的問題,比如規模化和人才流失現象,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規模化:我們行業和律師、醫生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老板既是管理者同時又是主要生產者,這個特點好像注定了企業規模的拓展空間。事實也印證了這個規律:企業規模擴大到超出個人控制能力後,效率降低,質量下降、客戶流失等等問題就一定會出現。於是有人經過計算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以某人為品牌或生產核心的設計公司,人數不超過20個是理性的選擇,一個有效率的team應該把人數控制在10人以內。但是有了這樣的結論,我們就止步於規模化的大門之外嗎?筆者認為如果我們希望搭上創意產業這一班順風車的話,規模化是必經之路,而且國際上成型的設計企業規模化模式也不少。


聯盟制:我們所知的國際著名設計公司“五角設計”就是一個依靠聯盟制成功的設計企業。聯盟制的組織結構並不復雜,若干家獨立的公司,統一在一個品牌下面,實現統一品牌、統一形象、統一價格體系,聯盟者分攤品牌建設成本,聯盟成員自負盈虧。在這種形式之下,聯盟制的企業成員,一般不在同一個城市裡經營,甚至分布在全球,聯盟成員個體的規模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