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設計上,正如“文無新變,不能代雄”一樣,需要在意識、思維上有一個創意。因為意新,不僅能准確折射現代火熱的生活,人們的開放意識,而且也能給人以靈魂上的震撼,情操上的洗禮。但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要想有一個讓人們都能理解、接受的平面創意,必須在“融”上下功夫。此處所說 的在平面設計上的“融”,一是指對古老的中國元素的傳承與創新,另外也是指對西方設計精髓合理的“拿來”而非機械仿作。在這一方面,需要勇氣,也需要辯證思考的冷靜。
為何?一、中國從原始社會就有許多設計方面典型佳作,如半坡氏族的彩陶,做工精良的骨器,後有商代的青銅,秦漢的漆器,漢代畫像石,畫像磚,隋唐宋的唐三彩、瓷器,不一而足,而其中的造型、圖案、色彩,都帶有原創元素,對現代平面設計具有極高的借鑒性。二、中國是一個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第三世界國家,是有著極其完備的歷史敘想和悠久的文化傳統。中國從未經歷過較完全的殖民化過程,本土文化的凝聚力也從未消失過。因此,繼承並發掘中國的本土性的平面設計理論使之能夠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將是一個具有巨大魅力的課題,有利於中國藝術設計理論由第一世界藝術設計的從屬形態轉變為中國藝術設計理論的獨立形態。三、不能否認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那麼,中國的平面設計也似應當以開放的胸襟來接觸西方的設計理念和作品。我想這還要從兩種文化的碰撞上談起。
東西方文化各有特點,無優劣之分,東方文化之核心在於其自然觀,天人合一、和諧共存,西方文化的核心在於理性的精神,科學的精神,兩種文化都經歷過盛衰,衰盛的發展與轉化。以世界范圍來看,它們呈現一種此起彼伏,遙相呼應的狀態,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一方面要有實事求是不卑不亢的態度,不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另一方面還要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和高屋建瓴的胸襟,這實則就對我們的設計師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包括知識面與人的操守、修養、眼界等。
此話題又引出另外一話題,即“東道西器”問題,“東道西器”是韓國近代應對西風東漸的文化策略,類似於中國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日本提出的“和魂洋才”。道,指精神,器,指物質,是否可以理解為:如何處理東方美學思想與西方物質媒材的關系?中國自古有道、器之說,但在東西方大文化相撞的過程中,卻將道、器分別地對應於東方和西方了。清末王韬說過:“形而上者,中國也,以道勝;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勝”,這大概就是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威脅了東方人之後,東方人的哲學感受。後來,中國興辦“洋務”有了洋槍、洋炮,還是挨打,未能雄強,才意識到辦洋務“師夷長技”不能救國,只有政治、經濟、哲學,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全方位的革新才能強國,這才是全方位的“師夷長技”,於是才有了政治上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至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又進入了思想文化領域,也才出現“文學革*”與“美術革*”,才出現了美術家留學西洋、日本的潮流。這其中有一個問題被疏忽,那就是西方不光有“器”,而和東方一樣是既有“器”又有“道”,道不同而已。以大文化的角度或范圍來看,“道”與“器”的引進都是必要的。正因為有過“西道西器”的過程,才有了今天“東道西器”的再反省。
今天,“東道西器”所衍生出的產品已有不少,而且還有精品,比如北京奧運會徽中國印的設計。首先我很欣賞這個作品,當然它也被許多業內人士和大眾所接受推崇,文字與形象的動感結合、聯想,文化意味包容其中,既突出中國特色,又兼顧了與國際的聯系可說是一件優秀的設計作品。當然此設計的不足之處是形象稍顯凝滯,缺乏一些流暢的感覺。相比而言,我更欣賞太極老人那個設計,不管是造型、含義、還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上,既包含典型的中國元素又突出奧運之標志性特征,真算得上精彩!
毋庸諱言,在設計上對中國元素的傳承與創新,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回憶、理解、接受;東方人學習西方藝術,西方之設計,又用來“改良”“改革”東方之設計得有個認識過程。上世紀畫家林風眠認為“中國現代藝術,因構成之方法不發達,結果不能自由表現其情緒上之希求”,在繪畫界有東方畫家對外來藝術的選擇性接受立場,設計界同樣如此。但是以人為本,和諧共存這兩點東西方是都推崇的。中國古人創立的陰陽學說,太極就包含了和諧二字。太極符號標志作為一種典型的中國元素,已被評多國家認同和運用,成為一種國際化的同時帶有東方意味的設計和文化符號,這是一種成功的也是平等的國際交流,中國接受西方設計藝術改良自身的同時,也在豐富和改變著這個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對於設計師們而言,加強自身文化素質,尤其是對本土文化的鑽研與理解,顯得尤為重要,若想把外來之文化嫁接在本土之根上,當然還需選用健康、茁壯之體。
我們以來沒有象今天這樣面對著世界一體化即經濟全球化的大文化背景,但這市場經濟的主體卻是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支配世界經濟的同時,也揮舞著一把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利劍,西方財團和設計公司也以他們的錢包誘惑著各個民族國家的設計師流進西方先鋒藝術的旋渦。因此,面對著世界性的現代派和後現代的藝術潮流,新一代的設計師或者是稱為新新人類的先鋒派青年,在他們以先入為主的西方視覺文化觀念投入到全球通的網絡之時,是否考慮過應以民族文化為主體性上的一個“融”,是否還記得我是本民族的自我,當哲學上以“東方主義”抵御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時候,世界上是否也需要一個清醒的文化策略,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棘手課題。作為流行時尚的大眾消費文化,就象到處貼滿的可口可樂、百事等商標那樣可能是主體性最為薄弱的一環。作為先鋒藝術的青年藝術思潮因為基本上是“西道西器”的時髦,東方人處於尾隨狀態。但是藝術消費的主流應該旗幟鮮明地立足於拓展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並在此基礎上穩妥融合,既體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拿來”,又體現“海納百川”大度的“容”,以豐富藝術設計的應有功能和多元效應。
同代化=西方化=世界化,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思維,但仍然有保護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問題。而設計藝術的現代化則不能盡用這一公式。在一些傳統文化根本較淺的西方國家,藝術的國界可能是模糊的,但仍然存在法國電影與好萊塢的對抗。盡管西方文化呈現出強勢文化的姿態,世界畢竟達成了多元共存的共識,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與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由世界到國家——民族——地域——個人的主體性相關的層網,將構成21世紀新的文化景觀。
今天,面對國際的潮流,中國設計如何走,我們該怎樣與外界接觸,如何運用本土化的符號元素在“融”的基點上創造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有的設計師把外國人的設計作品或設計符號拿過來作簡單拼接和改變,此舉甚至可說成“抄襲”。當中雖然有一些中國式符號或元素,但是它缺乏一種和諧與自然協調,而且還違背了設計國際化的路徑,國際化應該是多元化、民族化。現代設計主旨和諧和而不同,我從我的平面設計經驗中,也初步體會到同樣的設計元素融合也許能品嘗出不同的味道。
平面設計是展示創作者的思維的一個平台,把自己的思想立體地展現在一張白紙上,在“融”的前提下,充分去創造,去改變、去進化……這是我所理解的平面設計。
可喜的是隨著這些年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國際的接軌正朝著好的方向轉變,特別是奧運的到來,給中國帶來了很多機遇,也給設計帶來了機會和挑戰,從建築到標志到吉祥物和招貼廣告,作為東方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確實應該展示一下中國元素現代文化背景下的蘊涵,也確實應該以開放的胸襟取人之所有,在“融”的基點上打造出一種新的平面設計的“亮點”、“新招”,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代設計。李可染先生曾有“東方既白”的理想,我想這不僅包括東方傳統藝術走向現代的自信,中國的設計也將展現出“東方既白”的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