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網頁制作 >> 交互設計 >> ZAKER李森和談設計細節:不只為用戶考慮

ZAKER李森和談設計細節:不只為用戶考慮

ZAKER李森和談設計細節:不只為用戶考慮 三聯

  ZAKER創始人、CEO李森和,認為設計是“敲門磚”,且不只為用戶考慮

  2010年12月,有一款叫做“ZAKER”的閱讀應用第一次出現在iPad上;時至今日,它已擁有900多萬用戶,逐漸被智能機用戶熟知。 ZAKER較為人稱道的一點是界面設計,在我們的采訪中,ZAKER創始人、CEO李森和給出了諸多設計細節的解釋:比如為什麼是左右翻頁,為什麼采用頻道訂閱、但沒有“文件夾”的整理方式,聚合頻道中權重各有不同、但沒有強調“推薦算法”的原因等。

  過程中李森和多次提及“從媒體角度考慮”的思路,這或許和他的經歷有關:盡管是位1982年出生的年輕創業者,但他自大學期間就開始創辦網站、畢業兩年後加入“讀覽天下”——這是一項將雜志搬到網上吸引更多付費讀者的服務。在與傳統媒體的接觸中,李森和熟悉了他們的工作流程、而且也知道以傳統媒體的體制,恐怕很難做到新媒體這一步。所以他希望ZAKER能將媒體內容做成雜志的感覺,同時用技術代替代美編的過程。

  以下為李森和口述整理:產品靠設計的視覺沖擊留住用戶,但核心競爭力還要靠後台技術;坦承開始時借鑒Flipboard,但後續版本的獨特設計已申請專利;將來會以自主制作的廣告為主要營收方式,現在還沒做因市場仍不理想。

Zaker的“封面”和進入後的類似Metro風格的頻道入口

  ZAKER的“封面”和進入後的類似Metro風格的頻道入口

  產品設計:“敲門磚”留住用戶

  一個成型的領域,如果有新興的企業想進入,就一定要給用戶全新的感觀。因為閱讀不是ZAKER一家在做,門戶也有自己的App,如果我只是把模式調整一下,表現形式還是和其它人一樣的話,相當於套了一個殼,換湯不換藥,就無法達到讓產品流行起來的用戶受歡迎度,傳播也會比較困難。

  借助視覺沖擊,讓用戶第一眼看到你的東西時就願意在上面花更多的時間,比如ZAKER連應用封面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有了這些時間以後,再看後面的內容服務能不能把他黏住。如果用戶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一般,內容又很一般,干脆就刪掉了;但是好看只是敲門磚,後面的服務還是要靠算法。

  借鑒Flipboard設計的問題,iPad上是有,但是iPhone我們出的更早,就不想再借鑒某個應用了,而是原創。當時WP系統出來不久,ZAKER的主界面也采用了類似Metro的風格,但沒有采用WP認為是核心的大字體,而以柵格化雜志布局為核心。這種方式看起來雜志化稀疏了,實際上一屏能承載的文章數反而變多,所以最希望聽到的用戶評價是“覺得屏幕變大了”。

  設計剛出來時也有困惑。當時所有的應用都是上下翻,只有ZAKER是左右翻。我們糾結了很久,擔心破壞了用戶的使用習慣,最後還是覺得應該接近雜志;還有就是返回鍵在左下角,當時所有的應用都是在左上角,這一點也堅持了,iPhone 5出來後發現我們是對的。

  因為擔心抄襲,這些設計已經申請專利。當然專利不是免死金牌,救不了你,還是看整個一條線的服務能不能打動用戶。好設計的意義在於,用戶服務好了才能和內容提供方談合作;另一方面,漂亮的設計又能吸引優質媒體內容,塊狀的入口設計也是從媒體角度考慮(第三節詳述)。

  不只為用戶考慮,媒體方廣告方的利益也要平衡

  RSS是個好東西,但是在中國一直不成功,因為有兩個問題沒解決:1、內容提供方的盈利問題,無廣告傷害了媒體;2、太技術化,小白用戶不喜歡麻煩。現在的頻道訂閱方式“選幾下就完事了”,所以就弱化自定義,去掉了“自己輸入RSS”一項,因為如果有這種需求的話,也就不是我的主流用戶了。

  閱讀不是強需求,普通網民閱讀量最大的不是資訊而是小說,所以不能和太火的應用比;但它本身又是剛性需求,所以閱讀是個苦逼的行業,就好像媒體也是苦逼的行業,但是行業在那。有很多平台還在分流這種需求,比如wap、微博、門戶的App模式,我們想用統一、便利的閱讀方式作為爭取用戶的優勢。

雜志化的柵格式布局,每屏可容納6篇文章信息。從左至右依次為:今日看點隱含的推薦排序、每個“店面”的不同“裝修”風格、重新排版的正文內容。

  雜志化的柵格式布局,每屏可容納6篇文章信息。從左至右依次為:今日看點隱含的推薦排序、每個“店面”的不同“裝修”風格、重新排版的正文內容。

  吸引內容合作方的方式有兩個方面;一是給媒體提供的展現形式,要盡量做到比它自己做的還好看;二是用數字說明吸引用戶的能力,也許它自己的App安裝量到不了50萬,但是進入ZAKER的推薦後能吸引50多萬的讀者。比如,由“查看原文”給部分傳統媒體網站帶來的流量,已經超過了它原來的流量。

  給媒體解決盈利問題就是廣告(現在還沒有上線)。將來廣告由我們制作,在某個媒體的“頻道”裡的廣告收入將算給內容提供方,並有後台提供給媒體(有多少讀者、喜歡哪些文章等),使媒體覺得不是“流量流失掉了”,而是“流量能轉化為廣告才是重要的”。所以目前版權這一塊的費用是零,媒體也不要 ZAKER的錢,ZAKER也不要媒體的錢,希望能一起培養這個市場。

  移動端的廣告現在還有很多在沿用互聯網的方式,貼片、Banner,都不是針對移動互聯網的。而作為企業方,有時和廣告制作方是脫節的,不知道技術能做到什麼樣子。目前我們制作的廣告還在Demo階段,形式將創新,比如結合品牌的互動廣告。

  現在還沒有上廣告不是因為流量少,而是移動互聯網廣告的市場整體不成熟,各企業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廣告投入占比還太少。將來希望能拿到門戶的流量,賣出雜志廣告的價值。

  內容模式:訂閱?推薦?社會化閱讀?

  理論上,將來可以推測用戶喜歡什麼,但是現在還達不到,而且這種角度沒有考慮過媒體的感受:媒體有媒體的思路,我們干擾排序可能會和它的定位不太符合;另外有些媒體每天的產量不是很多,這種方式不利於他們。

  塊狀入口而非timeline的設計,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區分媒體,否則媒體不會有熱情投入。這就像我們開了一家時尚店,每個牌子的店面裝修風格可能都不一樣,但如果把貨品擺在一起賣,買家商家兩方就都不滿意了。

  沒有“文件夾”的設計,是因為不想設更深的層級。本來只需要“啟動-點擊”兩下,如果有文件夾就變成點三下,iPhone早期也沒有文件夾。分頁可以理解為一種分類方式,但是訂閱超過5頁我就覺得不對了,一個人讀不了這麼多東西。如果把用戶吸引在“整理”這件事上,規規整整以後反而不會閱讀——就像 “收藏”這個功能也不會強化,因為我自己點過收藏以後都很少再翻出來讀。

  我們沒有放棄推薦機制,更多是在聚合頻道融入算法、篩選文章。“今日看點”就是“按媒體區分”和“按時間/重要性排序”的中間調和,是為讀者提高效率。裡面會根據訂閱源、熱度和你的喜好進行篩選。

  權重方面,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參數:訂閱量、每天進入的人數、每天產生的PV數、平均停留時間;如果一個媒體普遍停留時間很長,意味著它出的深度或評論文章,但是這樣的文章產量少,所以一旦出了權重就比較高;另外轉發評論數也是指標。

  但是也不會對外宣稱自己是推薦機制,是希望用戶自己慢慢發現越來越好用。數據上看,用戶現在每天看的文章從10幾篇增加到20幾篇,證明我們對了。天天喊技術的東西對用戶沒什麼意義。而社會化閱讀現在還在摸索階段。

  (雅楠)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