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論黑體字的發展源流及特征

論黑體字的發展源流及特征

   【摘 要】19世紀下半葉隨著歐洲、日本等外來文化的入侵,在無襯線字體和日文哥特體的影響下,在中國上海率先出現了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等線體黑體字,這是為了迎合印刷和廣告等視覺傳達功能的需要,在宋體字和篆體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黑體字具有較強的視覺識別和傳達性,同時更有利於作為宣傳的媒介,而且黑體字有其深厚的中國文化意蘊;今天黑體字被廣泛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了現代漢字體系中最重要的字體之一。

  【關鍵詞】黑體字 等線體 哥特體 無襯線字體

論黑體字的發展源流及特征 三聯

  1 何謂黑體字

  黑體字,又稱方體或粗等線體,俗稱“粗體字”,與西方的無襯線字體相對應,是近代才形成的一種新形字體,可分為方黑和圓黑兩大類。[1](P.135)在印刷報刊、書籍裝幀以及廣告宣傳等應用中比較常見,多用於標題、封面和廣告中需要強調的字形,是現代漢字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字體之一。

  黑體字是一種外觀醒目精致、體型粗壯有力的印刷和美術字體,也是漢字中最具視覺沖擊效果的字體。黑體字的特點是字形中保持幾乎相等的線條,完全拋棄字腳,且筆畫方頭齊尾,不追求筆畫上的變化,只剩下字體的骨骼,顯得樸素端正,十分清晰,但有時也給人過於平板嚴肅,缺乏趣味和個性。

  2 黑體字的源流

  19世紀40年代,晚清社會不安定到處危機四伏,西方列強資本主義崛起,試圖以武力侵略擴張勢力范圍,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為了撬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先後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由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並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資本主義的入侵對封建時期的中國所帶來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也體現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在科學技術上,現代印刷技術、電報等傳入中國,西方的印刷技術不僅促進了中國傳統印刷字體的改進與創新,而且提高了印刷字體的實用性和審美性,並帶領著它向更加現代化、標准化的方向發展。在文化上,帝國主義的入侵促使中國人發奮圖強,愛國主義熱情油然而生,並開始慢慢吸收西方的文化知識,一些英文字體也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受無襯線字體的影響,有一種筆畫粗細相同的中文字體出現了,這就是早期的黑體字雛形。1885年,《申報》注1登載的廣告“遂昌火柴”字樣(如圖1),從設計表現上看,“遂昌火柴”四個字更多地展現了西方無襯線字體所帶來的影響,在簡單而又統一的筆畫基礎之上,改變字體形狀,將其適形在梯形內,屬於國內最早的美術黑體字,增強了視覺表現力。這種裝飾效果在以往的字體形式中並沒有出現過,這種廣告字體成為我國近代包裝設計中出現的最早的美術黑體字。[2](P.29)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即清末明初),中國的經濟相當落後,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經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脫亞入歐”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國力日趨強大,急需對外輸出商品和資本輸出,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商業門戶,日本商品也大量湧入中國市場,痛定思痛的中國人開始效仿日本學習強國之道。日本為了便於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也向中國輸入日本文化,在這一時期,現代漢語中也出現了很多來自日語的新詞。早在甲午之戰之前,1891年8月的《印刷雜志》注2中東京築地活版印刷所刊載的廣告“東京築地活版制造所”字樣(如圖2),便使用了五號日文哥特體(在日本,哥特體指的是起筆到終筆粗細均相等的無襯線字體的書寫方式),其形式也是方頭方尾的粗等線體。[3](P.53)1884年東京築地活版印刷所在上海四川北路創辦了分店“修文書局”,創始人為松野平三郎,“修文書局”不僅經營印刷業務,還向中國其他報館鑄售活字。[4](P.165)但在1894年,因經營不善而倒閉,所有設備以一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後來的中國商務印書館[5](可能記載有誤,因為史載商務印書館成立於1897年,後經作者查證應該是一直經營到1900年才盤給商務印書館的)[4](P.166)。眾所周知,中國的鉛字活版印刷早於日本,但是隨著中日貿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國早期的印刷業也反過來向日本學習其先進的洋式印刷技術。1909年,商務印書館刻制了方頭字體和隸體等鉛字,打破了長期以來由宋體字獨據版面的局面。[6]這裡所說的方頭字很可能就是黑體字。19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東方雜志》注3中出現了等粗筆畫的字體,其章節的序號:一、二、三、四、五(如圖3),都是以粗等線體的形式書寫。從商務印書館中出現的字體可以推出,黑體字在形成的過程中,的確受到了日文哥特體的影響。[3](P.53)黑體字因為給人厚重、沉悶之感,在最初形成的階段,並沒有受到大眾的喜愛和廣泛的應用。

  在1913年,《申報》上的一則介紹美容藥物的廣告中(如圖4),其名稱“花顏水”就以黑體字的形式出現,並且作為醒目標題印刷在報刊中。當時人們就利用這種粗等線體字(就是現在的黑體字)作為標題,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20世紀20年代初,黑體字作為標題大量出現在上海的書籍和報刊中,[2](P.28)說明黑體字開始慢慢地被人們所熟知並認可,但並沒有對其字體進行統一的規范,在正規場合還是極少使用。1943年,設計師鄭川谷(1910~1938)寫的書名《應用圖案講話》中,基本筆畫為方頭齊尾,以等線體的形式為基本特色,筆畫粗細大致相等。在鄭川谷的書名字體中,這種等線體的筆畫在轉折處有模仿篆體的意味。[1](P.135)根據這一特征,黑體字的形成或許還受到了篆體字的影響。(我們通過查找中國知網上的期刊論文,發現最早在文中稱謂黑體字的一篇論文,是1937年汪乃昌先生在《藝文印刷月刊》上發表的《中外字體之檢討》一文中提到黑體字,其次是陳文彬先生發表在1956 年《拼音》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羅馬字日文的收寫規則》也提到過黑體字。)

  到了50年代中期,大量粗等線體字的標題或口號開始盛行,黑體字在這一時期開始快速地發展。[7]60年代初,我國刊行了大量的以宋體、黑體兩種字體為主的宣傳畫冊,並強調了黑體字的應用使其更具有廣泛性,從此黑體字正式成為了我國漢字中的一員。[1](P.136)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興旺,促銷廣告、各類招貼以及報紙書籍中,都少不了使用黑體字。在街道、商場或車站等地方,舉目所望隨處都能找到黑體字。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黑體字不斷地演變出了不同特征的字體形式,並且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擴大了現代漢字的體例,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字體之一。[1](P.136)

  3 黑體字的特征

  黑體字的發展非常迅速,出現百年以來已逐步走向成熟,雖然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但黑體字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也不可小視。在時間上,黑體字從印刷體的黑體發展到藝術設計用的美術黑體;在應用上,從標題到告示內容,從報紙報刊到書籍裝幀,黑體字逐漸成為平面設計中常用的字體之一,促使黑體字不斷地演變出新的字體,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為了適應不同的場合,表達不同的寓意和情感,黑體字發揮著它與眾不同的魅力。

  3.1 黑體字的傳達性

  黑體字的筆畫粗細一致,是粗等線體構成的文字,而等粗字體給人一種力度感、相對穩定,所以黑體字在視覺觀賞上具有簡潔、明快、通暢的特征。[8]這種特質讓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強勁而又清晰明確,增強了產品性能的視覺傳達,起到了促進商品銷售的效果。在現代社會中,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成了黑體字高頻率的應用。在一些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就加入了黑體字的設計,如圖5這款面食的包裝,在字體“面食”二字中,使用的就是簡單有力的黑體字形式,既明確了產品名稱,又通過黑體字的力度感,體現了包裝的質量和面食產品的勁道特征。在商品的促銷方式中,文字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而黑體字本身帶來的視覺沖擊感就突出了商品的信息和性能,既達到了傳達作用,又能激起消費者的視覺聯想,表現了黑體字在視覺上的易識別和傳達性。

  基於黑體字的傳達性,它常被廣泛應用於標語(如圖6)、標題或印刷排版設計中。黑體字強調整齊劃一,轉折處也極少有變化,筆畫方頭齊尾、全無裝飾,類似英文字體中的“Arial”(等線體)字體,其形態醒目清晰,緊湊的方塊形突顯沉穩,字的形體富有力度感,視覺沖擊力更強。根據使用途徑的不同,其產生的效果也不同,黑體字大多用於標題、告示等內容以強調文本的傳達性,引人注目。

  3.2 黑體字的宣傳性

  黑體字因其無裝飾、不浮誇,卻又粗壯有力、端莊大方而引人注目,與其他字體相比較,黑體字的基本筆畫從下筆至收筆都保持相等的筆徑。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為了鼓勵全國人民積極進取、努力向上,快速完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全國各地都開始張貼相關的宣傳海報(如圖7),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從當時的宣傳海報所使用的字體來看,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等粗筆畫的黑體字作為宣傳標語寫在牆壁上、黑板上以及各種刊物上,這種字體粗壯有力、醒目清晰,識別性和宣傳性更加強烈,使人過目不忘,所以伴隨著政治上宣傳畫的需要,當時的黑體字還有一個雅號叫“宣傳字”。

  如圖8為一個公益活動的廣告設計,它的主題是“將設計進行到底”,在整個版面設計中,所有的字體都以黑體字為主,其中的一些關鍵字改變了字體的色彩,以增強海報主題的表現力,使讀者容易理解其含義。同時在海報中穿插了幾個人物的剪影,這種簡單而又清晰的海報設計,體現了黑體字在設計中的宣傳性。黑體字的直線、斜線、粗細一致,字體形狀端正、流暢,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使人很快地被字體吸引,並且讀懂整個海報的主題思想。在二十一世紀,黑體字的識別性不斷提高,大量地被人們所使用,特別是在宣傳海報和包裝設計中,更是強調帶給人們的視覺沖擊力。黑體字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