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說“字如其人”。意思是從一個人書寫的字體當中,就可以不見其人,但見其顏,但聞其聲,十有八九地能夠從字中看出書寫者的特征來。一個人 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亦然。那麼,什麼字體能夠代表華夏民族的文化特征呢?我認為是宋體字。中國文化浩浩蕩蕩上下五千余年,有許許多多的文化積累,在 漢字的發展歷史長河中也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字體,為什麼獨說宋體字是中國文化的表征呢?本文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宋體字所蘊涵的中國文化的特征作一番描述。
一、宋體字的二個源頭
筆者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宋體字,應當有二個源頭。首先是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文字,和世界其它文字的發生一樣最初都是以象形來表 意的。早期的漢字是刻寫在動物的骨片上和鑄就在青銅器皿上,這便是甲骨文和鐘鼎文,而這之前,只有刻寫符號和傳說的記錄,沒有實物佐證了。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卜辭。因為是刻寫在形狀各異的甲骨片上,刻寫後也不好改動,所以先人們順勢就章,一氣呵成。整體效果或規 矩整齊、錯落有致,或變化多姿、隨意大氣,體現了人類追求均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天性。從中國漢字演變的發展來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甲骨文、金 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楷書至仿宋體、宋體字,這過程體現了人類追求簡約明朗、均衡對稱、整齊統一的程式化的總體趨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隨即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發布了“書同文”的政令,將前各諸侯國的 異筆繁雜的字體全部廢除,改省大篆,設計了一種新的書體,並加以在全國推行,這就是“小篆”。現在看來,這是秦始皇高瞻遠矚最為智慧的一舉,因為通過武力 只是在地域版圖上統一了中國,而“書同文”的統一,實是在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統一了中華民族,使得中央帝國在秦以後,盡管戰爭不斷也好,異族統治也好,分 分合合也好,都只是朝代更迭而已,最後都融入了漢字的偉大旗幟下,繁衍發展、壯大。
到了漢代,漢承秦制,中央集權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加強。漢武帝雄才大略,東征西伐,不斷擴大中央帝國的版圖,為保邊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 制,這屯兵制使得中國文化在邊疆迅速地傳播和扎根。同樣也對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數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小篆又逐漸簡化演變成為隸書,史稱“隸變”。 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小篆繁雜難寫,有變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質原因是與中國人書寫的工具毛筆的發明和普及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毛筆的書寫形式把篆 書的圖畫性進行了方正平直化的變革,使圖畫性質的漢字轉向抽象化,並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要素的點、橫、撇、捺、豎、提、鉤、折的筆劃特點及方塊字形的 外形特征。
此外,那時的官吏有時需要快速擬寫公文,書寫隸書時有些筆畫相互連起來,這就產生了所謂的草隸。另一方面,漢字也在向整齊方正、簡約明朗的程式化方向變化,這就有了楷書。漢代已具備了中國書法中的真、草、隸、篆四種主要的書體了。
其次是第二個源頭,雕版印刷術的出現。雕版印刷的發明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結果,它最初體現在古玺、封泥印、銘文印章和印記上。隨著經濟的發展,書籍產生和傳播的需求加速了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普及。
雕版印刷是將文章反字陽刻或陰刻於特制的木版上,然後用墨、紙進行拓印,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其歷史可追溯於唐代或更早。那時的工匠們以唐 代三大書法家的楷書為臨刻原本,最初是臨刻,日後漸漸地加入了工匠們自己的智慧,並結合刻刀和木版材質的特點,使書法字體更加規范化,更易於刻寫。
早期的雕版印刷的刻寫字體,常由書法家書寫楷書後由刻工們直接反拓後臨刻,刻工們對書法家十分敬重,所刻字體都盡可能地保存了書法家的特點。因此,
也有著濃厚的正楷書法味道。這種字就是今天我們稱之為“仿宋體”的前身,也是“宋體字”前身。因之,宋體字的演變過程是通過雕版印刷技術從書法正楷到仿宋
體再到宋體。但為什麼產生於唐宋先於宋體字的仿宋體,會叫仿宋呢?原來這是我國進入鉛活字印刷時的事情。1916年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丁輔之和丁善
之兩兄弟參考北宋古刻善本仿寫制作的,當時命名為“聚珍仿宋”。之後,上海華豐制模鑄字所、百宋鑄字印刷廠都有多種仿宋體面世。今天,仿宋體已成為我國的
硬筆正字。
雕版印刷術到了二宋時期,由於當時社會安定祥和,經濟發展迅速,政治開明,平民百姓亦可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所以社會讀書風氣日盛,官民皆有藏書 的習慣,甚至連農村中一些小康殷實的家庭也藏書千卷。雕版印刷的刻書機構更是遍布城鄉,宋朝三百多年是我國雕版印刷的黃金時期,其技術也影響了東瀛諸國, 更是啟迪了歐陸。
由於社會對書籍的需求的增長,刻工又必須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務。因此,總結了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寫楷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 點,對楷書進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的刀功條件下,刻寫出楷書的待征,這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稱之為的宋體字。宋體字發生於唐宋,但成熟於明,所以在東鄰日本 稱之為“明朝體”。
雕版刻工在摹寫唐代楷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漢字程式化的偉大任務,為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的規范化發展鋪就了一條坦途。可以說,宋體字上承中國書法的精髓,下啟漢字規范化,程式化的先聲,並把漢字的傳播速度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平台上。
宋體字的兩個源頭流向一處,匯聚一起形成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是與中國書法一脈相承的,是對中國書法楷書的終端釋義。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國書法楷書的本質特征用刻刀及傳統印刷術的形式反映出來,並得到中華民族的認同。
二、宋體字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的結合產生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1、宋體字承傳了中國書法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獨特的象形性、圖畫性特點外,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是形成中國書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筆它柔軟而富有彈性,能意地彎曲 扭動,張馳有度,能潇灑自如地表現出各種粗細、大小、曲直,剛柔的線條變化。更能把書者的情感賦予其中,這種“軟筆”可橫、可豎、可點、可撇、可捺,形成 了中國書法特有的形式特征。書者的技藝到一種高度時,毛筆在手,字已非字,點畫線條隨心書寫,千變萬化,以至所書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體字在筆畫上,仍然保持了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征。在與唐楷顏體比較時,我們看得更清楚,如點、捺、撇及轉折處的頓挫處理,就是對書法運筆進行了高度的藝術化概括。
從漢字書寫的發展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是中國書法程式化的顛峰。楷,模范也。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設計宋 體時,追求中國書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跡的韻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感覺,那只是美術字而已。如現在的圓體,綜藝體,根本沒有傳統書法的味道。
另外,從宋體字的角度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從而失去了書法藝術所需要的隨心自由的激情和靈動。唐楷太程式化了,使人極易 想到宋體字,實際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體字的范本,它們像個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長者,不愈矩,缺乏變化的勇氣,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書,雖然給後來的習字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說是人學人像,個個都是柳公、顏公,但卻毫無個性可言,很難習得此法而成為書法家。倒 是能成為入門習字和寫好字的范本,但不能作想成為書法家的始終范本。學書者應直追秦、漢、魏、晉,特別是漢代書法,隨心抒寫、大氣豪邁,如《漢簡》、《泰 山經石峪金剛經》等等。
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頂峰面臨的是什麼?是下坡,是重新開始,唐楷也就是宋體字的起始點。
2.傳統印刷與木版刀刻的痕跡韻味 設計在線.中國
今天版本學家對於宋體字下的定義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稜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起落筆的稜角,應是宋體字的最大的特征,它 是雕版刻工們在長期的刻寫過程中對唐楷的筆畫進行歸納化處理,形成的特有的裝飾化特征,是刻刀留下的韻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質特點,卻又比唐楷更加方 正,正刀口挺刮有力。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征,再加上壓力,使得最後印制的的成員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宋體字的稜角又 稍稍圓潤渾厚起來,十分耐看,這無意之中,把楷書的書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一起,形成了宋體字的典型特征。因此,學書法要上溯秦漢,而設計宋體字卻要 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為,那才是宋體字的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
三.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征
宋體字源於唐宋,盛於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在有形的文化中,千百年來一直仍然在使用卻沒有太多的改變的應首推宋體字了。宋體字的形態特征和其精神特質也在無形之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中國人從小在一個個小方格、大方格本中練習寫字,老師要求要根據字體的筆畫順序把字端正、均勻居中的寫在方格內,不能偏格也不能逾越方格,要在 這方格內經營筆畫的位置,相互謙讓,安排好每筆每畫,利用好每一小空間。漢字有一筆畫的字,也有十幾筆畫的字,如“毫”和“丁”字,怎樣安排好字的筆畫關 系及少筆畫和多筆畫的黑白輕重的協調問題,都須靈活對待。正是這些因素,養成了傳統中國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