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專業的設計師你知道藝術與設計有哪些區別?

專業的設計師你知道藝術與設計有哪些區別?

   小學時上美術課,看到畢加索的作品,一直理解不了,加上課本講得不清不楚,這個問題就擱到了現在。今天這篇經典好文,將藝術與設計的區別剖析得鞭辟入裡,有同樣困惑的同學,來揭開這個問題吧,順便見識一個不一樣的畢加索。

專業的設計師你知道藝術與設計有哪些區別? 三聯

  藝術追求盡量多的可能性,設計追求盡量少的可能性

  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理解,對它的解讀是多角度的,絕對不是單一的。

  舉個例子,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作品,踩高跷的狗,觀眾對作品的解讀必然會投射自己的經歷。愛養寵物的人會覺得,寵物使用的東西需要越來越人性化,人類用的東西,寵物也要用!商人對這件作品的理解是,踩著高跷是吃不到碗裡的食物的,有時候獲得利益就必須放低姿態!政治家理解是:即使身為一條狗,那也得站在高處!

  而好的設計作品在盡量減少歧義,直接的傳達作者的主題思想。

  概念自行車,大家都知道設計師在干什麼——制造一輛從外表到功能都極度酷炫的車。

  藝術走到極致能看懂的人越來越少,設計走到極致能看懂的人越來越多

  藝術發展到最後很可能曲高和寡,必定有一批藝術家的作品是做給業內人看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經驗或者藝術史知識才能看懂。其實各個領域都一樣,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只有業內高精尖人士才能深度理解。

  這是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 的著名畫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塊》,這是至上主義的第一件作品,標志著至上主義的誕生。馬列維奇在一張白紙上用直尺畫上一個正方形,再用鉛筆將之均勻塗黑。現在觀眾可能會說,這畫的是什麼,看不懂,我也能畫之類的話,但是要知道馬列維奇這麼畫絕對不是某天靈感一來亂畫出來的,在視覺效果上要經過多年研究和實驗才能做出這樣的作品,另外必須結合當時社會環境來看。

  1914 年到 1918 年正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張作品 1915 年在彼得格勒的《0、10 畫展》展出,引起極大轟動。觀眾們在這幅畫前紛紛歎息,“我們所鐘愛的一切都失去了。……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一無所有!”要知道作者創作這張作品是在 1913 年,大戰爆發的前一年,馬列維奇已經敏銳地察覺到危機的到來,以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所以當時的觀眾,看到這件作品時候自然聯系起當時局勢,從而解讀它。

  (PS:從馬列維奇創作這件作品到展出期間,俄國危機深重,東線忙著打一戰,國內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工人罷工,十月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如此動蕩的社會形勢下,藝術家堅守在自己的土地上,沒有絲毫逃避,依然握緊畫筆,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俄國人民仍然會舉辦畫展,許多人會去觀看。這不僅僅是對藝術的熱愛,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設計由於設計本身必須具有功能性,作品的受眾不會有學術門檻。所以,好的設計作品是非常受大眾喜歡的,比如 21 世紀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一件產品——iPad。

  藝術讓人覺得世界多元,設計讓人覺得世界美好

  藝術的主題可以是美好溫暖的,可以是尖銳痛苦的,也可以是郁悶惡心的。讓觀眾感到不適的作品未必不是好作品。

  這是行為藝術家 馬裡娜 • 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早期的行為藝術,她在房間貼出告示,准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 72 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在這 72 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東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其中甚至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 Abramović 把自己麻醉後靜坐,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這個表演歷時 6 小時, 在這個過程中, 觀眾發現她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時,便漸漸大膽行使起了他們被賦予的權力,藝術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有人在她身上劃下傷口,有人將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放入她的嘴裡,意欲扣下扳機。

  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時刻,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在被施暴的過程中,藝術家眼中漸漸充盈了淚水,心中充滿了恐懼,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她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麻醉結束後, Abramović 從椅子上站起,帶著累累傷痕,雙目含淚,她緩緩走向觀眾,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現場觀眾反倒恐懼了起來,他們紛紛後退,然後開始四散逃跑。

  Abramović 在後來的訪談中說道:“這次經歷令我發現,如果你將全部決定權交諸公眾,那麼你離死也就不遠了。”(What I learned was that… if you leave it up to the audience,they can kill you)。對於“受害人”Abramović,這樣的表演比肉體的創痛更加痛苦,她用了僅僅 6 小時就體察到了人類的弱點和黑暗,這種心靈的傷痛很難用語言描述。

  “歡樂並不能教會我們什麼,然而,痛楚,苦難和障礙卻能轉化我們,使我們變得更好,更強大,同時讓我們認識到生活在當下時刻的重要性。”多年之後,Abramović曾這樣解讀自己對於痛苦身心經驗的探求。

  設計作品如果是讓觀眾抵觸,那是挺失敗的。好的設計作品是讓人感到舒服的。

  傳統插座——一個被廣泛運用的失敗設計。

  自由的藝術是好藝術,合理的設計是好設計

  一件打破傳統,發人深思的藝術品是好的藝術品。20 世紀各種流派紛紛湧現,在今天似乎每一派都有繼承者,當繼承者們逐漸完善這個流派的精神和技法,猶如鑄成了一個繭。技法越好思想體系越成熟這個繭就越堅硬,打破它就越困難。這時如果有誰能破開繭,那就是大師。

  舉出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大神畢加索。在畢加索之前,古典寫實已經發展到了巅峰,在這個領域不論構圖,題材,各種礦物顏料的選擇,前人都已經探索到了極致。並且 20 世紀,照相術和電影都已經出現,人們不需要傳統寫實繪畫來記錄生活。這無疑把寫實繪畫逼到了絕路。畢加索從小被作為美術教師的父親逼迫學習古典寫實繪畫。14 歲時技法大成,造型很精准,下筆如有神。完成一幅作品後,每每提筆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他父親看了他的作品後,自歎不如,把自己的全部畫具送給了 14 歲的畢加索,從此金盆洗手,封筆不畫了。

  畢加索12歲的作品

  畢加索16歲的作品….

  畫畫的朋友都知道,當你一種技法掌握得很熟練時,其實突破是很難的,技法的純熟是一個無形的禁锢,藝術家往往不敢去打破它,有的想不到去打破它。但是天才畢加索,在古典寫實繪畫日暮途窮之時,做了一個偉大的變革,從而開宗立派,影響至今。請看下圖。

  這是畢加索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整個畫面平面化,打破傳統的透視。仔細看畫中人物的臉,是兩個側臉拼成的正臉。傳統透視中,一個角度只能看見人臉的一個面,但是這張作品中同一個人出現了左臉,右臉,正臉!以前從沒有人這樣畫。說明畢加索畫畫的時候,一會跑到左邊畫,一會跑到右邊畫。

  再看畫面人物身體上的圓形,如果理解為胸部,那似乎也不在正確的位置上。說明整個畫面就沒有透視點或者有多個透視點。畢加索不是站在一點去觀察對象的,而是全方位立體的觀察對象的!(但是立體主義名稱的由來不是因為他立體的觀察,而是畫面上有很多小方塊,有空我們再開個帖子講這個)畢加索打破了傳統寫實繪畫的繭,獲得了自由,並為後來的藝術家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但是設計不能和藝術一樣自由。就平面設計而言,必須構圖合理,色彩搭配要講究,使用的字體要推敲,圖案要取捨。各個方面要能達到一種“和諧的張力”那才能是好的平面設計作品。工業設計也一樣必須符合物理學規律。當然,也有很多設計師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的是目前科技水平還沒法達到的。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