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上海設計“含金”何處

上海設計“含金”何處

       中國人並不缺失設計天分,只是OEM環境使設計師失去了根據消費者行為預測產品走向的能力。現在,到了尋求創意和市場完美結合的時候了———
  成也設計,敗也設計。因為技術研發與工業設計的落後,中國的加工型企業拿到手的只是產品總利潤的1%~2%。“中國制造”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支出1元,回報1500元。什麼樣的投資有這麼大的收益?這就是設計。美國工業設計聯合會一項調研顯示,工業設計每投入1美元,銷售收入將增加1500美元。
  上海產業發展需要設計來引領。然而,對“設計”概念的誤解和認識偏差,卻成為一大羁絆。
  設計就是生產力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過:“英國可以沒有首相,但是不能沒有設計”、“設計是英國工業前途的根本”。設計先導的國策使日本在二三十年之內迅速崛起。韓國三星從一家二線的OEM(代工)廠商脫胎為一個閃亮的國際品牌,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於一系列革命性的工業設計;蘋果公司的iPod熱席卷全球,數字音樂播放器市場上蘋果公司的占有率竟然高達75%,幾乎所有的觀察家都認為:蘋果的這一勝仗是出色的設計帶來的。
  成也設計,敗也設計。因為技術研發與工業設計的落後,中國的加工型企業拿到手的只是產品總利潤的1%~2%。“中國制造”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將是大勢所趨,創新的工業設計則是邁向這一方向的重要路徑。
  自主創新,科教興市,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上海的發展戰略。落實這一戰略,離不開設計。上海已經將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創意產業定為上海產業重點發展和優先發展的方向,而設計產業正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產業屬於現代服務業,是創新、創意型的服務業;設計也是先進制造業領先一步的法寶———研發和設計是制造業的基礎;設計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設計產業屬於創意產業,設計是讓許多創意轉化為現實商品和服務的唯一途徑。發展設計產業可以極大地提升上海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上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水平。
  設計不等於美術
  許多人將設計與工藝美術混為一談,或者把設計完全等同於外觀造型設計、等同於包裝,局限於視覺設計、藝術設計。
  事實上,設計已深入到產品的內核,不僅僅是“拗造型”,而且涉及產品的性質和功能,它是跨學科的,它賦予產品以美的形態,決定了產品的品質和功能,是人文和科技的結合,實現的是工程技術與美學藝術的和諧統一,所以有人喻之為繼核心技術之後的“次核心技術”。即使是核心技術與另一個核心技術的拼接結合,或者一項核心技術轉化為實用產品,實現價值,也都需要靠設計來完成。比如上海有一家企業自主研發出一種整水器,其核心技術已申請專利,但其做出來的整水器卻會漏水,打不開市場局面,其關鍵就是沒有將金屬龍頭和塑料殼體連接設計好。
  如果以專利來劃分的話,我們現在所說的設計不僅是外觀設計專利的實現者,也同時涉及到了專利的第二層級———實用新型專利。日本知名設計師、上海賀風工業產品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古賀治風說:“設計不僅僅關心外觀造型,而且關心性能、質量,使用材料是否環保、可再利用等,設計是協調一種關系,除了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之外,還有美觀、使用更加方便等更高級點的需要,讓消費者愉快地購買這個產品。”
    重心落在哪裡
  意識影響我們的行為。
  目前對設計的認識偏差反映在我們的設計師身上,表現為將設計看作是一種純粹個性化的藝術行為,其設計脫離市場,脫離生活,它可能因造型奇特而成賽場得獎者,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睐,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
  意識偏差反映在我們的企業裡,其表現是將設計人員視為“工匠”,設計師必須屈服於研發與制造部門對於產品的看法,設計只是點綴,是附屬品。由於缺乏對產品設計進行整體、系統的策劃與推進,致使設計創新始終停留在分散、孤立、單件操作的低水平上,除了階段性地對銷售產生一些影響外,對企業品牌形象的整體提升並無貢獻。
  而意識偏差反映於社會,就表現為設計產業的重點有所偏斜。上海已經冒出了十多個創意中心,集聚了一批設計企業,不久前,上海還誕生了首批“原創設計大師工作室”,11家設計工作室獲此榮譽,12位設計師首獲“設計大師”頭銜,但這些企業和設計師活躍的領域主要還是集中在首飾、包裝、服裝、海報廣告等等行業。這些行業在上海需要大力發展,但相對更迫切的領域則是大工業的設計。上海設計和制造的自行車、縫紉機、家用電器等工業品曾經創造過輝煌,現在上海發展先進制造業,更需要靠設計來實現產品高附加值、高利潤。
  上海的需要
  大力發展設計產業,是上海的需要,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上海設計”實際上“藏龍臥虎”。上海迪浪工業設計事務所是兩個大學畢業生創辦的,三年不到,不僅國內客戶眾多,而且國外企業也來委托設計,韓國銀聯的刷卡器就是迪浪的作品。
  日本著名設計公司GK集團專家對上海設計師的評價是:雖然目前在創意上欠缺一點,但在設計的執行環節上卻很出色。為此,他們和海爾集團合資在上海設立了藝凱設計公司。日本的工業設計世界一流,但古賀治風斷言:只要中國設計師有學習的精神,樹立使命感,十年就可能趕超日本。
  中國人並不缺失設計上的天分,只是OEM環境使中國的設計師失去了根據消費者行為預測產品走向的能力。為讓上海設計產業快速發育起來,上海市科委已於2002年啟動投資“都市工業設計技術平台建設”項目(孵化器),並為此組建了該孵化器平台的專門運作機構———上海都市工業設計中心,吸引了眾多設計企業。這一孵化器除了向設計企業提供優惠價格的經營場地外,還通過引入先進的設計加工設備、開辦有10萬余冊專業書籍的“設計書店”、建立設計專家咨詢委員會等辦法,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政府對設計產業的支持態度、產業動向,享受優惠政策。
  設計企業是高密度的集群,產生的是“項目帶動”作用。設計是跨學科的,其最高境界是尋求創意和市場完美結合,所以設計師最好是全才,但事實上這不可能。正如上海藝凱設計公司總經理助理徐公偉所說,設計的產業鏈很長,每個設計公司不可能樣樣擅長。集群式的孵化器使入駐企業更容易搭建起業務平台,增進業務交流,尋找合作伙伴。在孵化器裡,藝凱公司很方便地找到了一些設計作品的後期電腦制作、樣品制作企業。古賀治風的第一個客戶,也是在孵化器組織的一次會議上尋找到的。
  問題是,這樣的集群現在還太少。據上海都市工業設計中心企業發展部經理仇治國透露,由於設計公共服務平台的孵化效應,有許多設計企業提出入駐要求,可惜已沒有空間可以提供。看來,要讓“上海設計”的含金量更高,上海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