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一個典型的自嗨文案場景看起:
一個賣垃圾桶的普通公司——“XY垃圾桶”融資到W輪後,成功上市,登陸新三板。
為了借助這個好消息影響大眾消費者,搞了這樣一個文案:
那麼為什麼這個文案是自嗨呢?
因為公司老總的認知的和消費者想的有很大不同。
公司老總看到文案後,腦中喚起的記憶是過去20年的創業坎坷經歷,自然感慨萬千。
而消費者看到文案後,腦中喚起的記憶可能是“又要上市圈錢”,或者根本不會注意(“你上市關我鳥事”)。
這是因為當我們看到某個信息(比如一句文案)時,並不是直接處理該信息,而是把信息放到“工作記憶”中,再在大腦長期記憶中調取一部分記憶來協助處理。
不同人的大腦記憶不同,這就導致看到信息後選擇調取的記憶不同。比如公司老總看到該海報時,調取記憶的過程可能是這樣的:
先看到海報,然後抓取海報的某些信息放入工作記憶,這個海報文案的信息喚起了老總當年的“奮斗經歷”相關的記憶,於是老總調用該記憶一起來處理信息。
自然非常感動,非常有感。
而一個普通的消費者,看到海報,自然無法調取“當年創業奮斗”這種記憶,就會覺得海報太自嗨了,和我沒啥關系。
所以避免自嗨的關鍵是:不斷地問自己,我的目標用戶,看到該文案時,可能會在大腦中調用什麼記憶?
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創作的激情中,感動了自己,卻讓別人覺得不知所雲。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真正在寫文案的時候,卻經常被忽略。
比如在【李叫獸研究會】中,有一期給學員布置的作業是為一個高端蜂蜜創業公司寫眾籌文案,結果看到有一個學員開頭是這樣寫的:
然後在點評作業的時候,我就問:假設你是一個眾籌上的消費者,看到這個文案,你會覺得這是一個什麼人在跟你說話?
大家認為:
“可能是一個急於賣出自己產品的超市推銷員”。
然後我拿出之前整理的品牌人格清單,問:
“我們知道,所有的品牌最終都要塑造一個人格,那麼你覺得下面的性格中,應該塑造的人格是什麼呢?我們想讓消費者覺得是什麼性格的人在通過文案對他們說話?”
大部分人回答:應該是真誠、淳樸的人格形象。
的確,這樣的品牌眾籌文案,應該需要讓消費者調用大腦中關於“淳樸、真誠老農”類似記憶,從而塑造真誠的品牌性格形象。
而上面的文案,反而讓消費者調用了“精明商人”等類似記憶。
所以,當你寫文案的時候,需要不停地問自己:
現在的文案,用戶看到的時候,會調用什麼記憶來協助處理信息?
這非常關鍵,因為不同的文案信息,會讓用戶調用不同的記憶,而調用記憶的不同,直接決定了他最終如何看待和感受到這個商品。
有一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個實驗:
召集一批人玩一個叫做“社區游戲”的棋牌游戲,在游戲中,玩家可以選擇相互合作,也可以選擇競爭。結果發現,大部分玩家在游戲中選擇合作,而不是競爭。
然後心理學召集另一批人,玩一樣的游戲,只不過把游戲改名成“華爾街游戲”,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玩家都選擇競爭,而不是合作。
這是因為“社區游戲”喚起了玩家腦海中“社區和睦、鄰居、孩子”相關的記憶,從而讓他們的行為傾向於合作。
而“華爾街游戲”喚起了玩家腦海中關於“金錢、商業競爭、殘酷、冷血”相關的記憶,從而讓他們的行為傾向於競爭。
那麼寫文案的時候如何分析呢?
文案就是要最終改變人的行動(比如本來不買,看了文案後買了),所以我們需要知道“人為什麼會做一件事?”
心理學家把人做一件事的原因分為:
認知(“我認為XX是XX”—主要由大腦皮層控制)
情感(“我感受到了XX”—主要由邊緣系統控制)
欲望(“我想要XX”—主要由爬行腦控制)
一句話概括就是:
“你為什麼娶我?”
“我娶你是因為我認為A,感受到了B,想要C。”
比如他娶了她是因為他覺得女主角漂亮、善解人意(認知原因);感受到了女主角的愛(情感、情緒原因);單身很孤獨特別想找個人陪伴(欲望原因)。
同樣,當你在分析自己文案的時候,也需要問自己3個方面的問題:
用戶看到我的文案,會調用什麼認知?(比如過去的某種見識、知識、印象)
2.用戶看到我的文案,會調用什麼情緒?(比如已經支持XX、反對XX、憤怒、得意、恐懼等)
3.用戶看完我的文案,會調用什麼欲望?(比如渴望一個更好的自我、渴望性、渴望美食等)
一、調用認知
自檢問題:用戶看到我的文案,會在大腦中自動調用什麼知識、印象?他調用的這種知識和印象,是我想要的嗎?
如果你給一個電動平衡車寫產品文案,需要說明它的速度,假設你這樣寫:
時速16km,滿足日常所需。
這個時候就需要問自己:用戶看到這句話,大腦中會調用什麼記憶或印象?
看到“16km/h”,用戶腦中想到的第一個印象是什麼呢?
可能大部分是汽車,因為人對數字的概念建立在熟悉事物上,而用到“km/h”最多的地方就是汽車——“昨天四環一點都不堵,我平均45km時速就回家了。”
既然想到汽車,那麼對這個“16km/h”速度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呢?
“太慢了。”
所以,直接這樣寫文案,用戶調用的記憶(“汽車”),就不是我們想要的。
那麼怎麼辦呢?我們想要讓用戶大腦調用什麼記憶呢?
16km雖然不快,但是比步行要快,所以不如調用步行相關的記憶。
所以小米平衡車的文案是這樣寫的:
再比如,為了在產品文案中描述“手機攝像性能好,接近專業相機水平”,應該喚起什麼記憶?
絕大部分新產品推向市場,文案的重要任務就是:讓用戶對陌生的產品建立理解。
而用戶建立理解的關鍵就是:調用過去的知識、印象來協助理解。
所以寫文案的時候要不斷地問自己:
用戶看到這句文案,會調用什麼記憶?
而如果讓用戶調用不合適的、不相關的記憶,就會讓文案價值變低。
比如之前看到一個在線賣咖啡的網站寫的文案:
醇香世界,簡約生活——開啟咖啡新時代。
一個眼睛掃到網頁的用戶看到之後,大腦中如何如何調用記憶呢?
首先,“醇香”、“簡約”、“新時代”都比較抽象,很難被一下子聯想,用戶可能會直接放棄理解。
假設用戶仔細去理解這些內容,就會發現這個文案在調用用戶記憶上面非常沖突:
一個定位“醇香、簡約”的咖啡,為什麼要喚起用戶關於“新時代”相關的記憶?(比如大部分人對於新時代的記憶可能跟科技有關)
再比如上面講過的“高檔蜂蜜”眾籌文案中,有的學員在開篇就說了“XX專利技術”、“進口設備”等文案。
而這樣的文案會讓用戶調用什麼記憶呢?(可以百度圖片搜搜看)
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轉基因”技術得到非常大的抵觸。
因為一個人正常的人對於“轉基因”詞匯喚起的記憶比較負面(“某個不良科學家的感覺”),而這可種感覺出現在“水稻”“花生油”等吃的東西上,給人感覺就不好。
二、調用情緒
自檢問題:我想讓用戶看到我的文案時,調用什麼已有的情緒?
前段時間《夏洛特煩惱》上映之後,有個文章突然火了:
炸裂!《夏洛特煩惱》居然全片抄襲了《教父》導演的舊作!
雖然後來多方證明,這個文章應該是謠言,但是仍然有非常多的人看到之後立刻轉發。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文章成功喚起了大眾已經存在的情緒。
“國產片總是拍不好,即使拍的好,也經常是抄襲。抄襲太可恥了!你國藥丸!”
這種情緒本來就是存在的,而這個文章通過幾個細節的暗示說明,讓讀者成功調用了“大腦中已經存在”的情緒,從而引起轉發。
支持、反對、喜愛、諷刺、憤怒、恐懼——各種各樣的情緒本來就通過生活經驗,根植於人的大腦中,時刻等待被某種刺激喚起。
所以,在寫文案的時候,可以問自己:我可以通過文案,讓用戶調用什麼情緒?
比如老羅英語培訓,如果直接說:
“一塊錢很少,但可以聽8次課”。
這一下子寫出了產品的賣點,但是內容本身不具備情緒價值,沒有跟任何一種情緒關聯上。這就意味著,用戶看到這個文案的時候,僅僅是“接受這個信息”,並沒有調用情緒來處理信息。
那麼關於“一塊錢很少”,大眾消費者存在什麼相關的情緒呢?
很多人存在的一個情緒是:抱怨物價漲得太快。
所以,老羅的文案就是:
很多時候,文案並不僅僅意味著“一個事實”、“一條證據”(調用認知),還意味著某種支持、某種反對、某種憤怒、某種恐懼(調用情緒)。
比如:
描述事實:《聖誕節該送女朋友的8種智能硬件》
調用情緒:《聖誕到了,偽土豪送花,我該送什麼?》
利用的已有情緒:單純靠拼誰有錢誰送花多的行為很土、沒創意,送禮應該送有心的,而不是錢多的。
描述事實:《如何成為專家?》
調用情緒:《為什麼你有10年工作經驗,但依然成不了專家?》
利用的已有情緒:別人資歷老算什麼?
描述事實:《大聖歸來》這個電影很好看,強烈推薦!
調用情緒:當我們看《小時代》的時候,外國人看什麼?(後面說《大聖歸來》這種電影國內沒人看)
利用的已有情緒:反對爛片!
描述事實:《衛生巾的歷史:過去的衛生巾不像今天這麼好用》
調用情緒:《有的妹子天天想著穿越,考慮過衛生巾問題嗎?》
利用的已有情緒:諷刺那些對穿越存在“天真幻想”的妹子。
所以,當你要寫文案喚起情緒的時候,需要不斷問自己:
我要喚起什麼情緒?用戶看了之後,這種情緒會被喚起嗎?
比如之前有個公益的心理實驗,一個人穿著公益牌子,上面寫著“Help the poor”(幫幫窮人吧),結果沒有人關注,也沒有人行動。
這個本來要喚起情緒(“幫助別人的情緒”)的文案,根本沒有喚起響應的情緒。而這往往就是無效的。
之後,牌子上的文案改成了:“Fuck the poor”(“去死吧,窮人們”),反而喚起了大眾對窮人的支持情緒。
三、調用欲望
自檢問題:用戶看我的文案的時候,會調用什麼欲望?這種欲望是我想要喚起的嗎?
最終的購買行為往往需要被喚起某種“需求”。
很多人寫文案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字面意義上的相關性,而不是“最終喚起的需求”,是不是合適的。
比如之前有張招聘海報:
(PS. 有人說並不是美團自己弄的)
表面上看,男人找女人和找工作都是“干你最想干”的,但這僅僅有“字面”上的聯系,而沒有聯想上的聯系。
(PS.李叫獸不支持物化女性,此處僅為文案舉例而已)
文案經常要用的方法是:喚起某種需要(欲望),並且讓自己要推銷的東西成為需求的解決方案。
“找女人”的圖片喚起的欲望是“男人對突然到來的性的渴望”,而“做最喜歡的工作”這個廣告訴求並不是“性欲望”的解決方案。
既然想要讓用戶“干最想干的工作”,那麼前面可以喚起對自由的渴望(比如利用大學生被限制自由的場景),或者可以喚起對完美工作的向往等。
所以,在寫文案的時候,需要不斷問自己:我到底想要讓消費者喚起什麼欲望?這種欲望能夠被成功喚起嗎?
比如之前小馬宋在給獵豹清理大師設計文案的時候,就先通過情景喚起了用戶對“解氣和控制感”的渴望,而清理大師可以給人提供這種控制感(因為可以掌握手機垃圾的生殺大權)
這兩種欲望本身是相關的。
而有些新產品,盲目使用通用的流行詞匯,想要喚起不切實際的渴望。
比如一個熱水器新產品的文案——“讓夢想照進現實”。
希望通過這句話喚起別人對夢想的追求,可是在人的大腦中,看到一個普通的熱水器,會把它當做追求夢想的一種方式嗎?
自然是比較難。
四、結語
更詳細內容請參考心理學啟動效應、工作記憶、信息加工模型、心理圖式等相關理論(全部可以百度到),為方便讀者理解,文章中內容使用了更通俗語言,近作為啟發讀者用途,不能用於學術場合。
結語:文案是為了影響別人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影響自己而存在的。
所以寫完文案,需要問自己:
看到這個文案,用戶頭腦中會調用什麼認知?
看到這個文案,用戶頭腦中會調用什麼情緒?
看到這個文案,用戶頭腦中會調用什麼渴望?
如果以這個標准要衡量上面的海報,就會發現:
看到了之後,用戶最多會覺得:“哦,一個公司上市了。”
因為文案沒有同用戶大腦中已經有的認知、情緒和渴望直接建立聯系。
說明:
1,更詳細內容請參考心理學啟動效應、工作記憶、信息加工模型、心理圖式等相關理論(全部可以百度到),為方便讀者理解,文章中內容使用了更通俗語言,近作為啟發讀者用途,不能用於學術場合。
2,問出正確的問題,遠遠比得到好的方案重要。我見過的大多數自嗨文案,並不是因為作者缺乏消費者洞察、缺乏方法技巧,而是因為沒有不斷地站在用戶的角度問自己問題。
3,之後李叫獸會專門出詳細的文章講如何喚起欲望、喚起情緒和喚起認知,為了前面建立框架,先出這一篇。